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到「堅守實幹、創新爭先」,成昆精神在發展升華,正被更多人傳承弘揚,繼續譜寫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壯麗凱歌。
作者:袁成奇
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
12月14日,人民日報頭版頭條刊髮長篇通訊《莽莽成昆出大山》,講述了三代人青春接力,建設、守護成昆鐵路,再築新成昆的故事。築路、守路、通路、新路,跨越半世紀,老一輩的創舉和新一代的奮鬥,在祖國的大西南交相輝映。
成昆鐵路,2000多鐵道兵在築路時留下英魂,他們讓高山低頭、河水讓路,鼓舞了中國鐵路建設者的士氣;章顯容、阿西阿呷、戴啟寬等無數鐵路人從青絲到白首,默默守護這條鐵路,「喚醒」了大涼山沉睡千年的村寨,讓火車在這裡成為「校車」「趕集車」「扶貧車」,拉來了文明、送走了貧困;今天,一大批「90後」青年黨員在正向前掘進的小相嶺隧道深處,為新成昆線建設奉獻青春。他們的故事,生動詮釋了什麼是成昆精神,回答了成昆精神該如何傳承。
讓無懼犧牲的建設精神融入新中國建設者的基因裡。成昆鐵路修建時期的故事,可以用驚天地泣鬼神來形容,崇山峻岭、深澗密布,頭上青天一線,腳下萬丈深淵,鐵道兵只有住窩棚、直接從金沙江舀水做飯的條件,靠雙手挖隧道、架高橋,他們用生命和意志在「築路禁區」硬生生「刨」出來的一座世界鐵路豐碑,並在此留下了修建成昆鐵路「一公裡一英魂」的故事。「為什麼戰旗美如畫,英雄的鮮血染紅了它。為什麼大地春常在,英雄的生命在開花。」如果這首歌唱在成昆鐵路線上一定是強有力的吶喊,建設新中國,要有鐵道兵捨生忘死的英雄氣概,也正是這股精神力量,激勵著中國鐵路人一代又一代接續奮鬥,取得了一個又一個「世界第一」的輝煌成就。
讓助力發展的服務精神播撒在祖國大西南的土地上。路,曾是大涼山人心中的痛。沒有通途,何來前途。1970年7月,成昆鐵路正式開通運營,飛馳的列車穿梭在蜿蜒的群山峻岭之間,滿載著鋼鐵、煤炭、糧食、木材等貨物,成昆鐵路、沿線企業、沿線城市相互成就著彼此的精彩,成昆鐵路崛起了一條「川西工業走廊」,造就了攀枝花這座「火車拉來的城市」。數據顯示,成昆鐵路四川段年發送旅客量由1971年的232萬人次增長至2019年的857.6萬人次,同期貨物發送量由467萬噸提高到2341萬噸。產業的發展,為沿線的城市插上了經濟騰飛的翅膀。西昌馬道鎮現有25家物流、倉儲企業,當地村民的企業佔比在50%以上,攀枝花市GDP增長率曾長期穩居全省前列……貧窮、落後、封閉的發展面貌一去不復返。
讓手足相親的民族團結精神流淌在中華兒女的血脈中。成昆為何走西線?正是因為這裡是我國最大的彝族聚居區,也是紅軍長徵走過的地方。彝海結盟的故事,給奇蹟般的萬裡長徵增添了光彩的一筆。所有人民,都是兄弟骨肉。成昆鐵路上「小慢車」的扶貧故事,正是彝海結盟的新時代解讀。這裡的火車是「小慢車」,是孩子們的放心「校車」,是百姓走親串友的「公交車」,也是彝族同胞走出深山的「扶貧車」。「小慢車」上的列車員們,早已與彝族同胞們親如家人……多年來,彝族同胞們通過「小慢車」南來北往,開拓了視野,啟迪了思想,從「刀耕火種」的生活走向了自主脫貧的道路,彝海結盟的故事在成昆鐵路上常讀常新。民族團結是發展進步的基石,成昆鐵路的「小慢車」晃晃悠悠,把一副團結和諧、安居樂業的美麗畫卷在大涼山展開。
成昆鐵路,不僅僅是一條鐵路。可歌可泣的築路奇蹟,讓當時在一窮二白條件下自力更生的中國人站了起來;堅守實幹的守路故事,為大山深處人民群眾追求美好生活創造了條件;與時俱進的新線建設,正有力書寫著西南山區交通運輸的新篇章……從「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到「堅守實幹、創新爭先」,成昆精神在發展升華,正被更多人傳承弘揚,繼續譜寫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壯麗凱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