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霍去病,就會想起幾個適合他的標籤,比如:私生子、戰神、名將、封狼居胥等等。從這些標籤的背後,我們確實可以發現他是一位不可多得的軍事天才,在軍事方面有著過人的天賦。
從他指揮過的大大小小的戰役來看,通常都是以少勝多,至於,他是怎麼打仗的,且聽讀史三悟慢慢分析。
1. 皇親國戚,霸氣外露
霍去病出身並不算高貴,他的父親只是平陽縣的一個小吏,名叫霍仲孺。
有一年,霍仲孺在平陽公主府供事,與府上的一名奴婢眉來眼去、勾搭成奸,這名女奴就是霍去病的母親衛少兒。霍衛兩人只顧一時之歡,沒有做好避孕措施,不久,衛少兒就被霍仲孺搞大了肚子。但是,霍仲孺僅僅是一個小吏而已,始終不敢承認自己與平陽公主的女奴有染,後來,差事辦完以後,乾脆一走了之,返回家鄉去了,而且,在家鄉娶妻生子,再也沒有聯繫過衛少兒,兩人算是斷絕了聯繫。
後來,衛少兒便生下一名男嬰,即是霍去病,因為父親霍仲孺早已遠走高飛,所以,霍去病也就是一名私生子。
霍去病雖然出身不算太好,但是,他有一名了不起的小姨----衛子夫。
霍去病出生不久,小姨衛子夫就得到了漢武帝的寵幸,直到後來,衛子夫做上了皇后,讓霍去病一下子從一名私生子成功蛻變成了皇親國戚。
從此,小小年紀的霍去病也就前往皇宮生活,而且,經常陪伴在漢武帝左右,深得漢武帝的喜歡。
同時,霍去病還有一個了不起的舅舅----衛青。在霍去病成名前,衛青早已在軍中打出了威名,打出了成就,打出了赫赫戰功。
就這樣,在皇權的不斷渲染下,在舅舅衛青的日常薰陶下,霍去病逐漸養成了霸氣、尊貴、堅韌、積極、不服輸的性格。這一性格不僅僅影響著霍去病,讓其在軍中樹立了威信,更是感染了軍中的上下將士,讓霍去病及其所在部隊能夠戰無不勝攻無不克。
2. 800騎兵,勇者無畏
狹路相逢,勇者勝。公元前123年,漢武帝提拔年僅17歲的霍去病為驃姚校尉,跟隨衛青前去漠南出擊匈奴。這也是霍去病第一次打仗。
此戰,西漢的右將軍蘇建、前將軍趙信合兵一處,共計3000多人,在前去尋找匈奴的路上,遇到了匈奴單于的兵馬,血戰一天,全軍覆沒,蘇建僥倖逃回,趙信乾脆率領殘兵投降匈奴。
與此同時,另一名將領,也就是17歲的霍去病,與衛青的大部隊脫單了。他率領區區800人在廖無人煙的荒漠裡來回穿梭,放到現在,17歲的我們還是個孩子,正在仿徨著自己的雨季,面對寸草不生的大荒漠,未免有些膽戰心驚,但是,霍去病卻絲毫沒有膽怯之意,他率領著800名士卒,直接找到了匈奴的老巢,馬鞭一揮,勇敢上前,此戰,霍去病以800人之力,斬殺匈奴2028人,這包括匈奴的相國、高級官員等,並且生擒了單于的叔叔,殺死了單于的祖父,搗毀了單于的玉庭,立下了此次戰役中的最大功勞。
從此,一戰成名,受封冠軍侯。
此戰,霍去病利用勇者無疆的大無畏精神,充分挖掘了800名士兵的內在潛力,激發了他們的昂揚鬥志,使他們的勇氣得到了最大的優化,這也是他們能夠以少勝多的主要因素。
3.一馬當先,兵貴神速
《孫子兵法》有言「兵之情主速」。古代戰爭,通常利用戰車配合騎兵的方式作戰,這種方式雖然利於大規模進攻,但是,戰車比較笨重,駕馭比較困難,尤其是遇到山地、泥濘道路,戰車的機動性大大降低。到了漢武帝時期,軍隊開始由車騎並用向騎兵作戰轉變,以騎兵為作戰主體,充分發揮騎兵的機動性和長途奔襲的作用,從而對打擊對象展開有效的閃擊。
而霍去病又擅長長途奔襲,講究突襲作戰,喜歡對打擊對象進行迂迴穿插,從而形成合圍之勢,最終對打擊對象實行毀滅性打擊。也可以說,霍去病的這種作戰方略,創新了西漢的戰術觀念,提高了西漢軍隊的作戰水平,同時,也迎合了漢武帝的戰略思想。
就像河西之戰,霍去病率兵在6天內急速推進了1000多裡,直接穿插到匈奴腹地,以雷霆萬鈞之勢打敗了匈奴五王國,為了奪得作戰先機,霍去病並沒有讓漢軍搜刮戰利品,相反,他們輕車簡行,繼續長途跋涉,尋找匈奴主力,從而一舉打敗匈奴。這種突襲方式,將匈奴打得沒有一點兒脾氣。
4. 愛護士卒,注重健康
據司馬遷記載,霍去病在進行河西之戰時,漢武帝獎勵給漢軍十幾車酒肉,以犒賞三軍,戰爭結束後,霍去病並沒有將這些酒肉分發給士兵,反而是就地扔掉。
當時,士兵們饑渴難耐,很想大吃大喝一頓,但是,霍去病卻將這10多車酒肉給倒掉了,這是為什麼呢?而且,這些士兵看到霍去病將這10多車酒肉就地倒掉之後,也沒有生氣,這又是為什麼呢?
其實,在古代,沒有冰箱,也沒有防腐措施,這些酒肉從長安千裡迢迢運到匈奴腹地,早已變質。霍去病當場倒掉,就是為了防止士兵一飲而盡,從而患上痢疾、腸炎等疾病。
試想,在軍營中,如果士兵患上痢疾、腸炎等疾病,一傳十,十傳百,軍中士兵的戰鬥力就會大打折扣,遇到匈奴,就會像砍瓜切菜一般,被匈奴輕易殺掉。
這就說明,霍去病治軍嚴謹,方法得當,不僅要讓士兵急速前進,還要讓士兵保持身體健康,從而發揮自身的戰鬥力。
5. 方法靈活,自給自足
兩軍交戰,糧草先行。《三國演義》中,諸葛亮鞠躬盡瘁,任勞任怨,寫下了著名的《出師表》,隨後,諸葛亮舉全國之力,接連開展了五次北伐,但是,這五次北伐皆因糧草不足,無奈返還。這就說明糧草具有左右戰爭勝負的重要性。
而霍去病與匈奴交戰,每次都是挺進1000多裡,甚至2000多裡,戰線這麼長,他是怎麼保障軍中糧草的呢?
這個問題沒有難住霍去病,他巧妙地採取了「就地取材」的方法。也就是說,霍去病在急行軍時,並不需要帶上過多的糧草,而是,每當打敗匈奴後,就適當掠奪匈奴的糧草,自給自足,就地補給。這不僅給霍去病的長途奔襲提供了便利,更是能夠很大程度上緩解西漢的經濟壓力。利用匈奴的供給,攻打匈奴,這穩賺不賠的買賣,何樂而不為?
在匈奴中曾經流傳「失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婦無顏色」;這也就說明霍去病對匈奴的打擊力度是巨大的,而能夠取得如此高的成就,就是憑藉霍去病對時局的準確研判、個人的出色發揮以及大膽果決,才能夠封狼居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