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花的美鳳蝶
蝴蝶是一類常於日間飛行的昆蟲,成蝶身體也分為頭、胸、腹三個部分,胸部長有兩對翅膀,翅膀上各式各樣的色彩和斑紋是由翅膀上的鱗片組成。蝴蝶是完全變態昆蟲,其一生包括卵、幼蟲、蛹與成蟲四個階段。生境十分廣泛,但主要都是圍繞它們賴以為生的植物,包括蜜源植物和寄主植物。前者是蝴蝶成蟲攝取花蜜的開花植物,後者是幼蟲食用的植物。
圖為:翠藍眼蛺蝶
蝴蝶廣泛分布世界各地的陸上地方,在中國記錄了約2600種。本文章中介紹的是在我國常見且具特點的種類,其中多為鳳蝶科、蛺蝶科、弄蝶科、粉蝶科之中的蝴蝶。希望這些內容對動物愛好者野外辨識起到一定的幫助。
正文開始:
暗翅鏈眼蝶
Lopinga deidamia
暗翅鏈眼蝶,又名鬥毛眼蝶,主要分布於俄羅斯烏拉山脈、西伯利亞西部、蒙古、韓國、日本,在中國多見於黑龍江、北京、吉林、遼寧、河北、山東、山西、陝西、河南、寧夏、甘肅、青海、四川、湖北、福建。
展翅寬50至55毫米,翅膀呈褐色,翅面顏色比翅底深。前翅有白色斜帶紋,近頂角有一個黑色眼斑,圍有暗黃色環,中央有白瞳點。後翅翅面外緣有兩個黑色眼斑,翅底則有6個,內則有白色帶紋。雌蝶的斑紋比雄蝶的較顯著。
幼蟲的寄主為禾本科剪股穎屬、異穎草屬、偃麥草屬和鵝觀草屬的植物。
斐豹蛺蝶
Argynnis hyperbius
斐豹蛺蝶,又名黑端豹斑蝶及斐胥,是屬於蛺蝶科的一種蝴蝶,分布於非洲東北部、中國多地、南亞、中南半島、東南亞、朝鮮半島、日本、紐幾內亞、澳洲等地。
一年多代,雌蝶產卵時將卵產於寄主植物上或其附近雜物上。成蝶出沒於林緣,草原,甚至公園等都市綠地等環境。飛行敏捷快速,愛在日照充足的時間訪花和在開揚空地低飛。幼蟲的寄主為堇菜科堇菜屬中的植物,取食部位為葉片。
雄性
雌性
展翅寬70-80毫米,雄雌異型,雌蝶前翅背面於翅端有紫黑色紋及白斑,雄蝶則無此等斑紋。雌蝶外觀模擬成有毒的金斑蝶,以鮮豔的警戒色阻遏其他捕食者,並使天敵誤以為有毒,而不敢獵食。
波紋眼蛺蝶
Junonia atlites
波紋眼蛺蝶,又名蘆蛺蝶、波眼蛺蝶、紫擬蛺蝶,屬於蛺蝶科的一種蝴蝶,主要分布於南亞。兩性的翅面都是淺薰衣草褐色,翅尖更短一些。前翅有3條橫的短的彎曲的黑色帶,前翅有兩個橫向盤式暗淡的黑色筋膜。往外有一系列白色的橢圓形,中心暗色貨黑色。間隙2、5和6有中心黑色的外圍金色的橢圓。橢圓外是橢圓形的狹窄的橫向的暗帶,之外是翅邊的暗線。翼頂點為輕微煙色。
白眼蝶
Melanargia halimede
白眼蝶,主要分布於俄羅斯西伯利亞南部外貝加爾山脈地區、蒙古東部、朝鮮、韓國,在中國多見於黑龍江、吉林、遼寧、甘肅、寧夏、青海、山東、山西、河北、河南、湖北、陝西。白眼蝶展翅寬50至55毫米,翅膀以白色和黑褐色斑紋為主,前翅翅面頂角有3~4個小白斑,翅膀中央有較大的白斑,後緣有較寬的黑帶,下緣有1個白斑。
生活於海拔800至1000米的林地,喜愛訪花,幼蟲的寄主為禾本科異穎草屬的拂子茅。
白瞳舜眼蝶
Loxerebia saxicola
白瞳舜眼蝶,是屬於蛺蝶科眼蝶亞科的一種蝴蝶,分布於中國內蒙古、甘肅、陝西、北京、河北、河南、湖北,及蒙古。生活於海拔1200至1600米的林區和山頂,又會在溪流和林蔭中活動。
翅膀呈黑褐色,前翅近亞頂端有1個斜向外側的黑色眼斑,眼斑內有2個小白瞳點,後翅無斑紋。前翅翅底呈紅褐色,後翅翅底滿布灰白色細點,又有慄褐色波狀紋。
翠藍眼蛺蝶
Junonia orithya
雄性
雌性
翠藍眼蛺蝶,又名孔雀青蛺蝶、藍地蝶、孔雀紋青挾蝶、青擬蛺蝶,是蛺蝶科下的一種蝴蝶。分布於非洲、南亞、東南亞和澳大利亞。
紅鋸蛺蝶
Cethosia biblis
雄性
雌性
紅鋸蛺蝶,又稱齒緣紅蛺蝶、紅蛺蝶,是屬於蛺蝶科的一種蝴蝶。主要分布於緬甸、泰國、馬來西亞、尼泊爾、印度、不丹,在中國多見於江西、福建、廣東、海南、四川、雲南、香港。
雄蝶翅正面橘紅色﹐兩翅有黑色鋸狀外緣。前翅中室內有幾條黑色橫線,中室端有2個小白斑,中域有1列「V」字形白色斑共4至5個,其外有1列白斑,黑色外緣上有白色弧形玟列,雌翅色淡,有的呈灰色或淡緣色。翅腹面黃褐或橙黃色斑紋特殊,兩翅有淡色中橫帶及後中橫帶,其間有橄欖形黑色環列,每個環外側有2個小黑點。前翅中室內有褐色和白色橫帶,其間有黑色細條紋。
幼蟲的寄主主要為西番蓮科西番蓮屬及蒴蓮屬植物,例如蛇王藤(Passiflora cochinchinensis)。
黃襟蛺蝶
Cupha erymanthis
黃襟蛺蝶,是蛺蝶科下的一種蝴蝶,主要分布在南亞和東南亞地區。上半部為赭黃色。前翅有一些圓形的,細長的暗色印記,一條寬且有點彎曲的橫向黃色條紋從肋脈到第一翅脈,不過沒有延伸到翅膀末端,條紋的後端變寬,邊緣不規則,朝裡為黑色,在間隙3和間隙4突出,間隙2內凹,間隙1外凸。
大紫蛺蝶
Sasakia charonda
大紫蛺蝶是蛺蝶科紫蛺蝶屬中的一個物種。主要分布於日本各地、朝鮮半島、中國南部和越南北部,喜歡生長於森林內。
雄性
雌性
成蝶的前翅長50-55毫米,雄蝶的翅膀表面有青紫色的光澤;雌蝶比雄蝶要大,翅膀表面沒有青紫色的光澤,而是呈茶色的。
大豔眼蝶
Callerebia suroia
大豔眼蝶,是屬於蛺蝶科豔眼蝶屬的一種。分布於中國四川、雲南、浙江,越南、緬甸和印度。生活於海拔800至1000米的林區和山地。常在林間近地面飛舞,喜歡吸食糞便。
成蝶翅膀黑褐色。前翅頂角有一個黑色大眼斑,內有兩個白色瞳點,眼斑外圍有橙黃色環紋。後翅角有一個小眼斑,翅底有一條明顯的灰白色寬帶,並有一對深褐色內外橫線。
金斑蝶
Danaus chrysippus
金斑蝶,又名樺斑蝶,是廣布在亞洲、歐洲及非洲的一種蛺蝶。棲息在多種的郊外環境,包括沙漠及高達3000米的高山。它們主要棲息在開放的郊野及花園,很少會到潮溼、森林及山區。它們是會遷徙的。
雄性
雌性
翅展約7-8釐米。身體是黑色的,有很多白色斑點。翅膀表面呈黃褐色,比底面較為鮮豔。前翅的頂部是黑色的,有白色斑紋。後翅圍繞中央有3個黑點。後翅的半圓白點有黑色輪廓。前翅背景色及白色的範圍會因分布地而有所不同。雄蝶比雌蝶細小,但色彩較為鮮豔。
幼蟲的寄主包括蘿藦科,如乳草、牛角瓜屬、古鉤藤、白前屬、釘頭果、蘿藦、鯽魚藤屬、大豹皮花及娃兒藤屬等。其他植物有榕屬、番薯屬、大戟科、錦葵科、禾本科、薔薇科及玄參科。
阿波羅絹蝶
Parnassius apollo
阿波羅絹蝶,分布於歐洲及亞洲西與北部地區。出沒於海拔750至2000米地區,幼蟲的寄主為景天科紅景天屬、景天屬及長生草屬植物。
雄性
雌性
雄蝶翅膀呈乳白色,翅脈灰黃色,前翅外緣具寬半透明帶,亞緣有不規則黑帶紋,中室外具2列黑橫斑,中室端角中部各具1個大黑斑,後緣具1個黑色臀斑,翅基黑色;後翅正面亞緣黑帶斷裂為6個黑斑,前緣及中部各有1個黑環、內有白心的大紅斑,基部和內緣基半部黑色,外面有2個並列的黑色臀斑。反面似正面,但翅基有4個紅斑,外圍黑環,臀斑亦是外圍黑環的紅斑。雌蝶翅斑紋似雄蝶,但翅面發黃,前翅外緣半透明帶及亞緣黑帶較雄蝶寬而清晰,後翅紅斑較雄蝶大而鮮豔。
斑鳳蝶
Papilio clytia
斑鳳蝶是鳳蝶科下的一種蝴蝶,主要分布於中國南部及南亞地區。外觀、型態雌雄相似,身體及翅膀呈黑褐色及灰白色交差的斑紋,翅膀末緣有一排明顯的黃色的斑紋。
碧鳳蝶
Papilio bianor
碧鳳蝶,是一種中至大型的鳳蝶,前翅長52~60毫米,翅底色為黑色,布有藍色及綠色亮鱗,藍色亮鱗多集中在後翅前緣,後翅具尾突,為此種鳳蝶之特徵。翅呈三角形,後翅外緣波狀,體翅黑色。前翅端半部色淡,翅脈間多散布金黃色或金藍色或金綠色鱗,後翅亞外緣有6個粉紅色或藍色飛鳥形斑,臀角有一個半圓形粉紅色斑,翅中域特別是近前緣形成大片藍色區,反面色淡,斑紋非常明顯。
雄性
雌性
分布於中國、日本、朝鮮、越南北部、印度和緬甸等。幼蟲以芸香科的賊仔樹、食茱萸、飛龍掌血和柑橘等植物為主要寄主植物。
二尾鳳蝶
Bhutanitis mansfieldi
二尾鳳蝶,也稱雙尾褐鳳蝶、雲南褐鳳蝶、雲南斑紋鳳蝶、曼氏尾鳳蝶,為分布於中國雲南的一種特有的蝴蝶,屬於鳳蝶科尾鳳蝶屬。為中國國家二級保護野生動物。
柑橘鳳蝶
Papilio xuthus
柑橘鳳蝶,是屬於鳳蝶科的一種蝴蝶,是鳳蝶屬的一種,廣泛分布於亞洲地區,北至俄羅斯遠東地區、日韓及中國的東至北部,南至中國的華南、臺灣,以及緬甸、越南、菲律賓。
出沒於海拔0-2500米地區的常綠闊葉林、常綠闊葉灌叢、海岸林和都市林。飛行緩慢、優雅,喜歡在陽光充足的環境下活動,常在花叢上覓食。幼蟲的寄主為芸香科植物,顧名思義包括攝食柑橘等植物。
紅襟粉蝶
Anthocharis cardamines
雄性
雌性
紅襟粉蝶,是粉蝶科的一種蝴蝶,橫跨整個歐洲,東至亞洲的溫帶,最遠到日本。過往30年間因氣候轉變,它們在英國的數量急速增長,尤其是在蘇格蘭及愛爾蘭。它們棲息在溼潤的草坪及草地、林地、河堤、溝渠、堤防、沼澤、鐵道路塹及郊野路徑。雄性紅襟粉蝶的前翅端呈橙色,雌蝶則沒有這個特徵。
雌蝶會在草甸碎米薺、蒜芥及其他野生十字花科的花頭上產卵,因為它們含有硫配糖體。雌蝶會被吸引到較大的花朵上,縱然它們並不適合毛蟲生長。雌蝶的繁殖率會受到尋找適合的植物影響。故此,它們演化到會使用多種不同的十字花科。卵開始是呈白色,幾日後就會變成鮮橙色,孵化前就會變得深色。由於毛蟲差不多隻吃花朵,所以一顆植物並不足夠多於一隻毛蟲的生長。若兩條毛蟲相遇,其中一條毛蟲會把另一條吃了,目的是減少競爭者。同一道理,初生的毛蟲也會把未孵化的卵吃掉。為了防止其他雌蝶在同一顆植物上產卵,雌蝶會在產卵的地方留下一種信息素。毛蟲有5個幼體階段。毛蟲呈綠色及白色,天敵包括寄生蠅及小繭蜂科。毛蟲會於初夏成蛹,並於翌年春天破蛹而出。近期研究顯示成蟲可以延後達兩年才破蛹而出,以期確保它們可以在惡劣環境下生存。
白暮弄蝶
Burara gomata
白暮弄蝶,是屬於弄蝶科的一種蝴蝶,分布於印度、孟加拉、越南、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在中國多見於陝西、浙江、湖北、福建、海南、四川、雲南、香港。
雄蝶前翅長23-28毫米,成蟲身體橙黃色,翅膀腹面有黑白相間的放射線紋。喜歡在清晨和黃昏活動,停棲時愛停在葉底。卵聚產於寄主葉下面,卵孵化後的幼蟲先吃掉部分卵殼。幼蟲的寄主植物包括:五加科、報春花科、肉豆蔻科。
黑斑暮弄蝶
Burara oedipodea
黑斑暮弄蝶,又稱痣弄蝶、黑龐傘弄蝶,是屬於弄蝶科的一種蝴蝶,主要分布於印度、緬甸、越南、泰國、斯裡蘭卡、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在中國多見於海南、廣西、雲南、香港。
黑斑暮弄蝶身體和翅膀腹面呈橙色,翅膀背面呈深褐色,基部和身體有金屬藍色長毛。雄蝶前翅背面中央有一個暗斑狀性標。黑斑暮弄蝶多在樹林內出現,在黃昏和陰天較為活躍。飛行快速,喜歡訪花。幼蟲的寄主植物為風箏果及闊葉風車子。
綠弄蝶
Choaspes benjaminii
綠弄蝶,又名雅綠翅弄蝶、大綠弄蝶、青翅弄蝶,是屬於弄蝶科的一種蝴蝶。主要分布於日本、印度、尼泊爾、緬甸、越南、泰國、斯裡蘭卡、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在中國多見於河南、陝西、甘肅、浙江、湖北、江西、福建、廣東、海南、廣西、四川、貴州、雲南、香港、臺灣。生境為低至中海拔地區(0-2500米)的常綠闊葉林,活躍於朝夕時分。幼蟲的寄主植物包括:清風藤科、豆科。
綠弄蝶翅膀呈深藍綠色,後翅臀角有明顯橙紅斑,配有黑斑。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動物世界」
微信公眾號:iltawcom
投稿郵箱:iltawcom@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