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圖:三月的煙臺農村,田地裡正是一番忙碌的春耕場景

2020-12-14 膠東故事會

一年之計在於春,今年雖然情況特殊,但到了陽春三月,膠東農村早就進入了春耕的忙碌狀態,下面這組圖片,就帶大家看看當地春耕的場景,圖片的拍攝地點主要在煙臺的萊陽和海陽農村,圖為一個村莊外面綠油油的麥田。

膠東半島東西部地形不同,春耕形式也不太一樣,此前給大家看過的主要是丘陵山區修剪果園的場景,而萊陽境內大塊的平地就比較多,因此開春這段時間,機械耕地的場景很常見。

這個時候的農機,活也比較多,經常在不同地塊之間走動。

犁過之後的地,看上去就要鬆軟平整得多。

大塊的田地用農機,而小的地塊,農民們一般用手扶拖拉機操作就行。

更小的地塊,比如說小菜園,通常只需要用這種耙地的工具。

這是菜園裡越冬之後重新煥發生機的蔥和菠菜。

這是剛種到地裡、鋪上地膜的土豆。

這位大叔則在從地裡刨出去年放在土裡的板慄,他是用這種方式進行「育苗」,溫度合適的情況下,埋在土裡的板慄就會出芽,可以用來培育成幼苗。

如果非要用一張圖片展現膠東春耕的話,這張圖片或許很具有代表性,翻綠的田野上,農民們步行其中,雖然舉動各不相同,但都忙碌著。希望一分耕耘,到時候能有一分收穫。

相關焦點

  • 追著春光趕農時——魯北平原春耕見聞
    在山東省濱州市霑化區下河鄉西張村的果蔬大棚裡,村黨支部書記張青員正忙著給西紅柿施肥,28攝氏度的室溫,讓一粒粒汗珠鋪滿了他的額頭。「西紅柿長得越來越好了,過段時間就能上市了,這一棚估計能產3萬斤。現在市場價格很好,怎麼也能收入9萬元吧。」張青員擦了擦頭上的汗笑著說。
  • 武功山:長草的田地復耕,梯田上,再現古老春耕方式
    見到這樣一幅春耕圖 疑為時光倒流 堎頭村 瓦屋裡自然村 地勢相對開闊
  • 「不誤農時戰春耕」機械助力春耕忙 常德澧縣早稻面積增加6.7萬畝
    華聲在線4月24日訊(記者 賴泳源)清明過後,湖湘大地拉開了春耕的序幕。近日,記者在常德澧縣看到,當地老百姓正在開展春耕,一簇簇的早稻秧苗種進田地裡,給土灰色稻田披上了春日的「綠裝」。近年來,隨著農村年輕人紛紛外出打工,留守老人們紛紛改種單季稻,即一年內在同一塊土地上只播種並收穫一次稻子。雙季稻分早稻和晚稻兩次種植,收穫兩季水稻。以幹河村為例,2019年種植6776畝水稻田,雙季稻為2185畝,佔比約32%,僅有三成是雙季稻。
  • 舌尖上的春天,我想一定在農村,在田地裡
    晚上,溼潤的大地上萬物復甦了,我仿佛看到了小草弓著腰,奮力從土裡鑽出來,對,那就是生命之力。二三月份是初春,三五成群的少男少女去田裡踏青,說說笑笑,朝氣蓬勃。四五月份是尾春,因為即將立夏。尾春,我想那舌尖上的味道,一定在田間地頭。
  • 「三月西南風,秋雨落不窮」!老祖宗確實厲害,傳下的農諺句句精準
    文/小單【原創.首發作品.抄襲必究】插圖:由圖庫提供,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時間總是留不住,不知不覺中農曆三月已過去了五六天了,陽春三月,暖日慵懶地照著農村大地,在這個萬物復甦的季節,農村春耕繁忙畫卷也漸漸展開來。
  • 農村老人常說「神仙難過二三月」,這句話什麼意思?為啥這麼說?
    陽春三月,春暖花開,對於農民來說,此時正是春耕農忙的時節。這個時候播種下去的不僅僅是糧食,更是一年的希望,更是一年的收成。但是與此同時,農曆二三月份又是農民比較難熬的日子。過去農村有一句老話,叫做神仙難過二三月,其實就是指農村每到春天二三月的時候那段最艱難的時間。那麼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為什麼會這麼說呢?有沒有道理呢?今天我們就來一起聊一聊。
  • 戰「疫」不放鬆 春耕不誤時(圖)
    鎮黨委副書記、鎮長廖延廣在田間地頭詢問村民春耕備耕情況(李智航 供圖)同時,抓好春耕備耕、動植物疫情防控等工作,確保赤山鎮種養合作社和種養大戶能保春夏菜市場供應、夏糧豐收,確保該鎮百姓尤其是貧困戶能自給自足,嚴格確保農業「壓艙石」作用不受影響。  為抓好春耕備耕工作,赤山鎮早安排、早部署、早行動,疫情期間,該鎮農林水辦公室工作人員一邊宣傳防疫知識,一邊對該鎮種子、農藥、化肥等農資物品進行全面摸底,做到心中有數。
  • 農村田地裡的野雞損害莊稼,農民怎麼辦?
    農村田地裡的野雞損害莊稼,農民怎麼辦?「一物降一物」,利用生物驅趕野雞兩全其美。我們地處平原,在以前很難見到野雞。在我小時候,野雞在我們當地就是傳說,因為是一馬平川,村裡人口密集,田野裡根本見不到野雞毛。
  • 農村俗語:「男佔三八必發,女佔三八必寡」,你知道什麼意思嗎?
    導讀:農村俗語:「男佔三八必發,女佔三八必寡」,你知道什麼意思嗎?每到寒冬臘月,村裡的老人就會聚集在村口討論著農村的古往今來,而農村俗語幾乎成為了大家的「談資」,各種關於氣象、天象、面相的俗語總會被大家討論一遍又一遍,因為俗語的產生都是經過千百年實踐總結出來的,雖然有些確實不適合現代生活,但其內涵的道理還是存在的,就像今天咱們要了解的俗語「男佔三八必發,女佔三八必寡」,就是一個比較有意思的俗語,下面筆者就帶大家了解下。
  • 我在煙臺,看到了中國農村的未來
    2019年3月我來到衣家村,一條寬5.5米、長5.5公裡的環山路直達山頂,山頂新修了蓄水池,350畝果園用上了滴灌設備,人們在山路邊、果園裡,一邊勞動,一邊談笑風生。人和村莊,都變得容光煥發,正是「一年之計在於春,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這希望,來自「組織起來的力量」。衣家村黨支部書記衣元良,55歲,13年軍齡,35年黨齡,他留著平頭,眼神堅定和倔強。
  • ……煙臺今冬最美視覺盛宴來啦!
    雪窩煙臺  對北方人來說  雪是冬天的標配  冬日裡總是充滿了無數期待  雪總是自帶浪漫屬性  下了雪的世界仿佛童話一般  而我們也會變成童話世界裡的孩子  回歸最初的童真與爛漫  就在昨天  煙臺又雙叒下雪了!
  • 春耕防疫兩不誤?農業農村部將化肥、農藥等農資納入國務院聯防聯控...
    央廣網北京2月18日消息(記者孫冰潔)「雨水草萌動,農家備春耕」。明天(19日)就是二十四節氣中的雨水,正是春耕備耕的關鍵階段 ,而當前的疫情防控也進入關鍵階段。如何做到防控疫情與備戰春耕兩不誤,也對當前的工作提出了新挑戰。
  • 老家農村有10多畝田地,不想打工,如何利用田地謀生發展?
    土地是農民的命根子,是生活生存的最後保障,正是因為農民收入單一,有沒有文化技術,掙錢的門路只有打工和種地,所以農村裡面很多一部分人在外打拼多年之後,等身體力氣年齡,逐漸的衰老,不堪重負不能承擔工地上面超負荷的體力付出之後,那麼只能是在無奈之中選擇黯然回家,這個時候他們最後的希望和以後賴以為生的唯一途徑也就是種地了
  • 池塘裡摸的黑魚,農村土豬臘肉!一杯瓊漿|陽春三月,你來發文
    從畢業上班以來與家人是聚少離多,此次在家長久,父母也顯得格外開心,幾乎隔一天就去自家池塘裡摸魚來吃,再配上媽媽的手藝,這便是我吃得最香最好吃的飯!陽春三月,春溫花開!清晨,還倦在被子裡。「都三月份了,看看外面多好的太陽,走,起來去跟你爸放水摸魚了!」母親強勢的高聲喝著!
  • 龍山鎮人戴著口罩忙春耕|農田|龍山鎮|合作社|張家川|馬河村
    立春過後,天氣回暖,正是春耕、備耕生產的重要時節。行走在張家川縣龍山鎮各村組,蟄伏了一冬的農田早已被隆隆的農機聲和徐徐的春風喚醒:一面抗疫情、一手抓春耕,辛勤的農家人以家庭為作業單位、帶著口罩手套,在田間地頭不停地忙碌著,整地犁田、疏浚溝渠、播種育苗,農田在他們的手中逐漸煥發出勃勃生機。
  • 鳳凰古城三月降雪 柳綠雪白恍若仙境(組圖)
    鳳凰古城三月降雪 柳綠雪白恍若仙境(組圖) 來源:紅網 作者:龍磐 編輯:吳若蘭 實習生 劉恩權 2016-03-10 10:03:42
  • 春耕正當時 南縣武聖宮鎮農戶育秧忙
    紅網時刻益陽3月21日訊(通訊員 尹另望)近日,南縣武聖宮鎮迅速組織各村幹部群眾開展春耕備耕工作。在田間地頭,隨處可見農民在田地裡挖坑積肥、整地忙碌的身影,披著春裝的大地處處充滿著萬象更新的氣息。任建國是村裡的種糧大戶,有豐富的育秧經驗。今年村裡擴大了早稻種植後,育秧成了村民的難題。
  • 農村俗語「三月茵陳四月蒿,五月六月當柴燒」是何意?老話在理嗎
    時間過得真快,一轉眼已經到了三月中旬,隨著氣溫的不斷升高,地裡的野菜也長得飛快,上午趁著天氣好去地裡挖回了一些野菜,有茵陳、薺菜等等。聽老一輩的人們說,在以前每到青黃不接時,人們就靠著吃野菜度過了那一個個難熬的歲月。
  • 寬闊的道路上沒有人,田地裡野草叢生,農村為什麼會變成這樣?
    而兩個生活的大群體,城市和農村,近幾年,農村的變化是很大了。十幾年前的農村還是熱鬧非凡,走在農村的小路上,隨處可見的都是人,每家都是開著門的。那種感覺是很舒服,很好的。特別是夏季的時候,以前空調並不普及,人們就喜歡端著自家的飯菜到外面的大樹下乘涼吃飯,幾家在一起,邊吃飯邊聊天,也是十分的愜意的,一頓飯能吃上一兩個小時。
  • 直播學農業技術網上選種送到家 黑龍江疫情防控備春耕「兩不誤」
    當前,正是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關鍵時期,也是備春耕生產的重要時期。如何在疫情防控的同時避免聚集、減少出門,積極準備春耕生產?黑龍江省各地市動腦筋、想辦法,帶領農民「擁抱」網際網路,線上團購種子、下單購買農資、直播觀看農業技術培訓,改變了傳統的備春耕模式。防控疫情的同時,馬不停蹄地準備春耕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