圖說:吉他、薩克斯、鍵盤演奏演唱《北京的金山上》 新民晚報記者王凱 攝
「有一次,我在靜安公園門口吹薩克斯風,一位媽媽推著嬰兒車經過,我看到了熟睡的孩子,於是在旋律的間歇,降低了音量。等孩子和媽媽走過去,我再調回來。媽媽轉身就給我一個大拇指。」持證街頭藝人華俊說,「後來,我們開會討論,就把為孩子調低音量這一條當成了不成文的規定。」除了大拇指,觀眾還為他們送上了奶茶、端去了熱氣騰騰的午餐……5年來,「持證街藝」和觀眾一起,彼此成就,逐漸形成街頭觀演的良好氛圍,推動上海城市文明進一步發展。
藏龍臥虎
千萬別小看街頭藝人的水平,這其中藏龍臥虎——有音樂學院畢業的女高音,也有電視節目「達人秀」的網紅,更有放棄專業院團身份走上街頭獻藝的職業演員……
從小苦練雜技的鄭永強,曾是河北一家專業雜技團的演員,一身腱子肉,每天在臺上表演爬杆倒立。2016年,他來到上海,無意間在靜安公園門口看到了街藝表演,駐足了幾個小時。「那一刻起,我決定做一個街頭藝人,我喜歡這種和觀眾零距離交流的感覺。」經過層層選拔,鄭永強成了第11批持證的街頭藝人。
圖說:變臉表演 新民晚報記者王凱 攝
考慮到街頭表演的安全性,從前鄭永強擅長的那些節目大都不適合在街頭表演,他要重新學習小魔術、小雜技,更重要的是要學會如何和路人交流,「零距離表演魔術,而且360度無死角,真的有壓力。」鄭永強說,「我在街頭遇到最多的情況,就是小朋友走過來問我怎麼那個球沒有了?」每次鄭永強都會教教小朋友,有他的演出,歡笑和掌聲最熱烈。 「這要歸功於這兩年,在街頭和小朋友的『鬥智鬥勇』。」鄭永強說,「雖說我們在街頭表演,但水平絕對不能下降,不演出的時候,我每天都要花三四個小時練功排練。」
名揚海外
對表演者來說,街頭表演有著巨大的吸引力,而且比起需要服裝化妝道具一系列工程配合的舞臺,街頭更加包容開放,就像上海這座城市一樣。所以,上海湧現的一大波「持證街藝」中,除了像鄭永強這樣的專業藝人之外,也能成就文章開頭提到的華俊那樣的業餘表演愛好者。
吹薩克斯的華俊在一家事業單位工作,一開始走上街頭表演,最難過的是心理關。「開始幾天,都是低著頭不敢看人,後來才慢慢學會了和大家目光交流,一起互動。」華俊說,「我是上海人,家裡人都覺得我能為這座城市的角落演奏一段旋律,是為這座城市添彩。」
圖說:俄羅斯街頭藝人在演奏《喀秋莎》 新民晚報記者王凱 攝
站在街頭,華俊吹著薩克斯,看到過西裝革履行色匆匆、左手漢堡右手把手機貼著耳朵皺著眉頭的男人,在他的旋律中停下腳步,放下手機,鬆開眉頭。「這個城市太忙碌了,我想讓大家走在路上舒緩一點。」遇到孩子,就像文章開頭一樣,他懂得調低音量,「我們要成為城市的風景,而不能增加城市的噪音。」
華俊受邀前往紐西蘭參加元宵節演出時,一位金髮碧眼的老外用中文對他說道:「我認識你們,你們在上海南京路靜安公園門口表演過。」
互相尊重
對觀眾的尊重,也是對藝術的尊重。畢業於黑龍江藝術職業學院的杜爍辰說:「哪怕只有一個觀眾,我們也要盡全力為他表演。」
今年春節,杜爍辰留在上海幾個演出點輪流演奏,「上海的冬天有點冷,我想用歌聲溫暖路上的人。」杜爍辰說,「這些年的街頭演出,周邊樓宇小區的觀眾也在溫暖著我。」夏天,他頂著熱浪堅持演出,會收到寫字樓白領幫他多帶的一杯冰奶茶;冬天,在刺骨的寒風裡,他抱著吉他彈唱,周邊小區的阿姨端來還冒著熱氣的飯菜,「快趁熱吃!」溫暖,就在這座城市裡傳遞著。
不得不讚嘆,上海街頭藝人從當初「破冰之旅」的「新鮮事」,如今已成為人們日常文化生活中的「平常事」。上海的街頭藝人越來越使城市具有吸引力、更顯現親和力。行人駐足觀看,自願隨意付費,越來越多的行人遊客對街頭藝人給予充分的尊重和關愛,也反映了城市文明程度的提升。(新民晚報記者 吳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