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新會,嶺南名城,歷史悠久,人傑地靈。新會民間口口相傳的仙鞋裡、煉丹井、朝鬥石等地方及古蹟極具傳奇色彩,而這些古蹟都與一位道教真人——李之先密切相關。
李之先是廣東新會會城濠橋人,故址在今新會五顯路6巷,出生於宋仁宗皇佑年間(1049-1054年),年少時靠抄書為生,後得雲水真人指點悟道,不斷朝鬥修煉,煉丹製藥,治病救人,造福一方。於宋端宗景炎年間(1276-1278年)五月初三日羽化登仙。
遇 道 學 醫
李之先自幼家境貧寒,靠幫人抄書為生。一天在圭峰山打柴,擔柴回家時,路經黃雲山,迎面走來一位身材高大、童顏鶴髮、兩目炯炯有神的老人。老人對他說:「小夥子,聞說你寫得一手好字,請你幫我寫些東西好嗎?」李之先滿口答應,便跟著老人走,說也奇怪,只看見老人緩緩而行,他卻要跑步才能跟上。
到了圭峰山麓的一間小廟裡,老人自稱是雲水真人,請他來是抄寫黃庭經的。李之先話不多說,便住在廟裡,日夜抄寫。從此,兩人相處很好,李之先便拜雲水真人為師,跟他學習吐納之學。有時兩人上山採藥,回來一同提煉炮製,李之先學到不少學問。如此數年,一天,雲水真人對李之先說:「我要到外地雲遊,你留在這裡,學好醫藥知識,解除人民的疾苦。」
李之先拜別師傅後,便回到家裡,在其年少時開鑿的山泉井旁蓋了一間茅屋,專心製藥。由於他醫學精湛,提煉的藥萬應萬靈,周邊病人得到他的藥醫治很快便痊癒了。後來,李之先經常煉藥的山泉井被周邊百姓稱為"煉丹井",現位於新會會城街道朱紫路中段。
朝 鬥 問 道
李之先修道有成後,日間在家為群眾診病施藥,晚上便到圭峰山上修行鍊形存真的吐納功夫,他選擇朝北的一塊如蒲團樣的大石,每晚坐在大石上,面朝北鬥星象,一直到天亮才下山,後人稱這塊大石為"朝鬥石"。
康熙《新會縣誌》卷十三·人物耆夀記載,清朝有位叫譚儒璋的人,字五素,系九龍鄉人。仰慕李真人之蹤,朔望(初一、十五)必登圭峰山坐朝鬥石上至傍晚才回。每一晚向天四拜,不間寒暑,窮居晏然,活到九十五歲,飲食舉止好像壯年人一般,每次說話必勸人敬天為主,即是不死良方。
「朝鬥石」接近圭峰山頂,位居標誌性巨石「馬口石」之上,可容坐四五人。上望雲峰(橫排山),下臨石澗,百丈懸崖,可極目遠眺,視野開闊。「朝鬥石」三個大字是後人為紀念刻石的,由於1983年開闢了盤山公路,「馬口石」被炸,「朝鬥石」也就不復存在了。
仙 鞋 飛 升
李之先羽化三天之後,竟然有從南恩州(今陽江市一帶)來的人說,在路上還曾遇見到他,還說:「我有事南行,煩代告知我的家人,我欠賣油郎油錢五百。錢放在家屋門楹上一草履中,可取錢還給賣油郎便是。」說罷,倏然不見。街坊遂囘城將剛才李翁遺言相告其家人。眾皆驚異,果然在門楹上端暗處尋得草履一隻,內盛銅錢五百,才信服真人託言。李真人出殯之日,抬棺者感覺棺木甚輕,告知喪家,啟棺示之,棺內只有草履一隻。道徒遺下形骸而仙去稱「屍解」,他卻連形骸(軀體)也沒留,僅遺下衣冠。
李之先升仙遺履的傳說,明、清歷代縣誌中的《仙釋志》皆有記述。其中有說他一日升仙,半空中墜下一隻草鞋於此住處。又一說,出殯之日,有百多人執拂,而抬棺材的覺得越來越輕,感到非常奇怪,來到山墳前打開棺材蓋,只見裡面僅是一隻草鞋,都說他成真人,升仙去了。
明萬曆《新會縣誌》說:「之先居河橋草鞋巷,以其遺履得名雲。」他家所在地的那條巷,被人們稱為「草鞋巷」,明萬曆縣誌街巷記載也見此名。清代,會城的巷弄多雅稱「裡」,故改叫為「仙鞋裡」。解放後編為五顯路四巷,後來重編為五顯路六巷。但傳說口口相傳,現很多老人仍習慣叫它「仙鞋裡」,仙鞋裡今位於新會文化宮職工中專正門前與濠橋市場相夾的那段巷道,東西走向,為從五顯路至濠橋街的小巷。
朝 鬥
李真人的「朝鬥」,是一項道教活動。古人認為,28星宿(xiù)以北鬥為中心,為群星之王。道教神中有「北鬥星君」,又尊為「北鬥真君」。北鬥七星是天樞、天璇、天璣、天權、玉衡、開陽、搖光,屬西方大熊星座,其形像鬥,又位於北方夜空,故稱北鬥。道教稱這七星為貪狼、巨門、祿存、文曲、廉貞、武曲、破軍。道教中有祭拜北鬥星君得以延壽的說法。東晉幹寶《搜神記》有故事:「南鬥注生,北鬥注死。凡人受胎,皆從南鬥過北鬥。所有祈求,皆向北鬥。」小說《三國演義》六十九回中也有引用。朝拜北鬥,是對長生的不倦追求。九月初一至初九為道教禮拜北鬥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