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遊記》中的「孫悟空大鬧天宮」裡第一次提到巨靈神,巨靈神乃是天將之一,擔任守衛天宮天門的重任,力大無窮,可舉動高山,劈開大石。是託塔天王帳下一員大將,使用的兵器是件宣花板斧,舞動起沉重的宣花板斧,就象鳳凰穿花,靈巧無比。在託塔天王率十萬天兵天將徵討造反的孫悟空時,巨靈神為先鋒大將,可見其武藝與法力不同一般。可是就因為首戰敗北,差點被託塔天王李靖給砍了腦袋。可見天庭並不好混。
巨靈是神話傳說中劈開華山的河神。幹寶《搜神記》:二華之山,本一山也,當河,河水過之,而曲行;河神巨靈,以手擘開其上,以足蹈離其下,中分為兩。以利河流。今觀手跡於華嶽上,指掌之形具在;腳跡在首陽山下,至今猶存。故張衡作西京賦所稱「巨靈贔屓,高掌遠蹠,以流河曲,」是也。
巨靈擘山
傳說一:
巨靈是陰陽二氣化生的「元氣」產生的一個神,傳說他誕生在汾水源頭一塊隆起的怪石旁,能夠造山川,引江河,後來,他負責治理黃河,成為黃河河神。
有一段日子,他一直在華山散心,無意中看見黃河水在華山的腳下泛起巨大的浪花,然後向南曲折而去。巨靈很納悶。仔細查看後,他發現太華和少華這兩座連在一起的大山阻擋住了黃河的去路。怎麼辦呢?巨靈站在黃河中央查看面前的華山,忽然他發現太華山和少華山兩個山峰的山尖,大喊一聲「開」,太華和少華兩座山就被掰開了。黃河水馬上向兩座山峰洶湧而來。原來,兩座山底端的山石還沒有完全分開,巨靈抬起巨大的腳向中間踏過去。兩座山徹底分開了,黃河歡快地翻著巨浪從中間穿過。
太華和少華兩座山被掰開後形成了一段峽谷,就像兩個門框立在黃河的兩岸,人們於是稱這裡為「龍門」。越過龍門之前的黃河水,被約束在高山峽谷之間,就像一頭怪獸,因為找不到出口而咆哮著。橫衝直撞中,這頭「怪獸」來到龍門口。只見它一個急轉彎,掀起的狂濤巨浪頃刻之間就撞在了峭壁上。它被迫掉過頭來,撞向對岸的巨石。一次次碰壁後,這頭「怪獸」只好退回去,可是隨即又和矗立在河床中的一座巨大的礁石相遇。它似乎被激怒了,瘋狂地衝向天空,在一陣喧囂之後顫抖著從空中摔下來,落入谷底。黃河水總算跳出了龍門。
至今,巨靈因掰開山用力過猛而留下的手指印、手掌印以及腳印在華山上還能看見巨靈足在華山西峰屈嶺南端西側,崖畔有一天然石臼,形若足跡。
明王履《始入華山至西峰記》記述:"岡稍南,大跡一岡上,深可三寸,長四尺餘,旁鐫'巨靈足'三字。"相傳為劈山導河的巨靈神留下的足跡。
傳說二:
很久以前,西嶽華山和今天山西境內的首陽山連在一起,為一條山脈。由於大自然的恩賜與厚愛,這兒田土肥沃,風景秀麗,山上有靄靄白雲,鬱郁青松;山下有夭夭桃花,萋萋芳草。我們華夏民族的祖先就在這塊土地上繁衍生息,他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日子過的富庶而又詳和。然而,一場意想不到的災難發生了。
傳說天廷王母娘娘的蟠桃宴會上,老壽星因孫大聖一句玩笑的話,笑得手一抖,傾倒了半盞玉漿,釀生了人間洪禍。霎時間,一條大河自西向東而來,河水一咱奔騰怒吼,橫衝直撞,摧毀了莊稼,淹沒了房舍。由於華山與首陽山的阻攔,河水不能直瀉東海,於是華山腳下頓時成了一片汪洋大海。
主宰西土十二萬裡天地的白帝少昊,看到了民們流離失所、叫苦不迭的悲慘景象贐急如焚,肝膽俱裂,他立即請求玉帝,派人治水。玉帝認為,唯有力大無窮的巨靈神可擔此重任。
巨靈神名叫秦洪海,生得頭如笆鬥,眼似銅鈴,毛髮直豎,腰闊十圍,貌似笨拙,行如猿猱。自領了玉帝旨命,就踏上華山峰頭,居高臨下,察看地形,以求為洪水找一條合適的出路。
經過細心地觀察,巨靈神發現在首陽山和華山之間有一條窄狹的峪道,於是他走進峪道,雙手託著華山的石壁,右腳蹬著首陽山的山根,使盡全身力氣,怒吼一聲,只見迅雷劈空,電光閃耀,一聲巨響,兩山開裂,百丈高的一般黃浪洶湧澎湃從兩山之間奔騰東流。巨靈神站在波濤之中,抬頭看華山,已被推進秦嶺深處;回首望首陽,已經藏在波濤之北,看著被淹沒的田地又重新露出水面,欣慰地笑了。
如今,在華山北峰、蒼龍嶺一帶東望華山著名景觀「仙人仰臥」,即是開山導河功成後、仰臥入睡化為山峰的巨靈神。西峰屈嶺南端有蔚靈神觀察地形時留下的蔚靈足跡;首陽山根有巨靈神開山時腳印;華山東峰崖壁上有五指分明的巨靈仙掌。此仙掌已被世人公認為關中八頭一景。唐著名詩人王維還寫詩讚美華山的高峻、仙掌的靈異:
昔聞乾坤閉,
造化生巨靈。
右足踏方址,
左和推削成。
天地忽開坼,
大河注東溟,
遂為西峙嶽,
雄雄鎮秦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