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日本古老的滑稽表演藝術 看和泉元彌「狂言」感受日本傳統...

2020-12-17 青瞳視角

「具有五百五十六年歷史的和泉流,將在我有生之年,也就是在六百年的歷程中,我一定要她穩如泰山。這是我的責任,請大家放心吧。」——和泉元彌在他成人式的致辭

1200年前,白居易在洛陽城南的香山寺曾寫下「願以今生世俗文字之業,狂言綺語之過……」這樣的文字。山河流轉,歲月穿梭,隨著唐代「散樂」東渡,在此基礎上,日本古代民間藝人依靠自己的智慧,向其中加入了能夠體現人物間關係的滑稽表演,形成了一種不帶妝容與面具,演員看似行為瘋癲、言語無理,卻真正反映了當下社會矛盾與底層人民的掙扎的藝術形式,不可不謂「狂言綺語」,「狂言」便由此而來。

不同於廟堂文化,「狂言」帶著一股江湖氣,這一點倒有點像老天橋撂地的相聲,誕生於底層,服務於底層,直至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文化。然而「狂言」中所表現出的人物之間的矛盾與對立往往不是劍拔弩張,而是溫和且寬厚的,既有對當時統治者的諷刺,和對寄生階層的厭惡。臺上的矛盾在戲謔裡融化消解,臺下的觀眾在默契中相視而笑。

不尋常的「貴公子」

「狂言」發展至今主要還保留有大藏流與和泉流兩個流派,說到其中知名度與影響力最大的就不得不提和泉流的宗家「三宅藤九郎」家了。其中九世三宅藤九郎更被譽為「人間國寶」,他的兒子和泉元秀也同樣是家喻戶曉,就在這樣一個世代家庭,作為獨子的和泉元彌,可以說一出生便背負了不同常人的責任與期望。

由於獨子的身份,元彌從一歲半便開始練習「狂言」,四歲時已能登臺表演,十六歲時主演秘本《釣狐》成為了史上最年輕的主演,而他的父親元秀並不滿足於此,於是便把他的兩個女兒,和泉淳子與和泉祥子培養成了「史上第一代的女性狂言師」,同元彌一起上臺演出,這一舉措可以說開天闢地。

不止於此,父親元秀還將莎士比亞名著《馴悍記》和《仲夏夜之夢》改編後用「狂言」的形式演出。不論是女性入行,還是創新改編,相對於傳統「狂言」藝術來說,和泉家可以說走上了完全不同的道路。父親元秀去世之後,21歲的元彌接過了「掌門大印」,除了自主公演外,他還將「狂言」的舞臺延伸,去到被列為世界遺產的伊勢神宮及其他神社、寺廟演出,並應邀參加各都道府主辦的演出、學校藝術教室演出等。

此外,還多次海外公演,參加世博會文化活動等,努力於普及《狂言》文化。如今,元彌和姐姐淳子又培養了各自的孩子元盛、和秀、採明和慶子走上舞臺,成為了日本小有名氣的小狂言師,為和泉流輸送了新鮮的血液。

很難想像歷經世代之後,這個傳統世家仍會誕生出新的生命力,然而和泉元彌仍不滿足於此,他還曾擔任日本NHK紅白歌會主持,在NHK大型電視連續劇《北條時宗》擔綱主演,並在出演由柿崎裕二導演的《地瓜女郎》中獲柏林國際電影節短片部最佳男主演獎,以及馬德裡國際電影節短片部最佳作品獎,在出演柿子崎裕二導演的電影《落日》中獲米蘭國際電影節短片部最佳男主演獎等等。

「狂言」與中國的不解之緣

憑藉日本新老狂言師不懈的努力,「狂言「此前曾多次來華,並且還曾與崑曲合作,用兩國的國粹共同演繹同一個故事,令中日兩國觀眾拍案叫絕,可以說與中國有著頗深的淵源。

正是因為這種文化上的血緣相近,「狂言」在國內受到了不少朋友的喜愛,當然也和這門藝術本身的感染力與密不可分。直至今日,觀眾仍然能從幾百年前封建時代的戲劇舞臺上,通過那些小人物的幽默、智慧與善良,以及面對命運的隨遇而安,讓同樣為了生活而努力的我們產生共鳴,找到某些共同的願望和理想。這或許就是「狂言」歷經數百年而經久不衰,保持其長久的藝術生命力的奧秘所在。

而本次第20屆「相約北京」國際藝術節將邀請和泉元彌與他的兩位姐姐,於2020年1月16——17日,在北京天橋藝術中心為大家帶來期待已久的「狂言」演出,拭目以待吧。

劇情簡介

棒縛(僕人偷酒)

主人發現自己外出時,僕人們(太郎、次郎)總是偷喝酒,於是,在某一天外出之前心生一計。他先把次郎叫來與其商量要教訓太郎。

次郎告訴主人說:「太郎在練棍術」,於是兩人決定用棍子把他捆綁起來。他們先將太郎叫出來,按預定計劃讓他練棍術,當他將兩手伸開把棍子放到肩上時,兩人合夥把他的雙手捆綁在棍子上。主人又把捆綁太郎後正在高興的次郎倒背著手用繩索繫上。主人說:「這樣你們就喝不了酒了」。說罷便放心地出去了。

兩個僕人雖然活動不自由,但他們並沒有老老實實地呆著,想辦法互相斟酒,邊唱邊跳。正在吵鬧之時,主人回來,看到這一情景,茫然無措,目瞪口呆。兩個人的情緒和以奇妙的形式暢飲、歡鬧的情節十分有趣,表演精彩,有獨特的藝術性。

盆山(盆景)

有位男子一直想得到世上流行的盆景,但總是沒能如願,不知如何是好。於是,有一天他悄悄地溜進了一位大人的住宅,看到了許多盆景,心想拿一個也不至受到處罰吧。正在他挑選的時候,忽然被主人聽到,他只好躲到了盆景後面,卻總是藏頭露尾,主人便讓他學猴叫和狗叫,好生戲弄了一番,最後還讓他學鯛魚的叫聲,這個小偷只好學著鯛魚一跳一跳地逃走了。

劇中的「擬音」,如砍籬笆聲、擠破籬笆的聲音等,模仿得惟妙惟肖,形象表現豐富,令人生趣。

釣針(釣妻)

某地,一位大名(日本地方諸侯)求妻心切,便帶著僕人太郎到山上寺廟拜神求佛,以得美妻。由於路途較遠,當晚便就寢寺廟。第二天早上,一開房門,大名便發現門口有一魚竿,便悟道一定是神諭,讓他用魚竿釣一妻子。於是便興衝衝帶上太郎去河邊釣妻。果然,只一會功夫,便釣上一位年輕貌美的女子。大名喜不自禁,當場舉辦婚禮,並信誓旦旦,二人永不分離。

一旁的太郎見狀,便想我也單著呢,何不如此這般,用這一神魚竿也給自己釣一美妻。於是乎,太郎便問主人借了魚竿,哼著小曲,開始釣妻。同樣,只一會,太郎也釣上一位年輕女子。太郎急不可待地也要當場舉辦婚禮,並依樣起誓二人永不分離。沒想到,當他一看到女子容貌,頓時大驚失色,該女子奇醜無比,太郎便拋妻而逃,該女子緊追不捨。

演出信息

日本和泉流宗家

二十世宗家和泉元彌狂言團《狂言》

演出時間:2020年1月16——17日

演出地點:北京天橋藝術中心 中劇場

文/北京青年報記者 郭佳

相關焦點

  • 看和泉元彌「狂言」 感受東瀛傳統幽默
    ——和泉元彌在他成人式的致辭    1200年前,白居易在洛陽城南的香山寺曾寫下「願以今生世俗文字之業,狂言綺語之過……」的文字。山河流轉,歲月穿梭,隨著唐代「散樂」東渡,在此基礎上,日本古代民間藝人依靠自己的智慧,向其中加入了能夠體現人物間關係的滑稽表演,形成了一種不帶妝容、不戴面具,演員看似行為瘋癲、言語無理,卻真正反映當下社會矛盾與底層人民的掙扎的藝術形式,不可不謂「狂言綺語」,「狂言」便由此而來。
  • 日本古典戲劇「狂言」受邀「相約北京」國際藝術節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蔣肖斌)1月16~17日,日本四大古典戲劇之一的「狂言」再度造訪中國,以和泉流二十世宗家和泉元彌為核心的「狂言」團,受第二十屆「相約北京」國際藝術節之邀,在北京天橋藝術中心為大家帶來演出。和泉元彌說:「希望中國觀眾能欣賞這門笑的藝術。」
  • 日本的傳統藝術——狂言入門!
    歌舞伎、落語、漫才、能劇、狂言等,都是大家耳熟能詳的日本傳統藝術形式,很多朋友即使沒看過至少也是聽說過吧。以狂言為例,作為一個初次接觸的觀眾應該怎麼欣賞呢?今天就來給大家簡單科普一下狂言的相關入門級知識吧~什麼是狂言?
  • 中國留學生在奈良挑戰學習日本藝能 將登臺表演
    中國留學生在奈良挑戰學習日本藝能 將登臺表演   中新網4月18日電 據日本新華僑報網報導,「狂言」是日本四大古典戲劇之一,是一種興起於民間,穿插於能劇劇目之間表演的一種即興簡短的笑劇。
  • 日本傳統藝術「歌舞伎」的秘密
    許多來日本遊玩的朋友一定知道歌舞伎這個日本傳統的藝術吧,日本的歌舞伎就像中國的京劇一樣,是著名的傳統藝術,今天小三就給大家介紹一下歌舞伎的藝術。所謂的歌舞伎就是日本固有的戲劇表演,是由演戲、舞蹈、音樂三個部分組成的傳統藝術之一。
  • 日本舉辦了幾次奧運會?
    是日本的一種傳統曲藝。作為面向平民百姓的逗笑藝術形式,江戶時代(1603~1868年),各種各樣的人據說都可以來表演,不過現在則多是由專業的落語演員表演的。落語演員表演的段子,內容多為以江戶和大阪市井百姓為主角,既有滑稽可笑的鬧劇,也有反映世態炎涼的人情劇。
  • 那些走過日本春夏秋冬的古老祭禮
    在中國,祭禮似乎帶著古老而神秘的色彩,與日常生活相去甚遠;而在日本,祭禮是現代社會中最具大眾化的傳統文明的延續儀式。時至今日,隨著四季的變遷,日本各地依然上演著大大小小的祭禮。
  • 日本傳統藝術:花道
    所謂花道,指將四季的花草,樹木的枝條等插入花瓶來表現其美感,並觀賞的日本傳統藝術。由佛龕前的供花發展而來,一般作為客廳。壁龕的裝飾,插花要使花從正面看上去最美。傳統的插花藝術由象徵為天,地,人的三根主枝。(真,副,體)構成。一 插花方式。
  • 湖北武漢:日本「太鼓達人」亮相,市民感受純正異域文化藝術
    2019年6月20日,湖北武漢,來自日本的「鬼太鼓座」空降群星城,當地市民在家門口親身感受純正的日本太鼓文化與傳統藝術。在演出現場,幾具紅色的鼓置於中央高臺四周,身著日本民族服飾的鼓手併攏手中的鼓槌,閉目沉思。
  • 日本京都藝伎發源地,建築古樸雅致,隨處可見穿和服的外國遊客
    日本藝伎和歌舞伎這個職業起源於十七世紀的東京和大阪,最後在日本全國流行,文化底蘊深厚的京都和藝伎文化結合在一起,構成獨特的風景線。從古至今,有能力的外地人到京都旅遊或出差,總是會抽空到花見小路感受這項傳統藝術的魅力。如今,藝伎表演更加平民化。
  • 日本京都藝伎歌舞妓的發源地長什麼樣?帶你去看看
    日本藝伎和歌舞伎這個職業起源於十七世紀的東京和大阪,最後在日本全國流行,文化底蘊深厚的京都和藝伎文化結合在一起,構成獨特的風景線。從古至今,有能力的外地人到京都旅遊或出差,總是會抽空到花見小路感受這項傳統藝術的魅力。如今,藝伎表演更加平民化。
  • 含蓄內斂、壓抑幽暗|淺談日本人偶藝術
    日本人偶日本江戶時期出現了人偶藝術。作為傳統的民族工藝品,在日本的武士家族中,「人偶」情結極其深重,一般來說,人偶作為一種嫁妝被賦予消災解難的寓意和祝福的美好願望送給女兒。由此可見,人偶是一種寄託了精神願望、具有心靈撫慰,甚至是靈魂寄附的載體的文化工藝物質。
  • 日本妖怪文化與戲劇
    妖怪文化與戲劇 (一)能劇 能劇是日本的傳統戲劇,也是世界上現存的最古老的戲劇之一。能劇源於古代舞蹈戲劇形式和 12 世紀或 13 世紀在日本的神社和寺院舉行的各種節慶戲劇。「能」具有才能或技能的意義。
  • 在紅與黑裡感受「漆之美」:日本展傳統漆器工藝與設計
    漆器是日本傳統工藝的重要標誌。日前,位於日本東京的根津美術館正在舉行「傳統藝術入門:漆器工藝與設計」特展,從繩文時代到明治時代,展品年代橫跨上萬年,從中可以見到漆器的不同工藝與造型。展覽同時展出中國與日本的漆器,足以窺見中國漆器傳入日本後對其產生的巨大影響。
  • 淺談:日本傳統文化,都進來看一下吧,真是長見識了!
    和服之所以能成為一種藝術,除了樣式和色彩鮮明的特徵之外,不得不訝於和服的繁冗與細緻。日本婦女穿和服時,背上都要纏上腰帶,用腰帶系身可以不讓和服松展,顯示出形體的美同時也是為了裝飾,使豔麗的和服更加多彩。而且腰帶在背後打有不同的花結,象徵的意義也是不同的,表達著日本人的信仰和祈願。據統計,日本帶的普通結法就有289種,最為有名的是「名古屋帶」。這種帶寬30釐米,長3.6米。
  • 感受大阪不同季節豐富多彩的活動:夏之篇
    大阪能有感受不同季節的豐富多彩的活動,來盡情體驗屬於每個季節的獨特一面吧!7月7日平成大阪銀河傳說會場:大川、天滿橋~北濱附近浪漫的七夕傳說不僅中國人在過,日本人也過傳統的七夕節哦,在日本平成大阪銀河傳說已經是舉辦多屆了,已經成為了大阪七夕的風物詩
  • 國際說唱藝術研討會在杭舉行 來聽聽姜昆在會上說了啥
    來自德國、法國、韓國、挪威、日本、中國、盧森堡、新加坡、義大利、巴拿馬、紐西蘭等15個國家的53位藝術家、專家學者與會,16位藝術家和專家學者圍繞「說唱藝術的特色與實踐」的主題,就本國傳統說唱藝術及發展現狀等內容進行了發言。
  • 因為沒錢,日本炒掉奧運會導演組!54歲寶藏「陰陽師」:你們是我帶過...
    狂言,是日本傳統四大古典戲劇之一,野村家族九代傳承,到了萬齋一脈,被寄予「未來的人間國寶」之厚望。誠如網友所說:「看電影前,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安倍晴明;看電影後,每個人心中只有一個安倍晴明。」「身為古老藝術的傳承者,決不能半途而廢,如果我也放棄了,狂言早晚會消失。」
  • 在日本星巴克感受設計之美
    在日本,店鋪的設計、內部裝潢、還有充滿藝術氣息的裝飾品使得星巴克在眾多咖啡廳的競爭力中脫穎而出,午後的一杯咖啡,除了能享受咖啡的香氣,還有建築設計所營造的空間之美。在以下圖片中能看到神似江戶時期藝術大家琳派所繪製的屏風牆紙;店鋪的外觀好似深隱密林的宮殿,雖並非原本的設計理念,卻如《源氏物語》皇室居住的御所一般神聖,從落地窗向外看去便是一片無垠的綠蔭。在這典雅的設計背後,實際上是這家店對循環資源以及環保意識的實踐,他們有意使店鋪與自然結合,外牆、天花板、吧檯等使用的木材都是近年來未使用過的日本國產木。
  • 環球金融中心秋日水晶嘉年華暨日本德島阿波舞藝術表演
    環球金融中心秋日水晶嘉年華暨日本德島阿波舞藝術表演 2016-11-16 17:20:35|來源:新浪房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