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甜味櫻花手札
無論是《密室大逃脫》還是《明星大偵探》,現在都越來越關注事件的映射,哪怕是綜藝節目,也承載起觀眾的思考。
在第二季《密室大逃脫》裡,也提出了許多的問題,例如愛情和麵包、父母的家庭教育等等,而在最後一期,則談到了霸凌。
MG美術學院的學生陶小凡因患病導致面部潰爛,但就因為他在外表上呈現出與常人不同的這一面,身邊的人開始以此傷害他。
從樓上被推下,不得不坐輪椅。
被毆打,身上多處受傷。
被稱為「怪物」的陶小凡一忍再忍,卻沒想到最終因為神經受到壓迫失去了對顏色的感知,也失去了實現夢想的機會。
其實,像陶小凡這樣被暴力的人在現實生活中有很多。近年來層出不窮的校園暴力事件,一次次熱點都像是在敲打世人。
01校園暴力,遠比你想像得更嚴重
什麼樣的孩子容易被霸凌?事實上,這個問題並沒有標準答案。
長得不好看可以成為理由,同樣,不好看也可以成為理由。
無論你是成績好還是不好,家庭條件如何,有的時候暴力實施者並沒有確定的理由,或許,他們只是看你不順眼而已。
可笑嗎?很可笑。可就是這樣的理由,能成為他們去欺負別人的藉口。
沒有經歷過校園暴力的人,永遠沒有辦法感同身受那種無助和絕望。
我試想了很久,要不要把搜到的那些關於校園暴力的案件列舉出來,再三考慮後我放棄了。每當我看到那些案例的時候,都能感覺到心裏面那股無名火在燃燒。
最讓我無法容忍的是,有人會詢問被校園暴力的孩子:「他們為什麼會選擇你?」問出這樣問題的人,他們或許都沒意識到,自己正在對受傷害的人進行二次傷害。
是啊,被實施暴力的人難道沒想過這個問題嗎?
他們一定在最難過的時候一次次詢問自己:為什麼是我?
要明白的是,無論什麼理由,都不應該成為去傷害別人的藉口。
02沒有「鬧著玩」的暴力,只有一次次傷害
正如陶小凡經歷過的那些一樣,從最開始的受傷,到最後失去夢想。他並沒有因為一時忍讓獲得喘息的機會,反而徹底喪失了一切,只能成為黑暗中獨自行走的人。
另外,必須要明確的一點是,校園暴力從來不存在什麼「鬧著玩」。
就像齊思鈞說的那樣:「對於校園暴力這樣事件的界定,不是要造成多大的傷害才叫校園暴力。」
既然不是當事人,就沒有資格對受害人說出類似「別在意」之類的話。
況且,在一個時間段內受到了傷害,離開了這個環境以後,不代表以後就什麼問題都沒有了。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同理,在一次受傷害以後,也有可能在未來會反覆受到這類事件的影響,如果只是產生一些抗拒心理都算是比較輕微的了。
事實上,這幾年爆出的校園暴力事件裡,不乏對孩子造成嚴重心理影響,甚至導致死亡的。
03比起以暴制暴,更應該教會孩子如何應對
在遭受校園暴力後,陶小凡的選擇是傷害了曾經對他實施暴力的李傑。這種傷害一旦開始,他自己再也停不下來,並以此為契機再次傷害了甄探以及2019年時間線裡的密逃團。
我們常說「以牙還牙」,但對於暴力這件事情,如果用同樣的方式去回擊,只會讓自己變成自己最厭惡的那類人,並不能解決任何問題。
那麼,當暴力發生時,孩子究竟應該怎麼做?
無論是家長還是老師,都要對這類事件予以足夠的重視。
孩子如果還沒有經受到傷害,也應該告訴孩子,如果遇到此類事件,要勇敢地說出來。
如果孩子已然受到傷害,並且將自己的經歷說出來,已經是莫大的勇氣,那就更應該考慮到孩子的感受,將相關的事件梳理,並給孩子一個明確的答覆。
校園暴力事件的解決,第一步一定不是讓孩子自己去面對。
要知道,被傷害的對象要是能夠自己解決,就不會試探性地把這些內容說出口了。
在替孩子解決相關問題的同時,也要密切關注受害那一方的生理、心理健康問題。尤其是後者,對於未來會產生重大影響。
04作為事件之外的人,要怎麼做
我曾經在網上看過很多網友對暴力事件受害者身邊的同學或者同伴做出抨擊,責備他們冷血無情,以漠然的態度默認暴力的發生。
不過,在實際情況中,實施暴力者在大多數時候不會單打獨鬥,他們有自己的小團體。從心裡對他們產生畏懼,這是一個不可避免的事實。
不去做加害者是前提,讓孩子能夠承擔起勇氣和責任實則是附加題。
而作為家長和老師,則可以通過孩子行為是否異常來察覺一二。
對於一些反常的行為,比如成績突然大幅度下滑、突然索要額外的零花錢、突然畏首畏尾、或者反覆提及不願去學校等,都應該進行重視。
最後,希望每個孩子都能夠茁壯成長,不要成為校園暴力中的任何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