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年底可謂是硬體圈的春晚,移動端的十一代酷睿、RTX 30系顯卡與AMD的CPU顯卡產品齊發,讓往年逐漸趨於無味的DIY市場增添了一份新鮮感。當然,大家更喜歡看的是紅藍綠三廠之間的激烈對抗。
AMD在研發出Zen系列CPU後,其消費級CPU業務從當年推土機的低迷情況逐漸好轉,在Zen 2時通過新7nm工藝與新架構結合,加上傳統藝能堆核心,成功在CPU市場裡扳回一城,但單核性能依然不敵高頻的酷睿系列,AMD明顯要在Zen 3上做出突破。
我們這次收到的是兩款高端級別的銳龍5000 CPU:銳龍 9 5950X,銳龍 9 5900X,下面讓我們來看看打磨了一年的Zen系列處理器會有怎樣的亮眼表現。
除此以外,PConline籤約KOL搞機猛男也製作了評測視頻,感興趣的可以跳轉觀看。
銳龍5000系列:Zen 3架構,IPC+19%,單核強到爆炸
銳龍 3000與銳龍 5000規格對比(升級處加粗標紅) | ||||
CPU | 銳龍 9 5950X | 銳龍 9 5900X | 銳龍 9 3950X | 銳龍 9 3900X |
核心代號 | Vermeer | Vermeer | Matisse | Matisse |
接口類型 | AM4 | AM4 | AM4 | AM4 |
核心線程 | 16C/32T | 12C/24T | 16C/32T | 12C/24T |
製程工藝 | TSMC 7nm | TSMC 7nm | TSMC 7nm | TSMC 7nm |
頻率 | 3.4GHz(基準) 4.9GHz(BOOST) | 3.7GHz(基準) 4.8GHz(BOOST) | 3.5GHz(基準) 4.7GHz(BOOST) | 3.8GHz(基準) 4.6GHz(BOOST) |
三級緩存 | 64MB | 64MB | 64MB | 64MB |
PCIe通道支持 | PCIe 4.0 | PCIe 4.0 | PCIe 4.0 | PCIe 4.0 |
TDP | 105W | 105W | 105W | 105W |
價格 | 6049元 | 4099元 | 5749元 | 3999元 |
從紙面規格上來看,銳龍 5000系列與銳龍 3000系列的差距就在於頻率以及架構上的改變了,對比上代對位產品,兩款產品的加速頻率均高了0.2GHz,其它規格方面幾乎沒有什麼變化,都是TSMC 7nm,核心數沒變,AM4接口,105W的TDP。價格方面,銳龍 9 5950X與銳龍 9 5900X分別比上代對位產品首發價貴了300元與100元,基本可以說「加量不加價」了。
不過,雖然核心都是那麼多,內部結構與Zen 2其實天差地別,另外緩存的規劃方式也有了更改,這也是Zen 3的IPC性能大幅提升的來源。
上圖為Zen 2與Zen 3的架構對比,可以發現原來每個CCD內兩個CCX的結構,在Zen 3中變成了CCD內一個CCX的結構,原來是每個CCX內有16MB三級緩存,4個核心共享,現在是8個核心共享32MB三級緩存,即意味著每個核心可用的三緩其實變多了。而且沒有分開成兩個CCX之後,8個核心之間的數據交互也不用像之前需要出入一遍CCX才能完成,延遲變低,效率更高。
所以這一代Zen 3其實可以算是Zen 2的優化打磨之作,架構上並沒有推倒重製,只是在原來Zen 2上優化了核心、緩存與內存之間通信的方式,再綜合上緩存、分支預測器、執行引擎等聯合帶來的提升,總共帶來的就是對比Zen 2 19%的IPC提升。
下面廢話不多說,直接來看綜合性能對比。
測試平臺簡介
Ryzen 5000評測平臺 | ||
作業系統 | Windows 10 2004 Pro Workstations | |
CPU | Intel: i9-10900K i5-10600K AMD: 銳龍 9 5950X 銳龍 9 5900X 銳龍 9 3900X | |
主板 | Intel: 技嘉Z490 AORUS MASTER AMD: 技嘉X570 AORUS PRO WIFI | |
內存 | 芝奇 皇家戟 DDR4 8GBx2 4000MHz C15 | |
SSD | 影馳HOF PRO 1TB x2(系統盤+遊戲盤) 三星 980 PRO 1TB(PCIe 4.0性能測試盤) | |
顯卡 | 影馳 RTX 3080 黑將 | |
電源 | 超頻三 七防芯電源850W | |
水冷散熱器 | 超頻三 凌鏡GI-CX360 水冷散熱器 |
測試平臺如上,前面要講一下的是我們的兩顆銳龍 5000目前均無法運行在4000MHz,FCLK 2000MHz IF總線1:1同步的狀態。
所以AMD這邊的內存頻率會設置在3733MHz,FCLK 1866MHz,而Intel平臺會跑滿4000MHz。後面了解過在未來更新AGESA 1.1.8.0微碼的BIOS後將會提升主板對銳龍 5000高頻內存的兼容性,之後我們會再來測試銳龍 5000搭配4000MHz頻率內存的表現。
性能實測總結:這差距你見過嗎?
我們綜合了CPU-Z、CineBench R15與R20的單線程、多線程分數,對比出如下綜合性能提升表格。
相信很多人看到結果都會稍微驚訝那麼一下子,確實,AMD的單線程性能終於崛起了,而且還提升的很多。
兩款Zen 3處理器對比上代Zen 2架構的銳龍9 3900X,單線程提升均突破了25%,幅度不是一般的大,至於加速頻率更高的銳龍 9 5950X單核方面稍弱於銳龍 9 5900X,我們推斷是目前BIOS對核心頻率加速機制調節尚未完善所致,待後續正式上市後,用戶刷新最新BIOS後問題應該可解決。
多線程方面就依然是老樣子,核心超多的銳龍碾壓對手,銳龍 9 5900X對比銳龍9 3900X多線程也有接近10%的提升,銳龍 9 5950X則是一騎絕塵的狀態了。
小總結一下,銳龍 5000系列處理器在我們的實測中,實現了從單線程到多線程均打敗對手,對比前代產品提升巨大,可以說是自當年K8架構處理器後,再次全面反超對手的一款具有裡程碑意義的產品,Zen 2時期大家沒有盼到的單核性能,也在這代終於迎來了。
因為AMD的「精準頻率提升」技術存在,使得這款CPU在拿回去後即裝即用,用戶並不用去特意調教更多參數即可讓它接近滿血運行。但對於不同的主板,對CPU性能發揮的程度也會有所影響,具體還要看板廠和AMD的磨合程度如何。
雖然我們測的是兩款高端銳龍 5000,但就Zen 3的表現,這一代的銳龍對於生產力與遊戲方面應用的性能加持無疑是非常猛的,所以不管你是打遊戲的還是工作的,選它都會非常合適。有生產力需求的可以選銳龍 9系列,單純想便宜點打遊戲的就銳龍 5或者銳龍 7。
如果你是有剛需的用戶,在5號首發當天或者之後的雙十一就可以馬上搶購了。搭配主板我建議是B550或者X570,可以第一時間獲得廠商的BIOS支持,並能釋放銳龍 5000的全部實力。
不過在這一代之後,銳龍也會面臨換接口的問題,並會迎來新的DDR5內存。但目前我們還不能知道DDR5內存的售價如何,性能如何,值不值得為它而購買一整套新設備。銳龍 5000系列CPU的性能我認為是可以應對未來三年遊戲需求的,所以大家也大可不必去追新,有遊戲剛需的現在就可以買了。
關於銳龍 5000的性能總結與選購建議就到此為止了,想看更詳細的性能數據就往後翻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