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中醫藥大學人文學院舉辦《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藥法》實施三周年沙龍活動,師生圍繞中醫藥法的熱點問題展開討論。中醫診所備案制將帶來哪些改變,經典名方的開發有哪些新路徑可循,中醫藥教育改革將走向何方……一場沙龍彰顯了中醫藥大學生們的青春活力,今日揮斥方遒的年輕學子,明日就是扛起中醫藥發展大旗的中流砥柱,侃侃而談中透露出來的自信,是時代賦予他們的力量。
中醫藥法正式實施已經整整3年,這部具有裡程碑意義的行業大法,讓尚未步入社會的年輕中醫學子感受到了中醫藥事業發展的蓬勃之勢。「這一代孩子充滿自信,對中醫藥事業滿懷熱情,這是時代特徵。」北京中醫藥大學針灸推拿學院副教授姚斌彬感嘆。
新時代的旋律催動著青春夢想
看到這些活力四射的大學生,姚斌彬總想起當年的自己。2006年,「取消中醫」的言論甚囂塵上,那年,姚斌彬大三。他回憶,雖然那場風波最終得以平息,但對於世界觀、價值觀尚不穩定的中醫藥大學生還是有一定衝擊的,但大部分同學堅持了中醫之路,「那時我們學習很刻苦,可心中始終懷有一份沉重感,擔憂中醫在下一次風波來襲時陷入危局。」
「那份沉重是時代烙印,在現在的中醫藥大學生身上再也看不到了。」姚斌彬在中醫學專業本科畢業後,又讀了碩士、博士,後來,他成為北京中醫藥大學的一名教師,日日與年輕的學生們相處,他覺得現在的中醫學子帶著新時代的氣息,他們滿懷著青春夢想,充滿著專業自信。
「高二時立志學中醫,成為一名優秀的中醫大夫是我的夢想。」19歲的郝思嵐是北京中醫藥大學中醫學專業大二的學生,她認為中醫藥法的全面貫徹實施會讓更多人感受到中醫藥的魅力,學中醫是值得驕傲的。
25歲的楊雙傑即將成為北京中醫藥大學中西醫結合藥理學專業的博士生,她的夢想是成為一名優秀的中醫藥科研人,談及未來,她很自信,「中醫藥法鼓勵開展中醫藥科學研究,只要學有所成,必有用武之地。」
法律護航中醫學子追夢
「中醫藥發展的大好形勢激發了孩子們的自信。」在北京中醫藥大學人文學院法律系主任楊逢柱看來,近年來,黨和國家連連出臺支持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政策,從上而下地大力推動了中醫藥事業發展,而中醫藥法的落地,更是將黨和國家關於發展中醫藥的方針政策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來,將人民群眾對於中醫藥的期盼和要求用法律的形式體現出來,有這種社會大環境,中醫藥學生才自信地追逐中醫夢。
「中醫藥法出臺前,發展中醫藥主要靠政策,政策比較靈活,而法律的規範性、原則性更強。」楊逢柱解釋,中醫藥法不僅會保障和促進中醫藥事業發展,更是一種強有力的規範要求,中醫藥法要求發展中醫藥事業遵循中醫藥發展規律,隨著它的全面貫徹實施,中醫藥行業各領域「以西律中」的格局將逐漸被打破,中醫藥發展將迎來一個嶄新局面。
三年來,中醫藥法的貫徹實施滲透到中醫藥行業的方方面面,增強了中醫學子學習中醫的信念,也為他們的未來創造機會,為他們追逐夢想而保駕護航。
中醫藥法第十六條要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站以及有條件的村衛生室應當合理配備中醫藥專業技術人員,並運用和推廣適宜的中醫藥技術方法。」第十二條提到「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採取措施,增強社區衛生服務站和村衛生室提供中醫藥服務的能力。」北京中醫藥大學推出的「丹心計劃」正是致力於提高社區中醫藥服務能力,該計劃鼓勵優秀碩士畢業生到基層工作,並在完成工作計劃後,為他們提供免試攻讀博士的機會,這是對中醫藥法有關要求的生動實踐。
北京中醫藥大學的譚麗博今年碩士畢業,就入選了「丹心計劃」,未來兩年,她將在北京市房山區的某社區醫院從事中醫藥臨床工作,然後再回到學校讀博。談及以後的工作,她很興奮,「在基層工作兩年一定會有很多收穫,再回到學校做研究也能更有方向。」譚麗博的夢想是走上中醫藥科研崗位,她認為中醫藥科研必須為臨床服務,明晰臨床需求,科研才能有的放矢,所以,她萬分珍惜這次到基層臨床一線鍛鍊的機會,她正一步一個腳印地為自己的夢想而奮鬥。
法治推動中醫藥教育改革邁出新步伐
年輕的中醫學子是中醫藥事業的未來,他們對中醫堅定的信念、執著的追求,也為中醫藥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什麼樣的教育制度才是中醫藥人才成長的沃土?什麼樣的教育方式才能最大限度地激發中醫學生的潛力?改革之路該怎麼走才能滿足新時代中醫藥人才培養的需求?這引發了中醫藥教育工作者的深深思考。
「中醫藥法是中醫藥教育改革的重大推動力。」北京中醫藥大學黨委副書記、副校長翟雙慶談到,中醫藥教育改革之難在於既要引導學生思接古賢,又要培養他們有應時代之需的強大實踐能力,中醫藥法的貫徹實施在法律層面上為中醫藥教育指明了方向,也提出了明確的要求。中醫藥法第三十三條要求「中醫藥教育應當遵循中醫藥人才成長規律,以中醫藥內容為主,體現中醫藥文化特色,注重中醫藥經典理論和中醫藥臨床實踐、現代教育方式和傳統教育方式相結合。」
什麼是中醫藥人才成長規律?翟雙慶認為,很重要的一點是不能脫離臨床。他介紹,以前的院校教育要求學生到本科快畢業時才有機會接觸臨床,在這之前全部是知識灌輸式的基礎教育,這其實不符合中醫藥人才成長規律。近年來,北京中醫藥大學將師承教育與院校教育相結合,安排中醫學、中西醫結合等專業的學生從大一開始就上臨床,導師指導更是貫穿整個本科、研究生階段。「一邊在課堂裡學習基礎知識,一邊在臨床上增加感性認識,學生入門更快,綜合素質也更高。」翟雙慶說。
「中醫藥基礎教育要以中醫經典為核心。」翟雙慶談到,中醫經典蘊含著中醫藥理論的精髓,是中醫藥臨床的活水源泉,要激勵學生在研習中醫經典方面持續發力,打下堅實的理論基礎。為此,北京中醫藥大學率先開展中醫經典考級工作,要求學生隨著年級的提升,對經典的掌握水平也要不斷「晉級」,今年,中醫經典考級工作在全國試點,中醫經典將在中醫藥高等院校大學生的課表上佔有越來越重要的位置。
「這些改革舉措都是以遵循中醫藥自身規律為前提。」在翟雙慶看來,這既是對中醫藥法的有效實踐,也意味著中醫藥教育改革在新時代邁出了新的更大的步伐。
來源:中國中醫
本微信號為中華中醫藥學會官方微信,郵箱:xinxibu102@126.com
原標題:《【中醫藥法實施三周年】法治建設護航中醫藥人才成長》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