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觀察丨美國分化:選戰正酣,媒體參戰左右互鬥,民眾選邊加劇社會...

2020-12-10 光明網

  當地時間10月17日,《今日美國》旗下地方網站AZcentral發表文章《「他們欺騙了選民」:福克斯新聞,CNN和MSNBC是如何報導川普和拜登的議事廳節目的》。文章直指美國各大主流新聞媒體在報導同一事件時,缺乏客觀,普遍表現出強烈政治傾向。

  △AZcentral網站發表文章,批評福克斯新聞和CNN等美國主流媒體有失客觀,各自表現出強烈政治傾向

  客觀公正一向是西方媒體標榜自身價值的體現。然而當下美國主流新聞媒體,已經越來越表現出明顯的政治傾向性。有分析認為,這源自於美國社會人群中意識形態的嚴重分裂。可以說,今日美國,新聞公正和言論自由正在變為笑談。

  新聞媒體傾向鮮明,向左向右水火不容

  由於原定的美國大選兩位競選人的第二場辯論取消,總統川普和民主黨候選人拜登在原定辯論時間,分別出現在了美國全國廣播公司(NBC)和美國廣播公司(ABC)各自的「議事廳」直播節目中。兩人面對不同主持人,展開了一場「隔空辯論」。

  然而,對於二人在這兩檔直播節目中表現如何的報導,美國各大主流媒體態度截然不同。福克斯新聞頻道主持人肖恩·漢尼迪(Sean Hannity)一方面稱讚川普表現,另一方面則稱拜登的直播是「一場災難」。而CNN主持人克裡斯·科莫(Chris Cuomo)和MSNBC主持人蕾切爾·瑪多(Rachel Maddow)則認為,川普是「全方位的災難」,並表揚了拜登。

  事實上,美國的福克斯新聞頻道因為意識形態極端偏向保守派共和黨(右傾),一直以來都備受爭議。而電視媒體之外,全美大量的地方電臺也都偏向保守。公眾認為,他們的內容中不時會出現與事實不符的煽動性言論,以至於維基百科在今年7月決定,不再將福克斯新聞標記為「可信賴」媒體。

  △美國《連線》雜誌報導,維基百科決定不再標記福克斯新聞為「可信賴」媒體

  另一方面,美國其他主流媒體則普遍偏向自由派民主黨。例如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美國全國廣播公司(NBC)以及一些主流報社如《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等。這些媒體的記者和其他從業者,多數受教育程度較高,收入頗豐,基本站隊左傾。

  也正是因為新聞媒體的這種「站隊」現象,導致川普高呼媒體報導「假新聞」的同時,唯獨對福克斯情有獨鍾。

  在10月5日川普出院後的一周,密集地三次做客福克斯新聞,一周內獲得了4小時的免費直播時間,得以大力宣傳自己戰勝新冠病毒、「凱旋」的勇者形象。

  民眾被「牽著鼻子走」,媒體分化引導民眾分化

  媒體的傾向性,自然使受眾不可避免地受到影響。美國皮尤研究中心日前專門對此進行了調查。調查者將30家新聞媒體的受眾進行分組,研究其自身政治傾向和所選媒體源之間的關係。結果發現,長期收看收聽福克斯新聞與其他保守傾向電臺節目的受眾,普遍表現出了明顯的右傾態度;而其他主流媒體如CNN、《紐約時報》等媒體的受眾,則明顯左傾。

  △皮尤研究中心調查顯示:受眾的政治傾向與他們所選擇的媒體源之間關係密切。福克斯受眾明顯右傾偏向共和黨;而CNN、《紐約時報》等的受眾明顯左傾偏向民主黨

  以川普的「盟友」福克斯新聞為例。皮尤研究中心調查顯示,美國成年人中,43%的成年人信任福克斯新聞,而40%的成年人則表示不信任。其中,共和黨人傾向於將福克斯新聞作為唯一的信息源,他們對福克斯新聞的信任程度遠超過其他媒體。而民主黨中高達61%的人不信任福克斯新聞,並稱其為「最不值得信賴的媒體」。

  調查還發現,大多數美國人對主流媒體有鮮明的喜好之分,甚至會刻意屏蔽其他信息渠道。此外,受眾年齡、種族和受教育程度的不同,也對其媒體傾向有一定影響。

  調查數據顯示,右翼媒體的受眾通常為非西班牙裔白人群體,其中65歲以上老人在該群體中所佔比例極高;而非裔美國人和西班牙裔則更傾向於左翼媒體,擁有大學及大學以上學歷的受眾也更傾向於左翼媒體。

  意識形態分化加速社會分化,政治兩極化滋生內亂

  美國媒體中普遍存在的政治傾向,來源於社會的意識形態分化,同時也繼續對社會分化起著推波助瀾的作用。目前美國社會亂象層出,各種社會議題都會被貼上政治標籤,更加激化了民眾心中的對立情緒。

  日前發生的極右翼分子密謀綁架密西根州州長事件,就正是因為保守派人士和右翼媒體多次公開宣揚「白人至上主義」,從而激發了右翼勢力的躥升和本土恐怖主義行為的抬頭。而另一方面,左傾自由派人士因為少數族裔遭遇不公對待而發起的抗議活動中,也出現了打砸搶燒等極端行為,多少也與媒體報導的推波助瀾不無關係。

  △CNN報導,至少14人被指控參與了密謀綁架密西根州州長

  美國輿論的主流觀點普遍認為,新聞界最關鍵的角色應該是對當權者進行審查,然而目前的現實卻是,新聞媒體「各自站隊」,使命已經逐漸變質為了服務於黨派鬥爭,而民眾無疑成為了「犧牲品」。如此事態之下,美國社會進一步分化撕裂的局面在所難免。

  (編輯 劉洋)

[ 責編:王宏澤 ]

相關焦點

  • 北美觀察丨美國分化:5000萬人挨餓,高官卻度假狂歡,節日冰火令人心寒
    隨著疫情的持續蔓延,美國窮人對免費食物的需求量居高不下。據美國媒體最新報導,新一年中,將有更多貧困家庭面臨無力維持基本開支的問題,他們毫無慶祝新年的喜悅心情。然而,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社會上層的一些高官仿佛沒有受到疫情影響,不僅歡慶節日,甚至有人公然違反防疫禁令,大肆舉行新年聚會。
  • 北美觀察丨種族分化深入美國校園 疫情重創少數族裔學業
    當地時間12月7日,非營利教育組織青年成就(Junior Achievement)發布報告顯示,大部分美國青少年認為,美國存在基於種族的經濟不平等現象,種族主義已經融入了美國的社會制度當中。分析認為,由於種族分化問題早已深入校園,令美國青少年對這些問題的看法非常「早熟」,而新冠疫情又令少數族裔的學業遭受到了不成比例的重創,更令校園中的種族分化問題日益凸顯。
  • 北美觀察丨美國分化:城鄉與族裔差距拉大,教育不平等埋下社會撕裂...
    此外,美國城市往往比農村擁有更多來自資本、法律、政府,以及其他系統的資源和支持。隨著疫情暴發引發「強者更強」效應,未來幾年城市的科技創新、消費者資源聚集、技術性工人集中,以及人才增長將進一步拉大城鄉之間的經濟差距。《福布斯》認為,這無疑會導致農村居民的憤怒和不滿,進而激化城鄉之間的矛盾,加劇政治和社會對立。
  • 北美觀察丨美國分化:暴力執法沒完沒了 警察軍事化加深警民對立
    △《紐約時報》報導,因警察槍殺非洲裔青年,美國俄亥俄州首府哥倫布市爆發抗議活動全美各地暴力鎮壓頻現 加劇美國警民對立美國俄亥俄州非洲裔青年凱西·古德森12月4日遭到執法人員射殺,引發當地民眾廣泛關注。9月,同樣是在波特蘭市,警方大範圍使用催淚瓦斯,其後一名未參與抗議活動的當地居民在社交媒體上提到,自己一歲的兒子竟因此出現了咳嗽流淚的症狀。美國輿論認為,一次又一次的暴力執法,加上對示威者的持續鎮壓,令警方逐漸背離了維護社會治安的初心,不僅加劇了警民對立的情緒,更令美國社會進一步撕裂。
  • 北美觀察丨種族分化深入美國校園 疫情重創少數族裔學業_新聞中心...
    分析認為,由於種族分化問題早已深入校園,令美國青少年對這些問題的看法非常「早熟」,而新冠疫情又令少數族裔的學業遭受到了不成比例的重創,更令校園中的種族分化問題日益凸顯。今年秋季,麥肯錫公司對網絡授課加劇學習成績方面的種族分化進行了研究。研究結果顯示,在學校轉為網絡授課後,白人學生的數學課程落後於進度1~3個月,而少數族裔學生則落後於進度3~5個月。網絡授課導致學生成績下滑,在美國中部的農村地區表現得尤為明顯。以伊利諾州南部的一所小學為例,該校今年有30%的拉美裔學生出現了掛科情況,遠高於去年的16%。
  • 北美觀察丨多地疫情加劇「令人恐懼」 美國白宮卻計劃了20多場節日...
    原標題:北美觀察丨多地疫情加劇「令人恐懼」 美國白宮卻計劃了20多場節日慶典……   截至當地時間12月16日,美國已有超過30萬人死於新冠肺炎,1681萬人確診。同一天,美國多家媒體報導,由於近期與新冠肺炎患者密切接觸,國務卿蓬佩奧已經開始進行隔離。
  • 北美觀察丨「大人物」才有言論自由? 美國話語權不平等加劇
    當地時間12月15日,美國國會眾議院部分共和黨議員再次要求就社交媒體平臺的言論審查機制舉行聽證會,一些人認為,臉書和推特等平臺大規模屏蔽了有利於己方陣營的內容,卻大肆宣揚政治對手的理念。但相反的觀點認為,這些人只是想讓社交媒體上的輿論環境有利於自己,並不關心真相本身。這一系列爭議,不僅激起有關言論審查的廣泛討論,也暴露了美國社會廣泛存在的話語權不平等現象。
  • 美國分化:發展失衡 美國已分裂成兩個經濟體?
    原標題:北美觀察丨美國分化:發展失衡 美國已分裂成兩個經濟體? 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美國智庫最新研究顯示,過去40年,美國極少數人與大多數人之間的收入鴻溝越來越寬,發展不平衡的問題也越來越大。不少學者指出,美國已經處於一種發展失衡狀態,正在破壞社會的凝聚力,加劇分化。
  • 朱立倫提醒蔡英文:別在美國大選中選邊站,否則臺灣很危險
    國民黨前主席朱立倫辦公室今舉辦「美國戴維森學院──任雪麗教授(Prof. Shelley Rigger)青年討論會」視頻會議,會後朱立倫接受聯訪表示,美方學者建議臺灣別在美國大選中選邊站,否則接下來臺灣會非常危險;犧牲民眾的健康開放萊豬,民進黨在接下來的BTA會失去很大的籌碼,不知道要拿什麼繼續換下去。
  • 種族分化深入美國校園 疫情重創少數族裔學業
    北美觀察丨種族分化深入美國校園 疫情重創少數族裔學業  當地時間12月7日,非營利教育組織青年成就(Junior Achievement)發布報告顯示,大部分美國青少年認為,美國存在基於種族的經濟不平等現象,種族主義已經融入了美國的社會制度當中。
  • 朱立倫「警告」蔡英文:不要選邊站!
    作者:淺陌審稿:萬裡據媒體報導,不久前,朱立倫參加了相關採訪,他表示,臺灣地區收到美方一些學者的建議,其中建議表明,臺灣地區在美國的大選當中不要選邊站朱立倫認為,關於美國與中國進行對抗的話題中,臺灣地區應該選擇一個正確的立場,主要以臺灣地區為優先,要重視起兩岸之間的和平交流,這是非常重要的立場,民進黨當局此前不顧民眾們的生命健康安全,引進美國的豬肉,那麼在接下來的相關活動中,可能會失去更大的籌碼。
  • 北美觀察丨罕見暴風雪來襲 美國透支環境致天災不斷
    北美觀察丨罕見暴風雪來襲 美國透支環境致天災不斷 2020-12-20 13:38:39   來源:央視網
  • 北美觀察丨美國輿論警告 大選或引發暴力衝突
    美國薩福克大學和《今日美國》29日公布的民調顯示,有75%的受訪者表示,擔心或非常擔心大選投票日前後會發生暴力事件。美國媒體紛紛警告,應高度關注選舉可能引發的衝突及極端暴力事件。  美國薩福克大學和《今日美國》29日公布的民調顯示,有75%的受訪者表示,擔心或非常擔心大選投票日前後會發生暴力事件。美國媒體紛紛警告,應高度關注選舉可能引發的衝突及極端暴力事件。
  • 蔡英文怕拜登「記仇」,悄悄彌補「選邊錯誤」
    在美國大選的最後階段,臺北駐美代表處更是在官方推特上轉發了川普夫人的助選推文,公然為川普造勢宣傳,拉取選票。種種行為都暴露出了蔡英文在這場美國大選中的站位,不過隨著美國大選結果的即將出爐,蔡英文開始亡羊補牢了。
  • 環球深觀察丨槍擊案頻發:多重矛盾下的美國如何重覓安寧?
    △監控視頻截圖:不明兇手在車中向5歲男孩所在居民區開槍掃射的瞬間  美國媒體紛紛指出,在疫情惡化、經濟衰退、社會撕裂、政治不確定性增加等多種因素的交織影響下,美國社會治安不斷惡化,暴力犯罪急劇增加,安全問題正越來越成為普通民眾最關心的「美國之痛」。
  • 美國總統的誕生:尼克森與甘迺迪選戰的最後一回合
    White),美國著名政治記者、歷史學家和小說家。1915年出生于波士頓,1938年畢業於哈佛大學,師從費正清,之後受聘《時代周刊》擔任駐東亞記者,報導了舉世震驚的1942年河南大饑荒,1945年任中國分社社長。《美國總統的誕生》是白修德影響力最大的作品,並獲得了普立茲獎。白修德掌握了1960年選舉的很多第一手資料和政治內幕,並對選戰的政治氣氛和形勢變幻有著深切的體悟。
  • 美民眾疫情加重,離不開右翼媒體的「坑」
    文丨梁延 審丨暗藍 美國的疫情至今還未得到控制,累計確診病例已經高達280多萬,美國一直漠視病毒,沒有很好的採取有效的防控措施,浪費抗擊疫情的寶貴時間。美國不去汲取世衛組織公布的防疫的經驗,而是放任病毒繼續傳播是確診人數不斷攀升的原因之一。
  • 北美觀察丨TikTok版「血色婚禮」 下的絞殺 美國商業環境凜冬將至?
    就TikTok案本身而言,美國媒體上都是關於一些具體問題的關注。其中一個問題的討論就是關於,TikTok在美國的估值大概是多少?TikTok在美國的估值?根據Bloomberg的報導,美國有分析人士預估,TikTok在美國的業務估值大概是200億~500億美金之間。
  • 社交媒體時代的網絡輿情治理:美國的教訓與啟示
    二、社交媒體時代美國網絡輿情治理困境  當代美國正經歷深刻的國家社會變革,雖然該國仍有較好的經濟增長表現,但是其社會中長期存在的貧富分化、制度僵化等問題正成為促發變革的重要潛在因素。以美國白人工人階級為代表的大批美國民眾表現出對自身經濟狀況、國家社會政策等的焦慮與不滿。這種個人的焦慮與不滿,藉由社交媒體不斷傳導放大。
  • 美國人「2016誰也不選」卻又不得不選,根源在這裡
    而美式精英黨卻是「三無」政黨:它們沒有黨綱,只有每次為競選臨時提出的政綱(platform);它們沒有黨員,只有在選舉時把票投給某黨候選人的「黨人」(party affiliation);它們沒有嚴密的黨組織,只有為籌備下一次選戰而搭建的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