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時間,由中國工程院院士田志剛團隊領銜的南京科達免疫藥物研究院,正在辦理落戶江北新區的各項手續。院士團隊是各地、各園區招商引資的重點對象,田志剛院士團隊之所以選擇新區,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看重落戶在新區的人源化模型與藥物篩選創新技術研究院,在此之前,雙方有過長期的合作——像這樣由新區自身的平臺、企業發揮「朋友圈」資源,扮演「紅娘」角色,再引薦其他項目落戶的方式,已成為新區招商引資的特色。
招商引資是經濟工作的生命線。在市委市政府召開的2020年全市招商突破年動員大會上,省委常委、市委書記張敬華強調,招商引資,創新比「套路」更重要,「一招鮮吃遍天」的老套路已經成為過去時,唯有解放思想、銳意創新,才能把牢主動權、贏得好項目。
在江北新區,招商引資已經不再是一個部門的事,各部委辦局和產業平臺,包括已落戶企業都在主動出擊,「全科招商」的氛圍吸引著越來越多的知名企業前來投資。江北新區管委會副主任陳潺嵋介紹,今年一季度,在南京市「雲籤約」、江北新區線上線下簽約儀式兩場活動中,新區共籤訂22個協議,均為億元以上重大項目,投資總額303.3億元。
「平臺招商」 實現政企雙贏
實驗小白鼠之於醫學,地位等同於種子之於農業、石油之於工業。對於江北新區而言,人源化小鼠模型的發展,是支撐新區生命健康產業加速集聚的一個重要平臺。
2017年,南京大學高翔教授團隊與江蘇省產業技術研究院、南京江北新區三方共建,創辦了人源化模型與藥物篩選創新技術研究院,並成立江蘇集萃藥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作為運營主體。「從人源化動物模型的種類和數量而言,我們是排名全國第一、全球前三的公司。」集萃藥康總經理趙靜介紹,目前,公司擁有人源化小鼠種類近萬種,適用於生命健康產業的各個環節,包括基礎的科學研究、新藥研發、藥物篩選,安全性評價等,人源化小鼠模型的臨床藥效判斷相似度已經能達到96%—97%,對於新藥研發有極大的促進作用。
△集萃藥康的人源化動物模型
「田志剛院士團隊在中科大做科研的時候,就是我們的客戶。當初,很多地方都向他們拋出了橄欖枝。」趙靜介紹,在集萃藥康董事長高翔教授的促成下,田志剛院士團隊考察了江北新區,並參觀了人源化模型研究院,「當時,田志剛院士很爽快地就拍板落戶江北新區。未來,這個免疫藥物開發研究基地,將為全球提供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源頭藥物。」
目前,江北新區的很多生物醫藥企業,都是集萃藥康的客戶。「研究院作為一個平臺,為很多企業的發展提供了基礎性支撐。」趙靜說,新區外出招商經常會帶上研究院的專家,國內外的很多生物醫藥企業,正是看重研究院的動物模型和相關技術服務資源,才最終選擇落戶新區。兩年來,研究院引進了包括田志剛院士團隊、美資企業flow pharma等十餘家公司,孵化了4家全資子公司。
由企業主導的公共服務平臺,在江北新區的生命健康產業中,並不止集萃藥康一家。像世和基因,金域醫學這樣的檢測企業,都搭建了大而全的檢測平臺,這對初創型企業的幫助很大,也吸引著他們來到藥谷投資創業。
新區生物醫藥谷相關負責人表示,「平臺招商」的新模式,對新區和企業來說互惠互利,企業搭建平臺幫新區招商,新區招來更多的企業成為平臺的客戶,實現政企雙贏。
「基金招商」 嚴選優質項目
集成電路產業是衡量一個國家工業技術高度的標誌,也是江北新區「兩城一中心」建設中的重要部分。目前,江北新區集聚集成電路相關企業超過400家,而其中的三分之一左右的項目都是通過「基金招商」的模式帶來。「僅靠財政、土地、區域政策等傳統方式招商,已經很難具有競爭力。」江北新區經濟發展局局長許國平介紹,以基金為線,讓投資與招商同步,不僅讓好項目願意來新區,提升了招商質量,還能串起產業鏈,形成產業集群,更重要的是實現了產業和金融的循環互動和深度融合。
據統計,目前,落戶新區的基金有300多支,規模超3000億元。回憶起當初設立基金時的場景,蘭璞資本創始合伙人黃節記憶猶新,「完全沒想到事情會敲定得這麼快。」與新區接觸後,雙方決定先發行一隻規模為1億元的基金,很快,又設立了規模10億元的智能製造基金,目前,這兩支基金吸引了12家集成電路企業落戶新區。
在成為基金管理人之前,黃節曾任英特爾(中國)董事總經理,豐富的業界經驗讓他在篩選項目時格外謹慎:不是行業領域內的頭部企業不招、沒有自主核心技術的不考慮。從2017年開始,蘭璞資本在三年時間內一共調研了500多個項目,層層篩選後,最後投資了16家公司,被投率僅為3%。
靈動微電子便是經過「大浪淘沙」,落地新區的一家集成電路研發企業。黃節介紹,國內大約有200家企業在做微控制單元,競爭激烈,而靈動微電子擁有完全自主的智慧財產權這一優勢,企業的成長性更好。在他的「嚴格把關」之下,世界領先的矽光子晶片企業希烽光電、國內唯一車規級駕駛艙晶片設計企業芯馳半導體等集成電路企業相繼落戶新區。「這些企業願意來,一方面當然是因為資本的吸引力,但更重要的是,他們看中江北新區日益成熟的集成電路產業鏈,相信落戶新區能得到更好的發展。」黃節說。
△在希烽光電科技有限公司內,工作人員正在生產矽光子組件。南報融媒體記者 馮芃攝
從500億規模的先進位造業國家大基金,到集成電路、生命健康產業專業基金,江北新區「基金招商」,激發出令人驚嘆的產業集聚效應。成立不到兩年的江北智能製造產業基金打造出10多隻子基金,並給出了投資或孵化50餘個符合主導產業發展的優質項目的「成績單」。
「律所招商」 為新區牽線搭橋
3月底,落戶江北新區僅5個月的齊芯半導體,研發出一款高端射頻晶片,目前,該晶片已量產。作為一家來自中國臺灣的高科技企業,齊芯半導體能夠「落地」江北新區,得益於臺灣慶辰法律事務所的牽線。
侯慶辰是臺灣慶辰法律事務所的創所合伙人,談起為新區的招商牽線搭橋,他坦言是「魚幫水,水幫魚」的關係。
「我們律所在江北新區落戶後,很多臺灣的知名企業都會向我們諮詢這裡的投資環境,我們當然希望把這些企業帶到新區,他們落戶後也會成為律所的客戶。」侯慶辰介紹,從2018年開始,他幫助新區對接臺灣企業,並促成了5個項目落地,齊芯半導體正是其中之一,目前,齊芯半導體已成為新區重點扶持的高新技術企業。
免疫功坊是慶辰律所牽線的臺灣生物醫藥企業,公司商業發展部經理陳怡君介紹,南京子公司正在辦理註冊手續,預計7月底進駐江北新區。「生物醫藥是新區重點發展的產業,新藥從研發到臨床,各個環節都有完善的配套;公司成立後,需要在當地招聘人才,南京有中國藥科大學,所以我們選擇這裡。」
在江北新區,「律所招商」並不是個例,江蘇聖典律師事務所的高級合伙人李竹影是司法部全國千名涉外律師人才庫的成員,服務外方客戶較多。在李竹影的牽線下,一個月前,一家註冊資金千萬級別的企業管理公司落戶新區研創園,該公司將對接一些在國外的華人科學家,把他們的項目引入江北新區,並且匹配創新資本進行孵化。
「自貿區招商」 帶來新機遇
傳統招商方式以「政對商」為主,而江北新區解放思想,以嶄新的招商方式挖掘資源,尋求突破,不斷拓展海內外朋友圈。去年8月,江蘇自貿區南京片區獲批成立,「雙區疊加」形成的利好,為新區的招商引資工作帶來了新機遇。新區經發局副局長吳東越介紹,自貿區南京片區揭牌以來,已累計落戶企業6500多家,日均落戶企業超過30家。
南京市經濟社會發展諮詢委員會委員、南京財經大學副校長喬均說,在自貿區這塊改革開放的「試驗田」裡,可以大膽探索、大膽創新、大膽突破。在喬均看來,自貿區招商要更加聚焦定向招商、精準招商、產業鏈招商。「我們首先要搞清楚,什麼樣的企業最希望能落戶自貿區。」喬均說,自貿區能夠解決企業「兩頭在外」的問題。所謂兩頭在外,就是原料從國際上來,產品賣到全球。「所以說,對自貿區最感興趣的企業,應該是國際上知名的製造業龍頭企業。」喬均認為,自貿區要充分發揮在關稅、外匯結算、通航等方面的優勢,吸引這樣的企業落戶。以此為招商引資方向,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到時候,很多上下遊的配套企業就會主動找上門來,快速形成產業鏈的集聚效應。
自貿區的招商引資,還可以換個思路。「不僅要引進來,還能引出去。」南京市經濟社會發展諮詢委員會委員、東南大學教授王興平提出了「自貿區南京片區打造『一帶一路』綜合服務中心」的建議。
「目前,江蘇在『一帶一路』的建設中走在全國前列,對外投資取得了積極成效,在這樣的背景下,需要有一個大後方作為支撐。」王興平表示,服務於「一帶一路」倡議,境外產出也是經濟體量的一部分。未來,自貿區南京片區的招商引資,可以以此為方向,組織省內甚至是全國的園區和企業,到「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投資。一旦成為國內對接「一帶一路」的「橋頭堡」,自貿區南京片區的發展,不僅能形成自身特色,還能提升全球影響力,進一步擴大海內外朋友圈。
(素材來源/南京日報 編輯/陳茜 江北新區融媒體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