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孟佩佩)「我們願與全世界青年一起,厲行勤儉節約、踐行綠色生活方式,攜手創造一個清潔美麗的地球」。11月28日,恰逢中國減塑日,中國青年與留學生志願者代表,在北京共同發起「青春綠時尚、生活零廢棄」的綠色倡議。
這是由中國國際青年交流中心和豐田汽車(中國)投資有限公司主辦,北京市朝陽區麥子店街道市民活動中心等協辦的「國際青年之家」綠色低碳行暨2020種子力量環保創意市集活動中的一幕。中國國際青年交流中心公益合作部部長王希宏、豐田汽車(中國)投資有限公司社會貢獻部高級項目經理慄田弘毅,韓國駐華使館公使銜參贊黃啟榮、參贊權九亨,日本駐華使館一秘渡邊倫幸,麥子店街道辦事處副主任劉丹和來自有關國家的在華留學生代表、北京大中小學生志願者等近100人參加活動。
環保種子正在結碩果
發起「光碟打卡」行動,藉助網際網路科技力量倡導節約糧食,23歲的清華大學學生柳濟琛因此成為第一位來自中國的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青年領袖。活動當天,他談到,人們日常生活中的微塑料正在通過水循環系統、海洋生物和食物鏈系統回到餐桌,傷害健康。「減少塑料使用,選擇環保衣物和天然洗護用品,每個人都可以力所能及參與到愛護地球中,環保是一種即知即行的覺悟和行動。」
環保正在成為觸手可及的新時尚。雙面紙列印、循環二手教科書;隨身攜帶水杯、循環使用購物袋、快遞盒回收……一件件看似身邊微不足道的小事,是北京科技大學學生閆蓉樂和他們的綠盾環境保護與發展協會成員們共同進行的環保實踐。
一顆顆環保種子也在傳遞到更多家庭,中國科學院附屬實驗學校一年級學生要夢琪在活動中分享了她和父母的「無痕遊」習慣,贏得陣陣掌聲。「去野外時帶著垃圾袋,在家協助媽媽進行垃圾分類,廚餘帶去爺爺的小院做堆肥,我已經成為了『堆肥小達人』。我們作為未來的主人,願和大家一起將零廢棄進行到底」。
活動現場,主辦方還精心準備了親身體驗環保酵素變廢為寶、舊物交換、自製環保袋、植物手作創作、資源再利用等系列環保活動,讓參會代表在共同參與過程中感受環保的別樣樂趣。
「環境問題是國際社會面臨的共同課題。十幾年來,我們與豐田汽車公司在全國範圍內開展了包括環保項目資助、停下來等綠色、環保支教、環保論壇及環保市集等多項公益活動」,王希宏表示,「希望大家共同攜手倡導低碳文明生活方式,參與「美麗中國·青春行動」,為積極踐行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貢獻智慧和力量。」
中外青年共話環保
去年,在中國創業的韓國青年金峻範回國後鬧了一次「烏龍」:買紙杯裝咖啡後想在店裡坐著喝完,可卻被店員告知「只能坐5分鐘」,如果要長坐,應該點陶瓷杯裝。「韓國從1991年開始推行垃圾分類政策,沒想到現在已經將環保做到了這樣嚴格」,在下午進行的國際青年環保沙龍上,他分享說,「有的青年創業進行衣物回收循環使用等,韓國政府對這類社會企業給予很多補貼,我認為中外創業青年在環保方向創業將大有可為。」
這幾年,首都經濟貿易大學留學生常瑞見證了中國「藍天保衛戰」的成果,他說,「在我的國家柬埔寨,塑料垃圾仍舊是一大社會問題,如何在國家發展的同時保護環境和自然資源,是我們面臨的一大問題。中國提供了很好的樣板案例。」
在我國西北部地區,一片片草方格在沙漠裡築起了「綠色長城」。論壇上,北京外國語大學學生吳超睿展示了如何「建造」這種中國獨有的治沙草方格,引發各國青年討論。「十年來,中國的森林覆蓋率有了極大提高,我也曾到內蒙古地區參與植樹活動,我了解到中國國際青年交流中心一直致力於開展防治荒漠化領域的國際合作和國際青年交流,希望大家有機會能夠共同參與,為環保事業貢獻力量。」
推進環保事業在全球深入開展,既要有政策推動,也需要每個人自覺參與。在做氣候變化調研課題時,老師曾給中央民族大學索馬利亞留學生陽光一項任務:每天清晨同一時間在同一地點拍攝當天天氣照片。他分享說,兩周後,當他從照片中發現天氣變化後,他意識到了霧霾的影響。「我開始意識到環保的重要性,科技讓生活更加便利,如何平衡科技發展和環境保護兩者之間的關係,我們還需要繼續努力。」
此外,大學生志願者和在華留學生代表還在北京國際青年研修學院開展了「以味傳情 以食會友」中華美食體驗活動,現場中外青年共同製作拔絲地瓜,包餃子等傳統美食,領略中華美食文化。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