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預言了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的,可不是剛剛獲得諾獎的Peebles老爺子

2020-12-22 中國數字科技館

201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了James Peebles、Michel Mayor和Didier Queloz,以表彰他們在理解宇宙演化和搜索系外行星所做的貢獻。

在Peebles的眾多關於宇宙的科學成就當中,最引人矚目的或許就是對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的理論預測了。1965年,美國貝爾實驗室的兩名工程師Arno Penzias和Robert Wilson就是看過了Peebles的預印本論文之後,才確認自己探測到的正是天文學家苦苦尋覓而不得的微波背景輻射,他們也憑藉對微波背景輻射的實驗探測獲得了1978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不過,最早預言了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的並不是Peebles。早在1953年,George Gamow(喬治·伽莫夫)就預言了微波背景輻射的存在。遺憾的是,當1978年這項成果被授予諾貝爾獎的時候,Gamow已經離世。

喬治·伽莫夫(1904—1968),美籍俄裔物理學家、宇宙學家,以提出宇宙起源於大爆炸的理論聞名,還首先提出了生物學的遺傳密碼理論。他也是一位傑出的科普作家,多部作品風靡全球。其科普著作深入淺出,對抽象深奧的物理學理論的傳播起到了積極的作用。1956年榮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頒發的卡林伽科普獎。

聽到伽莫夫的名字,也許你還覺得陌生,但如果說他就是《從一到無窮大:科學的事實和臆測》(以下簡稱《從一到無窮大》)的作者,你沒準會恍然覺得熟悉與親切了。那是一本風靡世界的知名科普讀物。

《從一到無窮大》

《從一到無窮大》於20世紀70年代末引進出版,在國內產生了持久而深遠的影響。數不清的推薦書目裡都可以看到它的身影,相信很多中年人,尤其是從知識匱乏年代走過來的人更是印象深刻。記得我小時候家裡的書架上就有一本,應該是父親買來讀過的,並且推薦給我。和很多童年讀到這本書的人一樣,書中一些片段曾給我留下深刻印象。比如,棋盤上放麥粒的故事:

印度的舍罕王要賞賜他的大臣,因為據說這位懂得數學名叫達依爾的大臣發明了西洋棋,獲得國王的喜愛。慷慨的國王準許他自己來選擇賞賜的方式。聰明的達依爾讓國王在第一格棋盤裡放1粒麥子,第二格裡放2粒,第三格裡放4粒,總之,下一格是前一格的雙倍……國王聽罷哈哈大笑,心想才區區64格的棋盤,這也太容易實現了,立刻應允,並馬上命人搬來一袋小麥。沒想到還不到20格,一袋小麥已經沒有了。

最後,國王的允諾當然無法兌現,因為如果把棋盤全放滿,全印度的小麥還遠遠不夠,恐怕要用到人類2000年小麥的總和。總數並不難算,共為:264–1 =18 446 744 073 709 551 615粒。正是這個天文數字,讓我在驚嘆之餘認識到日常經驗的錯覺。

還有談到無窮大方面的例子。比如:有無窮多房間的旅店已經住滿,這時又來了一位新客人,該怎麼住呢?可以讓1號房間的換到2號,2號換到3號,以此類推,就可以住下了。可是,接著又來了無窮多位客人,能否安排得下呢?其實這些問題涉及無窮大的概念與運算,對康託無窮集合等現代數學是一種很好的科普。

書中令人記憶猶新的例子還有很多,比如自動莎士比亞印刷機、複數藏寶圖……除了數學內容,還介紹了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和四維時空概念,並涉及基本粒子、基因、天體星系等微觀和宏觀的方方面面,是一部相當全面的科普代表作。

現在看起來,這類書也許不那麼稀罕了,但經典畢竟是經典,我完全相信即使100年後它還會擁有年輕的讀者。因為伽莫夫的科普書總是在輕鬆愉快的氣氛中展開,讓你在不知不覺間踏上科學的探尋之旅。他並沒有對某些公式採取完全迴避的態度,對內容的取捨也顯示出獨特的匠心,幽默風趣的語言更是亮點,體現了紮實的文學功底。有興趣的朋友不妨抽時間讀一讀,老讀者重溫一定也會有一番心得與收穫。

成果斐然的科學家

其實科普寫作對伽莫夫來說還是副業,他可是貨真價實、成果斐然的物理學家和宇宙學家。1928—1932年他曾先後在德國哥廷根大學、丹麥哥本哈根大學和英國劍橋大學卡文迪許實驗室師從玻爾和盧瑟福從事研究工作。他的貢獻涉及許多重要領域。

1928年伽莫夫成功地應用量子隧穿效應解釋原子核的α衰變。根據經典力學理論,粒子會被緊緊束縛在原子核內,只有獲得極大的能量才可能逃出原子核,因此α衰變一直沒有得到很好的解釋。伽莫夫藉助量子力學想出一個原子核的勢壘模型,即粒子不需要擁有比勢壘還高的能量,只要概率性地穿透勢壘就可以脫離原子核束縛。他憑藉這個模型推導出一個描述勢壘穿透概率的伽莫夫公式,把這個問題很好地解決了。利用勢壘穿透來解釋α衰變也成為量子理論應用於原子核研究的最早成就之一。

伽莫夫還是熱大爆炸宇宙學模型的創立者之一,並預言了宇宙微波背景輻射。一般認為宇宙大爆炸理論是在1932年由比利時牧師勒梅特首次提出的。其實早在1924年,蘇聯數學家、氣象學家、宇宙學家弗裡德曼就發表論文闡述了膨脹宇宙的思想,即宇宙的曲率分別為正、負、零時的3種情況,稱為弗裡德曼宇宙模型,而弗裡德曼正是伽莫夫在聖彼得堡學習時的導師。

1940年後,伽莫夫與兩個學生——阿爾菲和赫爾曼將相對論引入宇宙學,研究了大爆炸中元素合成的理論,提出熱大爆炸宇宙學模型,描述了宇宙最初的核合成狀態。宇宙開始於溫度超過幾十億攝氏度的高溫高密的原始物質,隨著宇宙的膨脹,溫度逐漸下降,形成了現在的星系等天體。他們還預言了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的存在。

1964年宇宙微波背景輻射被兩名無線電工程師彭齊亞斯和威爾遜偶然發現,他們因此獲得197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可惜那時伽莫夫早已駕鶴西去,無緣獲獎。當然,應該獲獎的似乎也不止他一人。

另外,伽莫夫還是最早提出遺傳密碼模型的人。20世紀50年代他的研究重心轉向分子生物學。伽莫夫在聆聽沃森和克裡克發現DNA雙螺旋結構的報告後,寫信給他們提出自己獨特的想法:根據DNA的4種核酸為20種胺基酸進行編碼,應該能夠建立一個數學模型。他成為首位以密碼學角度來思考DNA的學者。雖然其中許多化學與生物學細節都是錯誤的,但是受到伽莫夫的啟發,沃森和克裡克列出了正確的20種胺基酸。

伽莫夫還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組織了一個不超過20人的非正式的研究小組,稱為RNA領帶俱樂部,針對RNA遺傳密碼進行研究。沃森寫過一本標題都是字母G開頭的書——《基因·女郎·伽莫夫》(Genes Girls and Gamow)對發現DNA雙螺旋結構後的探索進行了補充,特別對伽莫夫這位愛好威士忌的俄裔物理學家讚許有加。

熠熠閃光的科普著作

伽莫夫無疑是在許多方面都作出傑出貢獻的科學人物,特別是他還全力從事科普寫作,這在20世紀的科學家中是不多見的,也是格外難能可貴的。他曾這樣談及科普寫作與科研的關係:「在科學研究的領域裡取得進展需要一種靈感、一種思想,而新穎、激動人心的思想並不是每天都出現的。每當我苦於缺乏新鮮想法來推進自己的研究時,我就寫一本書;而每當一種對科學研究有效的新思想湧現時,寫作就放在一邊了。」

他的好友——曾被他推薦給美國喬治·華盛頓大學的匈牙利裔物理學家、後被譽為氫彈之父的愛德華·泰勒曾這樣評價他:「伽莫夫頭腦中的奇思妙想是不可思議的,有對的,也有錯的,錯的也許比對的還多些,但總歸是有趣的……而且有時不僅是對的,還是全新的。」

伽莫夫沒有獲得諾貝爾獎也許令人遺憾,且不談他在不同科學領域的傑出原創性的貢獻與觀點,僅看那一本本影響了幾代人、熠熠閃光的科普著作,比起諾貝爾獎章又何嘗失色呢?

本文來自《科學畫報》

相關焦點

  • 誰最早預言了宇宙微波背景輻射?
    1965年,美國貝爾實驗室的兩名工程師Arno Penzias和Robert Wilson就是看過了Peebles的預印本論文之後,才確認自己探測到的正是天文學家苦苦尋覓而不得的微波背景輻射,他們也憑藉對微波背景輻射的實驗探測獲得了1978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不過,最早預言了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的並不是Peebles。
  • 誰最早預言了宇宙微波背景輻射?--中國數字科技館
    在Peebles的眾多關於宇宙的科學成就當中,最引人矚目的或許就是對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的理論預測了。1965年,美國貝爾實驗室的兩名工程師Arno Penzias和Robert Wilson就是看過了Peebles的預印本論文之後,才確認自己探測到的正是天文學家苦苦尋覓而不得的微波背景輻射,他們也憑藉對微波背景輻射的實驗探測獲得了1978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不過,最早預言了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的並不是Peebles。
  • 宇宙微波背景輻射:創世的第一縷曙光
    1964年,貝爾實驗室的工程師 Arno Penzias 和 Robert Wilson 正在調試一臺天線,發現無論如何都有一種背景噪聲,無論天線朝向哪個方向,甚至是清理了天線上的鳥糞、重新組裝了天線,都揮之不去。與此同時,有一夥天文學家卻在苦苦追尋宇宙大爆炸理論中所預言的宇宙背景輻射而求之不得。
  • 宇宙大爆炸的回音——宇宙微波背景輻射
    在近代天文學上,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的發現可謂是具有重要的意義,它給了宇宙大爆炸的一個強有力的證據,並且和類星體,脈衝星以及星際有機分子一同稱為20世紀60年代天文學的「四大發現」。宇宙微波背景輻射宇宙微波背景輻射所具有的最大特徵是具有黑體輻射譜,在0.3-75釐米波段,可以在地面上直接測到。那麼什麼是黑體?
  • 都說背景輻射是原初宇宙的體溫計,為什麼最早只能測到38萬歲?
    首先讓我們看看由於宇宙背景輻射這個發現最為受益的物理學理論——宇宙大爆炸模型。人類並不能直接獲取宇宙玄妙的真相,只能通過自己的科學系統來模擬宇宙,通過提出可經實驗或觀測驗證的理論,一點點逼近宇宙的真相。
  • 鴿子屎帶來的諾貝爾獎:微波背景輻射的發現
    大爆炸理論早在1948年,伽莫夫和他的合作者就提出了一個「大爆炸」宇宙理論,預言了早期宇宙遺留下一個微波輻射背景,溫度應是5K。由於他們的計算在細節上不完全正確,以及當時高能物理達到的階段尚不足以使物理學家和天文學家對宇宙的早期起源感到有信心,這個理論未受到物理學界的認真對待。天線上的噪音在1965年以前的好些年裡,天體物理學家並不知道大爆炸理論要求存在一個微波背景輻射,並可能實際被觀測到,儘管有關的技術條件早在一二十年前就已具備了。
  • 宇宙微波背景輻射可能違反奇偶對稱性,新的物理學呼之欲出
    137億年之後,這些光被空間膨脹所拉長,成了遍布所有空間中的宇宙微波背景輻射。但是,最近的一項研究顯示,科學家在微波背景輻射身上發現了特殊的東西。根據11月23日發表在《物理評論快報》上的文章,一項新的測量技術揭示了微波背景輻射光線彎曲的跡象,這可能是對奇偶對稱性的破壞。
  • 宇宙冷知識,捕捉「宇宙微波背景輻射」,創造世界的第一縷光
    如果你喜歡看科學探索,或者科幻,你總會聽到「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然後,總感覺自己逼格滿滿,但是,誰能簡單通俗解釋一下,這貨,究竟是啥呀?冷知識一: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當時,可是把這小哥倆嚇壞了,兩人一度懷疑,這是天線故障導致的,後來,經過不斷地證實,這種無線電信號「雜質」,被稱為「宇宙微波背景輻射」請記住發現者的名字,
  • 宇宙微波背景,宇宙中最古老的光
    宇宙之浩大,超乎常人想像。除了各種天體,地球外還存在著什麼?光。準確來說是在宇宙空間中傳播的各種電磁波。除了我們熟知的可見光外,宇宙中還充斥著一種名為宇宙微波背景的電磁輻射,它產生於宇宙大爆炸之後的再複合時期。宇宙大爆炸後,因為緻密的等離子體,光子被禁錮。
  • 宇宙起源方式要改寫?諾獎得主彭羅斯:宇宙在循環並找到了證據
    在論文中,彭羅斯指出已經在微波背景輻射中找到了來自上一個宇宙特徵證據,6個直徑相當於8月球直徑、溫度稍高的點,這些點被稱為「霍金點」。 我們知道一個黑洞要想蒸發掉所需要的時間比我們宇宙的年齡要長很多,而且霍金輻射的溫度也非常低,比微波背景輻射的溫度還要低,因此就到了霍金輻射無法被觀測證實。 而彭羅斯在論文中指出,上一個宇宙中存在的黑洞蒸發完留下的印記可以被觀測到,這不僅可以證明好友霍金是對的,也可以證明它的循環宇宙說也是正確的。
  • 微波背景的宇宙混亂
    這種光線,即宇宙微波背景輻射(CMBR),是從天空的各個方向傳給我們的,除了在十萬分之一的亮度水平中隱約出現的漣漪和顛簸之外,都是均勻的,這是諸如星系之類的未來結構的種子。天文學家推測,這些漣漪還包含最初膨脹的痕跡,即所謂的通貨膨脹,該膨脹使新宇宙膨脹了三十三個數量級,僅十到三減三十三。秒。
  • 《周易.屯》丨上六乘馬班如,泣血漣如/光子脫耦,宇宙微波背景
    詩歌·魏風》河之河,不是漣猗。屯上六,乘馬班如,泣血漣漣如,宇宙在暗能量驅動下二次膨脹,溫度降低,光離耦,在空間自由傳播,形成幅射微波背景。在宇宙剛380,000歲的時候,宇宙微波背景光是宇宙中最古老的光線。這顯示了溫度的微小波動,對應於局部密度的細微變化,代表了所有未來的結構,是今天的恆星和星系的種子。
  • 當一個人說宇宙微波背景的溫度是3K,那這是什麼意思?
    (這也可以解釋為隨著宇宙的膨脹產生的波長的伸展。)因為微波的波長甚至比不可見的紅外輻射還要長,所以可以用射電望遠鏡在光譜的無線電區域觀測到它們。現在可以看到來自宇宙各個方向的大爆炸的殘餘「背景輻射」。如果你繪製出不同波長的輻射強度,它與溫度在2k和3k之間的曲線相吻合。圖解:哈勃超深空場描繪了遠古時代的星系圖景,根據大爆炸理論,它們處於一個更年輕、更緻密且更熾熱的宇宙。
  • 探索宇宙奧秘,了解宇宙背景輻射被證實為黑體輻射
    光子之間的間隔仍保持著約一個典型波長的距離,如黑體輻射那樣。按此推理,從量上說,隨著宇宙的膨脹,充滿宇宙的輻射仍可繼續使用普朗克黑體公式精確地進行描述,即使它不再與物質保持著熱平衡。黑體輻射但我們也已經發現,在光譜範圍內,能量密度隨著波長的縮短而增加的原因恰好在於很難將大波長納入小體積中,估計很多輻射場都是這樣,包括不是在熱平衡狀態下所產生的輻射,射電天文學家將這部分光譜視為雷利
  • 微波背景輻射中的冷熱點是怎麼來的?它和物質分布有何關係?
    宇宙微波背景(又稱3K背景輻射)是宇宙學中「大爆炸」遺留下來的熱輻射。微波背景輻射的發現不僅證實了大爆炸理論的正確性,而且也為我們帶來了宇宙早期的一些至關重要的信息,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微波背景中的溫度波動,可以讓我們知道早期宇宙中的物質分布。
  • 宇宙微波背景下測量微小的變化,將有助於發現宇宙起源的重大發現
    在宇宙微波背景下測量微小的變化,將有助於發現宇宙起源的重大發現。有可能對近140億年前發生的事情有詳細的了解嗎?值得注意的是,答案可能來自於對宇宙微波輻射的新測量,這種輻射如今瀰漫在所有的空間中,但在宇宙形成後不久就會釋放出來。
  • 極簡宇宙史:認知邊界的擴張
    在把他們的數據拿過來進行分析後,兩位科學家發現,原本自己要做的實驗,竟然被這兩位無線電工程師誤打誤撞,提前發現了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的存在,從而證明了宇宙的溫度變化。實際上,宇宙微波背景輻射離我們的生活很近。
  • 那是138億年前發出的宇宙微波背景輻射
    那是138億年前發出的宇宙微波背景輻射。 很多人都不會留意這樣的畫面跟聲音的來源處,其實這個也是一種信號的來源,而且來源的地方並不是地球,而且宇宙之外或者比宇宙更外的一個信號,至今已有138億年,這個信號也被人稱為「
  • 宇宙微波背景的發現,被譽為20世紀人類最重大的科學成就之一
    阿爾諾·艾倫·彭齊亞斯Arno Allan Penzias197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獲獎理由:發現宇宙微波背景信號站臺,被2500名猶太兒童的哭叫聲淹沒。列車將把他們帶到荷蘭,然後從鹿特丹港乘船前往英國。汽笛拉響的那一刻,所有送行的父母再也控制不住情緒,追著開動的列車……這些,都是紀錄片《戰爭存亡錄》中的場景。
  • 尋找造物主:科學家將宇宙微波背景轉成二進位代碼,結果卻令人失望
    比起人類的起源,宇宙的起源更是一個謎。有一種說法認為,宇宙是由更高級的生命創造出來的,既然如此,那麼這些造物主有沒有給我們留下什麼有用的信息或者暗號呢?近日,德國索納伯格天文臺的天體物理學家麥可·希普克已經開始尋找這一信息,將宇宙背景輻射中的溫度變化轉換成二進位比特流。一切還要從15年前說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