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的張屋舊村依然甦醒得很早
路邊早餐店的吆喝聲此起彼伏
「叮鈴鈴」的清脆自行車聲在空中迴響
穿過狹長而曲折的城中村小巷,豁然開朗,只見一個具有傳統建築特色的灰白色大門矗立在前,拾級而上,庭前兩旁的美人樹花迎風綻放,淡粉色的花團綴滿枝頭。
步入庭中,岸芷汀蘭,郁郁青青,一池塘水波光粼粼。抬眼望去,周圍的自建民房鱗次櫛比。
這就是位於鳳凰街道的張屋舊村屋前塘。但在幾年前,這裡還是怨聲載道的「臭魚塘」,水面垃圾漂浮。有居民回憶,因為水體臭味較為刺鼻,導致附近的房子租不出去。
本期《發現光明治水美景》
光明君帶大家來到祥麟公園
與中交一航局巡河員劉金奇、王亮一起
了解張屋舊村屋前塘治理的背後故事
走在公園蜿蜒曲折的小徑上,即使已到冬季,但滿園「春色」。水塘邊上生長著多樣的植物,錯落有致。不同形狀的葉子襯託著多彩的花瓣,紫的,黃的,白的,千姿百態。
睡蓮分散在水塘的各個角落
碧綠的蓮葉縫中
有已半開的蓮花
亦有花骨朵挺出水面,含苞待放
岸邊楊柳細長的枝條
伸向池水,隨風輕輕搖擺
巡河員劉金奇(左圖)、王亮(右圖)
「這裡原本是一塊雜草叢生的泥地,內部有一個魚塘,原為蓄水,取水的屋前塘,由於缺乏水體管理,汙水直排造成水質惡化,雨季水位滿溢,旱季乾枯、黃泥裸露,有較大的安全隱患及環境衛生影響。」
據劉金奇介紹,為了改善此處惡臭環境,提升周邊居民滿意度,光明區按照全域景區理念,借力城市品質提升項目的建設契機,精心建設塘家社區祥麟公園,將其打造成一個環境優美,水清岸綠的生態社區公園。
以解決水體黑臭和雨季內澇問題為出發點,光明區水務局從源頭減排、過程控制、末端治理三方面入手,運用海綿城市理念,構建涵蓋源頭類、管網類和河道類的全要素工程設施系統。
一方面系統解決雨汙水管網錯接亂排、排水不暢等主要問題,在池塘內及周圍新建雨水管道,針對周圍用戶的一些排水設施,將其連接至雨水主管道內,完善社區基礎設施建設,達到解決內澇的效果;另一方面修復水生態空間,提升公共空間品質。
「我們在治理過程中,也遇到了一些難題。」劉金奇表示,由於池塘邊截汙管下方為軟土及淤泥,承載力不符合要求,他們通過清除淤泥並回填大量土方後,才滿足施工條件。克服了系列困難,經過綜合整治後,張屋舊村屋前塘水質得到了極大改善。
沐浴在暖陽下,看樹影婆娑
微風徐來,盈盈的池水泛著微波
漣漪圈圈蕩漾在腳邊
不知名的蟲兒隱沒在草叢中
發出唧唧啾啾鳴叫聲
時停時續,忽遠忽近
頗有一番野趣
為了保證水質持續穩定達標,王亮介紹說,「巡河的時候,他堅持查看水情掌握水質變化,巡查截汙治汙、打撈河塘垃圾、涉河違章種植等情況。每次巡查時發現問題,會將它記錄下來,分析問題查找原因,並提出自己的意見和建議,協助管理部門共同探討解決問題的辦法。」此外,池塘上設置了警戒線浮球,以便密切觀察水位變化。
除了屋前塘水質的改善
祥麟公園的建設
也於今年6月底完工
目前已對外開放
據介紹,張屋舊村的整體布局與傳統客家圍屋村落布局的契合,村屋朝向同為南北向,本項目用地過去是村頭廣場,村民聚會議事的空間。
通過改造建設,不僅在公共集散空間上實現了讓場地回歸村落,而且在景觀構築和細節設計上加入了老村的記憶元素,不忘本的同時又跟上了城市建設的新步伐。
公園內有水、有綠、有故事
真正讓周邊居民
體驗到家門口的環境品質提升
如今,這裡成為附近居民茶餘飯後休憩的好去處。「之前這裡的魚塘臭氣燻天,大家都是捂著鼻子急匆匆走過,或繞道而行,夏天的蚊子真是又黑又大。現在這裡建成了公園,環境變好了,大家都很樂意來這裡休閒鍛鍊。」一位社區居民說道。
此時
有幾位老人提著鳥籠
優哉遊哉地坐在長凳上
和同伴說笑
正在蹣跚學步的娃娃
在媽媽的臂彎下左右搖擺
遠處的白牆上
有灰青色方磚鑲砌成的窗子
與灰色瓦頂、錯落有致的竹子
共同形成素淨柔和
嫻靜淡雅的園林氛圍
園外行人來來往往
園內是鬧市裡的一隅寧靜
儼然一個「世外桃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