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蹟2020:科技自立自強

2020-12-22 中國青年網

  1月11日,被譽為「中國天眼」的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通過國家驗收正式開放運行,成為全球最大且最靈敏的射電望遠鏡。夜色中的「中國天眼」全景(1月8日檢修期間拍攝)。

  嫦娥五號探測器成功發射,開啟中國首次地外天體採樣返回之旅;量子計算原型機「九章」問世,中國量子計算機實現算力全球領先;「奮鬥者」號成功完成萬米海試,標註中國載人深潛新坐標……

  2020年,新裝備層出不窮,新紀錄如約而至,一項項代表著中國最前沿科技的成果頻頻凝聚全球關注的目光,讓人感受到越來越強的澎湃活力。

  新華社記者 歐東衢 攝

  1月12日,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055型驅逐艦首艦南昌艦歸建入列儀式在青島某軍港碼頭舉行。南昌艦是我國自主研製的055型萬噸級驅逐艦首艦,先後突破了大型艦艇總體設計、信息集成、總裝建造等一系列關鍵技術,裝備有新型防空、反導、反艦、反潛武器,具有較強的信息感知、防空反導和對海打擊能力。

  嫦娥五號探測器成功發射,開啟中國首次地外天體採樣返回之旅;量子計算原型機「九章」問世,中國量子計算機實現算力全球領先;「奮鬥者」號成功完成萬米海試,標註中國載人深潛新坐標……

  2020年,新裝備層出不窮,新紀錄如約而至,一項項代表著中國最前沿科技的成果頻頻凝聚全球關注的目光,讓人感受到越來越強的澎湃活力。

  新華社發(李唐 攝)

2月11日,青島高新區悟牛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技術人員在調試二代消毒機器人。

  嫦娥五號探測器成功發射,開啟中國首次地外天體採樣返回之旅;量子計算原型機「九章」問世,中國量子計算機實現算力全球領先;「奮鬥者」號成功完成萬米海試,標註中國載人深潛新坐標……

  2020年,新裝備層出不窮,新紀錄如約而至,一項項代表著中國最前沿科技的成果頻頻凝聚全球關注的目光,讓人感受到越來越強的澎湃活力。

  新華社記者 李紫恆 攝

  5月5日,為我國載人空間站工程研製的長徵五號B運載火箭在海南文昌首飛成功,正式拉開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第三步」任務的序幕。

  嫦娥五號探測器成功發射,開啟中國首次地外天體採樣返回之旅;量子計算原型機「九章」問世,中國量子計算機實現算力全球領先;「奮鬥者」號成功完成萬米海試,標註中國載人深潛新坐標……

  2020年,新裝備層出不窮,新紀錄如約而至,一項項代表著中國最前沿科技的成果頻頻凝聚全球關注的目光,讓人感受到越來越強的澎湃活力。

  新華社記者 蒲曉旭 攝

  6月23日,我國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最後一顆組網衛星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點火升空。我國提前半年全面完成北鬥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星座部署。

  嫦娥五號探測器成功發射,開啟中國首次地外天體採樣返回之旅;量子計算原型機「九章」問世,中國量子計算機實現算力全球領先;「奮鬥者」號成功完成萬米海試,標註中國載人深潛新坐標……

  2020年,新裝備層出不窮,新紀錄如約而至,一項項代表著中國最前沿科技的成果頻頻凝聚全球關注的目光,讓人感受到越來越強的澎湃活力。

  新華社記者 江宏景 攝

7月26日,中國自主研製的大型水陸兩棲飛機AG600在山東青島團島海域成功實現海上首飛。

  嫦娥五號探測器成功發射,開啟中國首次地外天體採樣返回之旅;量子計算原型機「九章」問世,中國量子計算機實現算力全球領先;「奮鬥者」號成功完成萬米海試,標註中國載人深潛新坐標……

  2020年,新裝備層出不窮,新紀錄如約而至,一項項代表著中國最前沿科技的成果頻頻凝聚全球關注的目光,讓人感受到越來越強的澎湃活力。

  新華社記者 李紫恆 攝

8月18日,鄭州市鄭東新區自動駕駛公交1號線車輛行駛在試運行的道路上(無人機照片)。

  嫦娥五號探測器成功發射,開啟中國首次地外天體採樣返回之旅;量子計算原型機「九章」問世,中國量子計算機實現算力全球領先;「奮鬥者」號成功完成萬米海試,標註中國載人深潛新坐標……

  2020年,新裝備層出不窮,新紀錄如約而至,一項項代表著中國最前沿科技的成果頻頻凝聚全球關注的目光,讓人感受到越來越強的澎湃活力。

  新華社記者李安攝

  9月15日9時23分,我國在黃海海域用長徵十一號海射運載火箭,採取「一箭九星」方式將「吉林一號」高分03-1組衛星送入預定軌道,發射獲得圓滿成功。

  嫦娥五號探測器成功發射,開啟中國首次地外天體採樣返回之旅;量子計算原型機「九章」問世,中國量子計算機實現算力全球領先;「奮鬥者」號成功完成萬米海試,標註中國載人深潛新坐標……

  2020年,新裝備層出不窮,新紀錄如約而至,一項項代表著中國最前沿科技的成果頻頻凝聚全球關注的目光,讓人感受到越來越強的澎湃活力。

  新華社記者 才揚 攝

10月1日,國家航天局發布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飛行圖像。

  嫦娥五號探測器成功發射,開啟中國首次地外天體採樣返回之旅;量子計算原型機「九章」問世,中國量子計算機實現算力全球領先;「奮鬥者」號成功完成萬米海試,標註中國載人深潛新坐標……

  2020年,新裝備層出不窮,新紀錄如約而至,一項項代表著中國最前沿科技的成果頻頻凝聚全球關注的目光,讓人感受到越來越強的澎湃活力。

  新華社發(國家航天局供圖)

  10月,全國首座坐底式海珍品養殖網箱「國鮑1號」,在山東長島南隍城島海域投入使用。這是在中集來福士山東煙臺建造基地拍攝的「國鮑1號」(9月26日攝,無人機照片)。

  嫦娥五號探測器成功發射,開啟中國首次地外天體採樣返回之旅;量子計算原型機「九章」問世,中國量子計算機實現算力全球領先;「奮鬥者」號成功完成萬米海試,標註中國載人深潛新坐標……

  2020年,新裝備層出不窮,新紀錄如約而至,一項項代表著中國最前沿科技的成果頻頻凝聚全球關注的目光,讓人感受到越來越強的澎湃活力。

  新華社發(唐克 攝)

  11月2日,湖南省衡陽市衡南縣清竹村,由「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團隊研發的雜交水稻雙季畝產突破1500公斤大關,其中晚稻品種為第三代雜交水稻。在第三代雜交水稻「叄優一號」衡南試驗示範基地一塊被抽取測產的示範田裡,工作人員在測量示範田面積(11月2日攝)。

  嫦娥五號探測器成功發射,開啟中國首次地外天體採樣返回之旅;量子計算原型機「九章」問世,中國量子計算機實現算力全球領先;「奮鬥者」號成功完成萬米海試,標註中國載人深潛新坐標……

  2020年,新裝備層出不窮,新紀錄如約而至,一項項代表著中國最前沿科技的成果頻頻凝聚全球關注的目光,讓人感受到越來越強的澎湃活力。

  新華社記者 陳澤國 攝

  11月11日,在第二十二屆中國國際高新技術成果交易會上,京東方的工作人員展示可以收納拉伸的曲面屏。

  嫦娥五號探測器成功發射,開啟中國首次地外天體採樣返回之旅;量子計算原型機「九章」問世,中國量子計算機實現算力全球領先;「奮鬥者」號成功完成萬米海試,標註中國載人深潛新坐標……

  2020年,新裝備層出不窮,新紀錄如約而至,一項項代表著中國最前沿科技的成果頻頻凝聚全球關注的目光,讓人感受到越來越強的澎湃活力。

  新華社記者 毛思倩 攝

  11月27日,我國自主三代核電「華龍一號」全球首堆--中核集團福清核電5號機組首次併網成功。「華龍一號」全球首堆福清核電5號機組外景圖(11月26日攝)。

  嫦娥五號探測器成功發射,開啟中國首次地外天體採樣返回之旅;量子計算原型機「九章」問世,中國量子計算機實現算力全球領先;「奮鬥者」號成功完成萬米海試,標註中國載人深潛新坐標……

  2020年,新裝備層出不窮,新紀錄如約而至,一項項代表著中國最前沿科技的成果頻頻凝聚全球關注的目光,讓人感受到越來越強的澎湃活力。

  新華社發

  11月28日8時30分許,創造了10909米中國載人深潛新紀錄的「奮鬥者」號,完成第二階段海試,勝利返航。10909米的紀錄,讓人類在大深度載人深潛領域有了新坐標。這是「奮鬥者」號(資料照片)。

  嫦娥五號探測器成功發射,開啟中國首次地外天體採樣返回之旅;量子計算原型機「九章」問世,中國量子計算機實現算力全球領先;「奮鬥者」號成功完成萬米海試,標註中國載人深潛新坐標……

  2020年,新裝備層出不窮,新紀錄如約而至,一項項代表著中國最前沿科技的成果頻頻凝聚全球關注的目光,讓人感受到越來越強的澎湃活力。

  新華社發(中國船舶集團供圖)

  12月4日,國家航天局公布了探月工程嫦娥五號探測器在月球表面國旗展示的照片。嫦娥五號著陸器和上升器組合體全景相機環拍成像,五星紅旗在月面成功展開,此外圖像上方可見已完成表取採樣的機械臂及採樣器。

  嫦娥五號探測器成功發射,開啟中國首次地外天體採樣返回之旅;量子計算原型機「九章」問世,中國量子計算機實現算力全球領先;「奮鬥者」號成功完成萬米海試,標註中國載人深潛新坐標……

  2020年,新裝備層出不窮,新紀錄如約而至,一項項代表著中國最前沿科技的成果頻頻凝聚全球關注的目光,讓人感受到越來越強的澎湃活力。

  新華社發(國家航天局供圖)

  12月4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宣布該校潘建偉等人成功構建76個光子的量子計算原型機「九章」,求解數學算法高斯玻色取樣只需200秒。這一突破使我國成為全球第二個實現「量子優越性」的國家。這是光量子幹涉實物圖:左下方為輸入光學部分,右下方為鎖相光路,上方共輸出100個光學模式,分別通過低損耗單模光纖與100超導單光子探測器連接。

  嫦娥五號探測器成功發射,開啟中國首次地外天體採樣返回之旅;量子計算原型機「九章」問世,中國量子計算機實現算力全球領先;「奮鬥者」號成功完成萬米海試,標註中國載人深潛新坐標……

  2020年,新裝備層出不窮,新紀錄如約而至,一項項代表著中國最前沿科技的成果頻頻凝聚全球關注的目光,讓人感受到越來越強的澎湃活力。

  新華社發

  12月4日,我國新一代可控核聚變研究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HL-2M)在四川成都正式建成放電,標誌我國正式跨入全球可控核聚變研究前列,HL-2M將進一步加快人類探索未來能源的步伐。這是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建成暨首次放電見證活動現場(12月4日攝)。

  嫦娥五號探測器成功發射,開啟中國首次地外天體採樣返回之旅;量子計算原型機「九章」問世,中國量子計算機實現算力全球領先;「奮鬥者」號成功完成萬米海試,標註中國載人深潛新坐標……

  2020年,新裝備層出不窮,新紀錄如約而至,一項項代表著中國最前沿科技的成果頻頻凝聚全球關注的目光,讓人感受到越來越強的澎湃活力。

  新華社記者 張超群 攝

  12月8日,中國和尼泊爾共同向世界宣布,珠穆朗瑪峰的最新雪面高程為8848.86米。2020珠峰高程測量登山隊隊員在珠穆朗瑪峰峰頂開展測量工作(5月27日攝)。

  嫦娥五號探測器成功發射,開啟中國首次地外天體採樣返回之旅;量子計算原型機「九章」問世,中國量子計算機實現算力全球領先;「奮鬥者」號成功完成萬米海試,標註中國載人深潛新坐標……

  2020年,新裝備層出不窮,新紀錄如約而至,一項項代表著中國最前沿科技的成果頻頻凝聚全球關注的目光,讓人感受到越來越強的澎湃活力。

  新華社特約記者 扎西次仁攝

相關焦點

  • (年終報導)(4)奇蹟2020:科技自立自強
    新華社照片,北京,2020年12月18日 奇蹟2020:科技自立自強 5月5日,為我國載人空間站工程研製的長徵五號
  • (年終報導)(17)奇蹟2020:科技自立自強
    新華社照片,北京,2020年12月18日 奇蹟2020:科技自立自強 12月4日,我國新一代可控核聚變研究裝置
  • 「十四五」新詞典:「科技自立自強」
    「十四五」新詞典:「科技自立自強」 2020-12-23 18:3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創造更多科技自立自強的中國經典
    科技是國家強盛之基,創新是民族進步之魂,關鍵核心技術是國之重器。中共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並將「關鍵核心技術實現重大突破」列入2035年遠景目標。
  • 【地評線】南方網評:科技自立自強是中國經濟巨輪破浪前行的「主...
    在科技自立自強「主引擎」的強勁動力加持下,中國經濟這艘巨輪即將渡過2020這個極不平凡的一年,駛向2021這個更為特殊的一年,開啟新徵程、再創新輝煌!   科技興則民族興,科技強則國家強。
  • 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思想縱橫)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指出:「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其次,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中實現換道超車,必須具備較強的科技創新能力。21世紀以來,全球科技創新空前活躍,全球生產方式和國際經濟格局醞釀深刻變革。主要國家為搶佔前沿技術的制高點、爭取未來競爭的主動權,對基礎科學和前沿領域不斷加大投入,未來全球科技和產業競爭將更加激烈。沒有雄厚的科技基礎,就難以在高科技競爭中塑造發展新優勢。再次,科技發展規律決定了築牢國家科技基礎的重要性。
  • 科技自立自強 | 中國電科多項創新工程取得重大進展
    科技自立自強 | 中國電科多項創新工程取得重大進展 2020-12-08 19:1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王志剛《黨建》撰文:擔當科技自立自強使命 加快建設科技強國步伐
    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切實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黨中央重大決策部署上來,按照「四個面向」戰略方向,加快建設科技強國,實現科技自立自強,是新時代科技改革發展的重要任務。一、加快實現科技自立自強是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的必然選擇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科技創新是其中一個關鍵變量。
  • 擔當科技自立自強使命 加快建設科技強國步伐——專訪科技部黨組...
    本報記者 劉 垠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提出,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並把科技創新擺在各項規劃任務的首位進行專章部署。
  • 陳光|科技自立自強是鍛造「殺手鐧」技術的基本遵循
    第一,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鍛造「殺手鐧」技術與突破「卡脖子」技術的基本遵循。科技自立自強是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必須擺在各項規劃任務的突出位置。鍛造「殺手鐧」技術與突破「卡脖子」技術,要堅持四個面向:一是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加強基礎研究,增強原始創新能力;二是要面向經濟主戰場,培養經濟發展新動能;三是要面向國家重大需求,在一些事關國家戰略全局的重大領域超前布局,構築國家先發優勢;四是要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健全支撐民生的科技創新體系。
  • 載人航天精神:勇於攀登,實現科技自立自強
    2020年11月,我國全海深載人潛水器「奮鬥者」號在馬裡亞納海溝成功下潛達10909米,創造了中國載人深潛的新紀錄。而馬裡亞納海溝最深處接近11000米。  我們還在更多科技領域烙下中國的印記:2016年6月,擁有「中國芯」的超級計算機「神威·太湖之光」登世界超級計算機500強榜首;2020年7月,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正式開通,全球有了「中國北鬥」的導引和陪伴……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要實現科技自立自強,我們今天更需要傳承和弘揚載人航天精神。
  • 育新機 開新局|科技自立自強 我們要這樣幹
    央視網消息:《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中提出,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黨的十八大以來,通過全社會共同努力,我國科技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重大創新成果競相湧現,一些前沿領域開始進入並跑、領跑階段,科技實力正在從量的積累邁向質的飛躍,從點的突破邁向系統能力提升。
  • 「地評線」天府網評:極不平凡的一年見證中國奇蹟
    迅速控制疫情,經濟率先復甦,告別絕對貧困,科技自立自強——2020年,在新冠肺炎疫情的陰霾籠罩下,一條條來自中國的動態,讓世界矚目著這個古老而又風華正茂的國度。2020這個極不平凡的一年,世界見證了諸多的中國奇蹟。<br><br>  迅速控制疫情。
  • 自立自強方能頂天立地
    前不久,他榮獲2020年全國脫貧攻堅奮進獎。  【點評】  因病不能站立行走,王昭權只能靠雙手和右腳支撐爬行。不僅要克服身體不便,而且要翻越貧困大山,他付出了比普通人更多的艱辛,也錘鍊了比常人更堅毅的品格。他常說,「我的身體殘疾是無法改變的,我相信只要通過努力,就能改變自己的生活!」  永不服輸、自立自強,是王昭權面對困難時的態度。
  • 自立自強方能頂天立地(暖聞熱評)
    前不久,他榮獲2020年全國脫貧攻堅奮進獎。【點評】因病不能站立行走,王昭權只能靠雙手和右腳支撐爬行。不僅要克服身體不便,而且要翻越貧困大山,他付出了比普通人更多的艱辛,也錘鍊了比常人更堅毅的品格。他常說,「我的身體殘疾是無法改變的,我相信只要通過努力,就能改變自己的生活!」
  • ...時強調:瞄準國家戰略融入地方發展在科技自立自強上展現新作為
    1月13日下午,省政協黨組成員袁佔亭到蘭州高新區調研企業科技創新工作。他強調,要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認真貫徹新發展理念,進一步發揮企業在科技創新中的主體作用,不斷塑造發展新優勢。
  • 人民網評:嫦娥五號「挖土」歸來,閃耀自立自強信心
    北京時間2020年12月17日凌晨,在內蒙古四子王旗零下20攝氏度的寒冷中,人們用火熱的心情迎接一位熟悉的「天外來客」。經歷23天驚心動魄的太空之旅,嫦娥五號懷揣來自月球的巖石和土壤返回地球。這是一趟滿載而歸的科學探索,也是一次智慧與勇氣兼備的無畏探險。
  • 【五中全會•看點】續寫「兩大奇蹟」新篇章
    【五中全會•看點】續寫「兩大奇蹟」新篇章 2020-12-17 19:2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實地集團始於地產而不止於地產 在人居領域探索科技自立自強
    近日,備受關注的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勝利閉幕,會議提出「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並將其擺在各項規劃任務的首位進行專章部署。在「住」這個領域,如何用創新和科技來改造提升?國內智慧人居最早的探索者和實踐者之一實地集團給出了一個可以參考的樣本。
  • 科創新動力丨科技支撐創造火神山雷神山醫院建設奇蹟
    2020年第14期《求是》雜誌刊發周乃翔書記署名文章《踐行初心使命奮力建成火神山雷神山醫院》強調,「科學技術是戰勝疫情的銳利武器。」火神山雷神山醫院建設奇蹟背後,是中建集團始終堅持創新在企業工作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企業發展的戰略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