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小霸王品牌的所有人,還是這個品牌的租賃使用人,這些年來在一線市場上大多數經營都屬於商業投機,靠品牌僅剩的那一點知名度在市場上透支用戶信任,早就沒有了反彈的動力。這也再次敲響家電業眾多老品牌的發展警鐘,透支品牌知名度和影響力,是永遠沒有未來的。
孔餘||撰稿
最近一段時間,有關「小霸王破產」的新聞話題,在很多70後、80後消費群體之間,引發熱議。曾經給一代人留下深刻記憶的小霸王遊戲機,如今其品牌為何走到了破產的邊緣和境地?
之後隨著小霸王品牌所有人的一紙公告,揭開了「小霸王」品牌破產的真相:首先,小霸王品牌的所有人,並沒有出現破產,因為其早就是以品牌租賃經營為主業,並不涉及相關的產品和產業經營;其次,小霸王破產的主體,是一家租賃了小霸王品牌的文化公司,因為經營不善而出現破產,換句話說這並不是真的小霸王;再次,對於小霸王品牌來說,雖然在法律意義上並沒有出現破產,但在很多年輕一代用戶的心中已經成為「過去式」,品牌知名度日漸式微。
小霸王為何從當年的「盛極一時」走到如今的「乏人問津」,原因肯定是多方面的,有經營的不善,也有主業的蕭條,更有時代更迭引發的產業和市場變遷。不過,在家電圈看來,小霸王的現象在家電行業近30年的發展中也普遍存在,而且很多家電老品牌已經徹底淪為品牌所有人,對外「租賃經營盈利」的工具,既不參與任何產業的直接競爭,也無法對租賃企業的市場經營行為和產品質量進行監督。就是一種公開透支品牌影響力盈利的低級玩法。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當年的空調霸主春蘭,VCD霸主新科、先科,數碼大牌愛國者、萬利達、彩電王者廈華,冰櫃王者香雪海、冰熊,以及手機大牌夏新、波導等一大批的老品牌們,如今也走到了與小霸王相似的發展道路上:品牌擁有一定的知名度,但主業已經蕭條,只有品牌對外租賃還有一定的價值,最終在淘寶、拼多多等電商平臺上,一些老品牌以低價搶單。而一旦租賃者為了賺錢,降低產品質量、沒有售後服務引發的用戶投訴,就給這些老品牌劃上了一道道傷痕。很多老品牌在長達十多年的租賃經營過程中,品牌美譽度和口碑已是「傷痕累累」。
類似的現象,不只是存在於本土品牌上,包括外資品牌如今在中國市場上,也有不少走上一條「品牌租賃經營」的老路。包括皇家飛利浦、日本大牌三洋,以及美國巨頭惠而浦、瑞典大牌伊萊克斯,還有一些其它二三線外資品牌,也在中國授權不同的企業租賃品牌經營。這樣做的好處,對於外資洋品牌是既保證了品牌在市場上的曝光度,又收取一筆不菲的租賃費,同時還能為日後萬一恢復自主經營奠定一定基礎。
不過,隨著家電產業洗牌走向尾聲、企業兩極分化持續拉大裂變,頭部企業對於市場競爭的絕對性話語權再次提升,對於很多「租賃品牌」經營的商業行為將會產生不可避免的衝擊。更為重要的是,品牌租賃者往往只是看中了品牌短期的影響力,想「借雞下蛋」從而會忽視對產品質量、服務等問題的保障和重視,完全採取貼牌式、低價式經營,目前正面臨著在一線市場上「難以為繼」的現實尷尬。而不時出現的產品質量和服務投訴,也加速了這些品牌的市場走低。
從這個角度來看,對於家電產業來說,應該汲取「小霸王問題」的經驗教訓:一方面不要再採取這種「為別人養孩子」的低價手段,養大了就飛了,養不好也賺不到錢,兩頭沒機會,就是一場遊戲一場夢;另一方面,在消費理性、產業升級的大潮下,相關家電企業一定要努力打造自己的差異化產品和服務,通過自己的口碑和信譽來贏得市場競爭的主動權。
====
家電圈:覆蓋產業面廣闊、內容專業、觀點鮮明的價值分享平臺。文章未經授權嚴禁轉載、違者必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