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師求法,靠道聽途說,分明是不行的,他又從河北返回太原,來到晉祠旅遊區的龍山石窟。這處石窟是由元初全真道士宋德芳主持開鑿的,是我國目前保存較為完好的道教勝跡,當時由晉祠文物管理所委派一名老僧人看管。這位老僧人便是在山西很有名氣的正文老法師。妙生法師一見老法師,便生親近之感,迫切地說出自己要出家,請師父收下的請求。但正文法師當時僅是被委派看管石窟,無權收徒,見年輕人求佛心切,態度虔誠,就把他介紹給了五臺山普化寺的藏明法師。
為恭逢文殊菩薩聖誕以及釋迦佛誕,祈願世界和平,國泰民安,2016年5月10日至16日(丙申年農曆四月初四至初十),五臺山普化禪寺隆重啟建七永日法界聖凡冥陽兩利水陸空普濟無遮大齋勝會道場 ,普化寺住持妙生法師及百餘位僧人住持壇場,諷誦大乘經咒七永日。法會今日在五臺山普化寺圓滿結束。 千僧齋指供養千僧的齋會,又稱千僧供養、千僧會。其起源應該始於目犍連尊者盂蘭救母,供養十方結夏僧眾。《大智度論》卷三載:『憶王舍城中,頻婆娑羅王約敕常設千比丘食,頻婆娑羅王雖死,此法不斷。』同書卷二亦載及佛滅後,摩訶迦葉選千人結集經藏,以王舍城常設飯食供給千人,因此選取千人。
五臺山作為文殊菩薩的道場,作為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一,在海內外享有極大的聲譽。妙生法師說他很小的時候就聽說過五臺山。日後他入山隱修時,亦在翻閱經書典籍中看到過文殊菩薩聖跡的記載。如今,自己就要到五臺山聖地出家為僧,想來真是莫大的福報。1982年秋季,妙生法師來到五臺山普化寺,於藏明老和尚座下披剃出家,法名妙生法師,號寶住。佛經裡講,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妙生法師是終於實現了自己出家為僧的願望。
原先普化寺所在的地方創建於明代,以寺內建有帝釋殿,殿內供著騎著白象、左手叉腰、右手拿著三鈷杵的天人——帝釋天,而得名帝釋宮。清末民初,民間宗教九宮道傳入五臺山。其道首袁維恕恃其勢力,強佔了五臺山的佛教寺廟尊勝寺、金閣寺、龍泉寺、南山寺、佑國寺和玉皇廟。於是,從民國十一年(1922年)開始,他就在玉皇廟的基礎上,大興土木,重建廟宇,且改名曰普化寺。現建築就是民國十四年(1925)在玉皇廟的廢墟上重建的。因此便成為五臺山最年輕的寺廟。
現存建築為清代建築。中軸線依次建有磚雕影壁、天王殿、大雄寶殿、三佛殿和臥佛殿,其中臥佛殿為新建。兩側為便門,鍾、鼓樓,客房,僧舍及禪房。南北兩側又新建偏院,南院內新建五觀堂等,北院新建韋馱殿、禪堂、僧舍等。前院軸線上對稱設石旗杆1對,石獅2隻。寺內存清代壁畫62平方米,民國壁畫8.4平方米。1988年7月,五臺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