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觀點:
鋼結構是具備多種優勢的建築結構形式
與其他結構形式相比,鋼結構不僅具有強度高、自重輕、塑性韌性與抗震性能好等諸多優點,且適用於機械化加工,施工周期短。由於很少使用水泥砂石等材料,大幅度減輕了環境汙染問題,符合可持續發展的要求。
按應用領域鋼結構可分為設備鋼結構、建築重鋼結構、建築輕鋼結構、橋梁鋼結構、空間鋼結構五大類。2017-2019年鋼結構建築用鋼量佔建築業總用鋼量之比為14.9%/16.4%/17.7%,相比發達國家我國鋼結構滲透率還有較大提升空間。
裝配式建築熱潮開啟,鋼結構是優質賽道
伴隨我國城鎮化率快速提升,裝配式建築在商品房中的應用也在逐步增加,2019年新開工裝配式建築中,商品住房/保障性住房分別佔新開工裝配式建築的40.7%/13.4%,合計佔比超50%。2016年以來,裝配式建築政策進入密集投放期,其中鋼結構建築的推廣力度更大,並且國家鼓勵醫院、學校等公共建築優先採用鋼結構,同時積極推進鋼結構住宅和農房建設。
當前裝配式鋼結構(PS)約佔裝配式建築的30%,造價約為裝配式混凝土結構(PC)的1.1倍,但PS的人工費僅為PC的60-70%,我們預計隨著勞動力成本上升和PS企業規模效應提升,兩者的價差將持續縮小。鋼結構各細分市場均有較強需求韌性,鋼結構住宅前景廣闊從五大類鋼結構市場來看,目前規模最大的是重鋼結構、輕鋼結構、空間鋼結構市場,我們測算2018年廠房/住宅/公共建築鋼結構需求佔比為29%/11%/22%;而從滲透率來看,我們測算2018年竣工住宅中鋼結構滲透率僅為1.27%,其他領域鋼結構滲透率普遍超過10%。考慮到相關政策的推廣力度,我們認為鋼結構住宅或將成為未來增速最快的鋼結構細分市場。
市場集中度仍低,商業模式趨向多元
當前我國鋼結構行業的市場集中度較低,CR5僅為5%左右,而美國鋼結構企業CR3超過50%。2019年年產鋼結構5-10萬噸的企業數量再次出現大幅度下降,預計隨著鋼結構技術標準、行業規範的完善將進一步加速中小企業退出市場,鋼結構行業強者恆強格局可期。
從企業類型來看,我國鋼結構企業大致分為三類,一是以建設施工工程總承包為核心業務,鋼結構主要為系統內部所用的大型央企,如中建科工(中建鋼構)、上海寶冶等;二是鋼結構產品製造、鋼結構建築工程承 包等為主業的民營企業,如鴻路鋼構、精工鋼構等;三是中小型鋼結構產品製造企業;從商業模式來看,一是客戶提供圖紙,鋼結構企業以製作鋼結構構件為主要業務的製造模式,二是鋼結構企業負責製作與施工、安裝為主的承包商模式,三是鋼結構建築總承包模式,鋼結構企業負責鋼結構的設計、製造、安裝等全過程。製造模式的優勢在於現金流較好,且容易體現規模效應;而承包模式抗周期能力更好,且有望獲得更高毛利水平。
我們認為對於製造模式的鋼結構企業而言,成本控制和規模優勢是核心競爭力;對於承包模式的鋼結構企業而言,產業鏈協同能力以及向EPC模式的轉型或將是未來發展關鍵。
鋼結構行業加速邁向標準化、規模化、市場化2020年住建部提出針對裝配式建築的「1﹢3」標準化設計和生產體系,即啟動編制1項裝配式住宅設計選型標準、3項主要構件和部品部件尺寸指南,我們預計該體系將全面打通裝配式住宅設計、生產和工程施工環節,推進全產業鏈協同發展,可以有效解決裝配式建築標準化設計與標準化構件和部品部件應用之間的銜接問題。
其中,針對鋼結構行業的《鋼結構住宅主要構件尺寸指南》,預計將推動鋼結構行業加速向標準化、規模化、市場化邁進。《指南》通過全面提升設計單位和施工企業的效率,預計將進一步降低裝配式鋼結構的建設成本,有利於持續擴大鋼結構市場份額。
投資建議
我們認為鋼結構行業發展前景廣闊,製造模式和承包模式的鋼結構企業憑藉各自優勢,均有較大的成長空間。建議關注壁壘突出的鋼結構製造龍頭鴻路鋼構,以及具備產業鏈多環節優勢的精工鋼構、杭蕭鋼構、富煌鋼構、安徽建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