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說中國90%以上企業的CI設計都是抽象又難懂,原因是設計者們往往為了創意而創意,反而忽略了創意真正的目的。回歸到『降低營銷傳播成本』的創意目的上,西貝兜兜轉轉又回到『西貝莜麵村』,並提出了『I love 莜』這樣極簡風的品牌Logo。在一手策劃這個的華與華看來:重複做一件事最難也最能獲得成就。不斷重複的去做一件事,你就能賺錢了,創意太多反而賺不著錢。」
做企業=堅持做好一件平凡而有用的事
好多人嚷嚷著要做企業,可他們連企業是什麼還沒分清。
今年3月,扎克伯格在跟馬雲的對話中曾說:「很多人在沒想到自己要解決什麼問題之前就開了公司,這太瘋狂了!」這是因為他覺得很多人做事之前,壓根沒考慮好自己能為社會解決啥問題,所以創業也是一樣,如果自己連為社會解決啥問題都不知道,你還討論個屁啊。
所以企業到底是啥?
我覺得它是「社會的器官」,或者說是一種社會分工的機制。
那企業最終要達成什麼目的呢?
我想僅僅為了「發財」的企業註定一輩子過的孤單,能把10w名員工從貧下中農變成富農階層的企業,才可能擁有更多的「人生召喚」。
所以企業的最終目的一定是將社會目的和國家目的相結合,將企業命運、社會命運、國家命運聯繫在一起,能夠真正為社會解決問題。
德魯克和熊彼得始終設計與研究的最根本的問題也在於此。當然它還應該從最平凡的事開始做起並堅持下去,別強調自己多麼與眾不同,先對社會有用再說。
我曾經跟「綠源電動車」的客戶說,如果你能把自己家電動車每天都擦的很乾淨,那你營業額少說也得提高10%(事實當然是達到了);
我們給漢庭設定「愛乾淨,住漢庭」的口號也是出於同樣考慮,反正我想的就是:不管怎樣都別想太多,弄乾淨再說。
就連身為一家諮詢公司的我們也相當重視這塊,我每周一早上都會親自帶員工大掃除,並且我還肩負了公司自己樓層廁所衛生責任人的角色。
企業戰略≠企業的戰略
所以我們最終給西貝定的是「好吃戰略」,即便好多人會覺得可笑。難道一個餐館好吃就行嗎?在我看來是這樣,因為把飯做好吃的飯館實在太少了。
回過頭來看,什麼是企業戰略呢?
這裡我跟大家舉兩個例子,一個是360,一個是葵花葯業。
2012年之前360還只是個殺毒軟體,華與華在給他們做企業諮詢時,為其重新規劃並制定了「保護中國網際網路安全」的使命,和「安全第一就用360」的品牌口號。
這使他們的戰略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與調整,並增加與「個人網絡安全、企業網絡安全和國家網絡安全」相關的事業部和產品線,並隨之收購了很多公司。
因此,360如今能成為世界最大的網際網路安全公司,能把企業命運就與國家命運相關聯,與當時理念的轉變有非常直接的關係,這就是「基業長青之道」。
? 直到2007年,葵花葯業的口號還是「保護中國兒童用藥安全」。那時的用藥說明體制非常不完善,小孩吃藥都是拿大人的藥片掰一半來吃,甚至藥物說明書上也沒有單獨針對兒童的藥劑量,頂多就是個「兒童酌減」。
後來,在我們給葵花葯業制定「孩子咳嗽老不好,多半是肺熱」這一口號後,他們開始了大規模的收購兼併,光是去年就完成了50億的銷售額!而他們所切入的,正是中國孩子吃藥這個空白又龐大的市場。
所以,企業想做好必須要滿足3點:
1、先進生產力
2、先進的文化
3、顧客利益與社會利益
對企業來說,不僅要有顧客需求,還要有社會群體對於工作和用雙手改變命運的需求,把這兩個社會問題給解決了才算真正解決了社會需求。
西貝賈總經常提到「我們」而不是「我」,其實這就是種社會責任的體現,所以企業社會責任不是社會的義務,而是企業的業務,責任就是業務。
西貝即將開啟5.0版西貝燕麥麵其實是一個先進的生產力,你有沒有想過,它開遍每一個城市、每一條街道,讓人們隨時隨地都可以吃到一頓好飯的目標,一旦中國人的管理能力可以支撐起全國範圍內如此多家店,西貝燕麥麵的存在感一定比麥當勞和肯德基要強的多,這是個口味偏好問題。所以賈總所要佔的也是個無比龐大的空白市場。
營銷要回到4P
好多人一提營銷就是4C,這麼說倒也罷了,但你不能說4P過時了,反正在我看來4C跟4P相比真是連根毛都不算。
4C的第一「C」說的是:不是消費產品而是瞄準顧客需求,顧客購買的不是鑽頭,是洞;
第二「C」是說它代表的不是價格,而是消費者的所願支付的成本;
第三「C」是說它不是渠道而是獲得的方便性。
第一個C我沒啥意見,第二個C分明是在說商品價格越低越好,這簡直荒謬!你看看醫院賣處方藥是不是價格越高越好?要不然醫生的錢都從哪兒來?西貝如果客單價下降,哪裡還有我華與華的錢賺?哪還有「I love 莜」?所以,價格背後代表的是整個價值鏈的利益分配,並非越低越好。
第三個「C」是說它不是渠道而是獲得的方便性,這簡直就是廢話。不同渠道設計不同的銷售組織這還用說嗎?同一件商品放到大賣場、小店跟電商裡面,必須要設計完全不同的包裝、價格、銷售模式等環節,所有的產品、價格、渠道、產品都是隨時變化並且相輔相成的。
再來看4p,4p=產品+價格+渠道+推廣,缺了其中一項肯定就有企業破產,因為你無論做什麼總得有產品,這產品總得有價格(即便某一環節免費也註定有另外環節需要變現),總得有營銷渠道,總得有推廣。
那華與華都用4p理論改變了西貝什麼?
1、大店變小店,多品類變少品類
在如今人們生活半徑被縮短的時代,「用餐速度」顯得尤其重要,所以餐廳紛紛把自己一兩千平的大店變成了600平、400平、200平甚至更小的門店。
另外,對西貝而言,100多道菜顯然很難達到「閉著眼睛點,道道都好吃」的目標,所以在做5.0版本店面時,我們把就菜品從100多道減到了40-50道,這就是產品的轉變。
2、價格一定得「提」
好產品肯定價不低,拼性價往往會毀掉自己甚至毀滅一個行業。因為所有人一旦開始拼「成本」時,產品質量自然會下降。所以賈總在對待「提價」這方面問題就秉著「沒錢就問顧客要」的觀點,客單價加個10幾塊錢,幾個億不就回來了嗎?
3、根據渠道來開發產品
據我快消品多年經驗來看,在大賣場賣商品肯定是跟小店或者電商上售賣的包裝、開發、規格都不一樣,要針對渠道來設計產品。
這就像說外賣到底能不能給餐廳增加10%-15%銷售額的問題,我認為太ok了,但前提一定要根據渠道來開發產品。
4、promotion比communication的推廣更有效
推廣有很多方式,但前一段時間網際網路的「精準投放」出現回潮大家都有目共睹,很多商家都撤掉了。所以網際網路壓根就不適合以廣告形式來投放,而是以內容製造的形式,相反,線下的廣告位反倒更讓我信任。
我一年光是廣告費就要投200多萬,3本航機雜誌我一連投了8年,北京航空高速上豎了華與華1000多萬一塊的幾個廣告牌(寶馬掏不起錢我們就給接手了),上海虹橋機場我還買了一整面牆的燈箱用來打廣告……
所以看問題時,還是得回到4p這一原點上,所以西貝在商圈打造與導師系統的打造上也花了一大手筆,我們想達到的,就是讓顧客走路不用問路就知道這裡有沒有西貝,知道怎麼到達店門口。
要記住,營銷傳播的原理就是「有刺激有反射」,讓人迅速接收並做出反射和行動的營銷才有效,比如西貝「閉著眼睛點,道道都好吃」,腦白金「今年過節不收禮,收禮只收腦白金」之類通俗易懂的話。
創意就是重複做一件事
好要說創意,我會給中國90%以上企業的CI設計都打負分,因為他們設計的logo和文字意思太抽象太難懂了,這會讓品牌識別記憶的成本過高並且很有負擔。那麼企業創意的目的是什麼?————是降低營銷傳播成本。
所以我給西貝設計「閉著眼睛點,道道都好吃」這樣的標語,就是為了降低顧客選擇成本,這裡面都是有深刻哲學道理的。另外,我們給西貝設計「I love 莜」的品牌logo,也讓西貝增加了消費者的品牌畫面感和聯想力。
所以在我看來,重複做一件事最難也最能獲得成就。創意越多,資產越少,創意越少,資產越多。所以少幹活,不斷重複的去做一件事,你就能賺錢了,創意太多反而賺不著錢。
品牌=成本+資產
很多人一跟「品牌」這倆字沾邊兒就逃不開自己的面子、虛榮心和想像力,就沒人說業務了。但我覺得這事沒那麼高大上,品牌無非就是兩點,一個是成本,一個是資產。
「成本」第一是降低企業的營銷成本,第二是降低顧客的選擇成本,第三是降低社會的監督成本。品牌越大,社會監督你的機率和程度就越大。就像一說雞出了問題,社會部門肯定第一時間先去查肯德基而不是鄉村基,因為監督肯德基的成本最低。
而「資產」是說品牌需要擁有「資產觀」,要能夠形成資產、保護資產、增值資產。西貝其實是從「I love 莜」之後才逐漸形成自己品牌資產的,就像天貓的「11.11光棍節」一樣。包括我們每年都會舉行的「親嘴打折活動」也是如此。
戰略、營銷、品牌、廣告其實是一件事
好多人問我:這麼多行業的品牌策劃與諮詢你難道都會嗎?我說是的,沒找我的時候我不會,只要找我我就會!
做田七時我沒做過牙膏,做西貝時我也沒做過飯館,所以越是第一次我反倒能做的更好,所以要那麼多經驗幹嘛?
華與華的客戶遍布地產、餐飲、化妝品、化肥、醫藥等各行各業,我覺得道理都是相通的,反正都離不開常識。
就像《王陽明心學》所講到的,想要擁有良知和良能,你必須做到「隨時能回到原點去思考+始終服務於最終目的」這兩件事。
就好比說,你搞促銷本來的目的其實是讓消費者「掏腰包」而不是促銷(促銷頂多算是一種手段),所以商家研究怎麼搞促銷本身就是錯的,商家最該研究的是怎麼去滿足顧客需求而非促銷。
因此說,我們經常在追逐答案,實際上是找錯了問題。只有找到正確問題,答案就在背面。
在華與華看來,「產品+戰略+營銷」是一體不分家的,我們給自己的定義是「戰略營銷品牌諮詢公司」,雖屬諮詢類別但能創造商品,並且把商品的廣告給客戶做好讓他去賣,等於是提供了「戰略諮詢公司+產品開發公司+廣告公司」三種業務。
所以我特討厭別人說跟我們是同行,這種「戰略+創意」的事情不是誰都能兩者一起做的,從營銷創新上面以新的產品要素組合去創新一個新產品,這是華與華立足的原因,其孔孟之道,王陽明心學和孫子兵法,這是我們的根。
本文轉載來自:掌柜攻略 華杉,不代表贏商網觀點,如需轉載請聯繫原作者。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繫贏商網,電話:020-37128209;郵箱:news@winsh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