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潛伏》有種女人註定過不好,除非撞大運
《潛伏》中的晚秋,實在是個不討喜的女人,偏偏最後是她,得以守在餘則成身邊。可是在以後漫長的歲月裡,餘則成真的能愛上她嗎?
兩人的初遇是在晚秋的叔伯穆連成家裡。穆連成有個漢奸的名號,所以被人連番敲詐。穆連成的家產十分豐厚,用站長的話說,那就是「不是金條能計算的」。正巧晚秋看上了餘則成,站長便極力撮合兩人,希望藉由這個關係,能更方便的敲穆連成的竹槓。
說起來晚秋是個典型的缺愛的女子。她的母親就有自殺的往事,女兒肖母,晚秋的思路也很是與眾不同。
晚秋愛上餘則成,源於她自以為是的「知音難求」。古代俞伯牙和鍾子期的知音之交,是你彈曲,我就知道你心裡想的是大河還是山川。
伯牙善於彈琴,鍾子期善於傾聽。伯牙彈琴的時候,心裡想到高山,鍾子期說:「 好啊!簡直就像巍峨的泰山屹立在我的面前!」 心裡想到流水,鍾子期又說:「好啊,這琴聲宛如奔騰不息的江河從我心中流過!」不管伯牙心裡想到什麼,鍾子期都能準確地道出他的心意。
晚秋彈了個曲子,餘則成說有點憂傷,晚秋就感動了。這算什麼知音?慢慢悠悠的曲子,難道還能是表達狂喜的心情嗎?
要是晚秋彈個什麼天鵝,餘則成聽著,眼前便是好多天鵝在眼前晃,這才是知音!
餘則成對晚秋從一開始,就是敷衍。是的,餘則成根本沒有看上晚秋,一點心動都沒有。哪怕晚秋比左藍和翠屏都要年輕漂亮,晚秋一身偽文藝氣質,時不時就要憂傷,餘則成是不喜歡的。
從後面兩人的相處也可以看出來,即使有站長的撮合,餘則成對晚秋也是敬謝不敏。餘則成是個傳統,堅定,事業心強的人。他先後愛上的女人,左藍和翠屏無一不是同道中人。
左藍是一想到餘則成為了她改了信仰,並為之奮鬥,就覺得很甜蜜。
翠屏之前是遊擊隊長,對革命事業是可以豁出性命去幹的。她崇拜餘則成這個精明能幹的同志,繼而生愛。
事業心強的女強人,愛上的男人,絕不是胸無大志的chun貨。而同樣,餘則成這種事業心強,每日壓力又巨大的臥底,愛上的女人,需要的女人,絕不是晚秋這種,春花秋月,酷愛寫一些憂傷的酸詩的女人。
餘則成唯一對晚秋動容的,就是晚秋對餘則成說,請不要告訴吳站長你對我無意,晚秋寄人籬下,也想幫人消災。晚秋語氣真誠不做作,眼含熱淚,這是卑微的祈求。餘則成也只是動容而已。
晚秋最不討喜的地方在於,她明知道餘則成有妻子在鄉下,還糾纏不休,甚至通過自己叔叔穆連成來說和。甚至還起過和餘則成私奔的想法。
私奔,對於一個有事業的男人來說,是絕對不可能的。如果餘則成和她私奔,事業全無不說,也對不住鄉下的妻子。餘則成鄉下妻子是假的。可是晚秋不知道,她愛上的這個男人,父母雙親都是鄉下女人照顧的,很不容易。可是她對那個鄉下女人,她不但視而不見,還很不服氣。
晚秋自視很高。從她後來對成為她丈夫的謝若林的態度可見一斑。
叔伯逃亡日本後,她沒有辦法生存,只有嫁給了謝若林。她曾和翠屏說,謝若林不會出軌,因為男人希望從女人身上要的,她都有。她指的是,學識,性情,容貌吧!
說嘴打嘴。謝若林在不久後便把外面的女人公然帶回家。還打了晚秋。
謝若林的變化也是很大的。
謝若林對晚秋一開始是很愛的。晚秋嫁給了他,都是他在做飯。在那個時代,男的在家下廚做飯總是沒面子的。而謝若林不在乎,把晚秋當大小姐供著。
謝若林知道晚秋喜歡餘則成,可是他得到晚秋就很滿足了,對餘則成一方面是出於餘則成對他有用,另一方面是看出餘則成對晚秋根本無意,再者晚秋已經是他謝若林的妻子了。那麼再揪著陳年舊事不放也沒意思。
謝若林之所以「黑化」,對晚秋失望家暴,都是晚秋自己作的。
晚秋對謝若林很不耐煩,整日裡愁眉苦臉,沒精打採的,說話也愛理不理的。別說謝若林,時間長了哪個男人受得了?
晚秋自打婚後和餘則成做了鄰居,更是一顆心都撲在餘則成身上。甚至當著翠屏的面,也好不收斂,翠屏很生氣。這一切謝若林不可能沒有感覺。謝若林一個毫無背景的男人,能混成現在的模樣很不容易,謝若林也是比較能幹的。謝若林失望,並開始放縱自己,家暴晚秋,也是很自然的。
晚秋自己把著餘則成,卻對謝若林外面的女人很憤怒,這實在雙標。
後來晚秋被餘則成送到延安,開啟了新生活,寫的詩,也不再酸的掉牙,一派新氣象。
這個女人,每一步走的都順心,也不夠體面,寧願給餘則成做妾,或者私奔;對謝若林不愛卻嫁了,嫁了還不好好過日子,不安於室。
晚秋這個女人過不好,也是很自然的。
全劇結尾的時候,組織的建議下,她和餘則成結婚了。可是晚秋要的可不是行屍走肉,她要的是餘則成的愛,可是這未必如她所願。
餘則成初戀是左藍,左藍死了,他才愛上翠屏。餘則成是個意志堅定的男人,不是能被輕易勾引的。他知道翠屏沒死,活得好好的,他怎麼可能愛上晚秋呢?
即使餘則成日後真的對晚秋日久生情,那也是好多好多年後的事情了。再說餘則成會記得,翠屏還活著。晚秋得不到餘則成完整的愛。
還是那句話,晚秋每一步都差點意思。晚秋過得不如意,是很自然的事情。
喜歡請關注我,每日看劇看書說情感,歡迎留言交流。原創不易,抄襲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