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愛成婚》為愛成婚的現代婚姻,就是最理想的婚姻形態嗎

2020-12-24 善書生

本文我要講的這本書,書名叫《為愛成婚》。它就是要回答一個問題:我們為什麼要結婚?

乍一聽,你可能覺得,書名不就已經回答了這個問題嗎?結婚是因為相愛啊,這是亙古不變的真理。說實話,看完這本書,我覺得作者的結論有點顛覆我的三觀。她告訴我們,愛情和婚姻本來沒有因果關係,為愛成婚,只是現代婚姻的一個特點,其他的婚姻制度可不都是這樣的。在古印度,人們就覺得,結婚之前談戀愛,那是反社會行為。古希臘人呢,態度稍微溫和一點,他們倒不覺得戀愛會傷害別人,只是精神出了點問題。

如果不是因為愛情,人類到底為什麼要結婚呢?

如果只是從特定的文化視角去看,這個問題根本就說不清楚。這就是我推薦這本書的理由,它會給你一個更大的視野來看待婚姻。

一旦站在這個視角上,這個問題就變得有意思了。你會發現,不管對婚姻的定義是什麼,我們都能在某一個歷史時期,找到一個和這個定義很不一樣,甚至截然相反的婚姻狀態,有的真叫聞所未聞,具體是什麼,先賣個關子,咱們後面細說。從這一點出發,作者提出了一個很有意思的觀點:所謂婚姻制度沒有什麼好和壞,所有的婚姻制度都不過是某個階段,人類關於兩性關係的實驗。就算是在我們現代人看起來最合理的現代婚姻制度,要是站在上千年的文明尺度上看,你可能也會對它打上幾個問號,比如要不要一起撫養孩子,是不是得有愛,等等。

這本書的作者叫史蒂芬妮·孔茨,是美國長青州立大學的教授,也是婚姻和家庭方面的專家。在書裡,作者從研究者對史前時代婚姻的猜想,一直講到今天很多人對現代婚姻的擔憂,跨度很大,但是這些探討基本上都圍繞著三個問題展開:首先,如果沒有愛情,婚姻還成立嗎?第二,如果愛情和婚姻沒有因果關係,為什麼今天大多數人都認可這種觀念呢?第三,為愛成婚的現代婚姻,就是最理想的婚姻形態嗎?

首先請你先想想,在你心目中,婚姻應該是什麼樣的?我們一般會覺得,兩個人結婚,應該要彼此相愛吧,得坦誠溝通吧;應該是為了組成家庭,得互相扶持吧;而且,這兩個人肯定都會希望對方對自己忠誠。但是,這裡面的每一條標準,作者都能找到一個反例推翻它。

下面咱們來看幾個事實,拿事實說話。

結婚一定要相愛嗎?我們現在太認同這個觀點了,總覺得古代那種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好像挺可悲的。但是,我們也得承認,這樣的婚姻在古代社會特別普遍。書裡有個很奇葩的例子。在古代的希伯來,如果哥哥去世了,弟弟就有義務娶嫂子,好讓家族的財產不外流。如果弟弟拒絕呢?他就得要承擔巨大的社會壓力,甚至要舉行一個專門的儀式來表決心。在儀式上,他的嫂子會當著家族長輩的面在他臉上吐口水,唾棄他這種不為家族利益考慮的自私行為。

那反過來說,相愛的人一定希望結婚嗎?中世紀的法國人就不這麼想。在13世紀的法國,有一位神學家叫阿伯拉,他跟一位牧師的侄女哀綠綺思相愛了。兩個人私奔之後,生了一個孩子。阿伯拉就提議,不如結婚吧,這樣家人就會接受他們,他們就可以光明正大地在一起了。沒想到,哀綠綺思拒絕了阿伯拉的求婚。而她的理由居然是,婚姻會貶低他們的愛情。

就算兩個人不是因為相愛結婚,想要在一起過一輩子,至少也會希望夫妻之間能夠坦誠溝通吧?我們現代人一般都覺得,婚姻中有問題了,首先要做的,就是聊清楚。但是,就算是在18世紀早期的美國,戀人們也不覺得夫妻可以坦率地表達對彼此的不滿,有苦水,就咽到肚子裡。那個時候的美國總統約翰·亞當斯在日記中寫道:理想的伴侶應該願意掩飾缺點和過錯,而且,要寬恕傷害。

溝通上可以讓步一點,忠誠這事肯定不能讓步了吧?可是,在奈及利亞的魯庫巴,找情人是妻子的權利,她的丈夫也會接受。這兩家人甚至可能因為這種關係而成為親家。這對情人裡的男方有權要求女方把女兒嫁給他的兒子,這在他們那裡是一種文化。實際上,在許多社會裡,忠誠都不是婚姻中最重要的問題,把它設置成婚姻的警戒線,只是一部分文化中才有的觀念。有人類學家做過一項研究,在他們調查的109個社會裡,只有48個社會同時禁止丈夫和妻子有婚外情,還不到一半。

那我們再退一步,就算不強求彼此非得忠誠,既然要結婚,至少也是希望能有個穩定的家庭吧?阿拉斯加北部的因紐特人就不糾結這個問題。在他們的文化裡,如果夫妻兩個人商量好了,就可以和其他夫妻交換伴侶。在印度和尼泊爾的一些地方,還存在兄弟之間共妻的婚姻。在我們看來,這樣的事只會出現在那些討論倫理問題的電視節目裡,但是這些地方的人並不覺得他們的婚姻狀態違反倫理,甚至覺得這樣會增進彼此的關係。再婚、離婚這些事,在他們眼裡是平常事,換句話說,家庭的穩定對他們來說沒有那麼重要。

這些婚姻可能已經讓你覺得挺顛覆的了。這時候,有的人可能會說,我能接受愛情、家庭、溝通、忠誠,這些都不是婚姻的必需品,但是,確保孩子是自己的血脈,這應該是不能讓步的底線了吧?可是,委內瑞拉的巴裡人就不這麼想。那裡的女性即使在懷孕期間,也可以找情人,而且她們的丈夫一般都知道。生孩子的時候,接生婆會告訴她的丈夫和每一個情人:你有一個孩子了。要是在古代的中國或者歐洲,這樣的孩子很可能被當成私生子,沒有權利繼承家產。但是,巴裡人會覺得這樣的文化對孩子更有好處,因為那些準爸爸們也會給孩子提供食物。孩子的準爸爸越多,他活下來的概率就越高。

說到這兒,你發現了吧,這些我們聽起來有些奇葩的婚姻制度,回到當時的情境其實都很合理。帶著這個視角,就不難發現,各種不同的婚姻制度,其實都是某種社會條件下特定的解決方案。比如,為什麼要求門當戶對?就為了家庭能夠穩定長久。過去,家庭和家庭建立關係的渠道很少,婚姻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種,因為婚姻能夠產生兩個家庭共同的後代。也正因為渠道少,所以必須利用好婚姻這個僅有的渠道,因為婚姻建立的聯繫最穩固。就像紐西蘭原住民毛利人的一句俗語說的:禮物帶來的聯結會被切斷,但人的聯結不會。

說到底,作者認為,人類之所以需要婚姻,不是為了把繁衍的本能制度化,而是為了建立更廣泛的協作。這些五花八門的婚姻形式,最終都可以概括成一套模型。你可以把婚姻想像成篩子,它能幫我們篩選出兩性組合的最佳方案。從婚姻的歷史來看,生存條件越差,這個篩子網眼就越大,這時候,婚姻制度就比較寬鬆,比如在上古時代,鄰裡之間可能不需要任何理由就能達成婚姻。隨著生存條件越來越好,這個篩子的網眼也在變小,這時候婚姻的附加條件就越來越多。比如,後來有了門當戶對的觀念,你要是條件不如我,我就不能把女兒嫁給你。再發展下去,物質條件匹配也不夠了,還得三觀吻合。到了今天,我們甚至會要求對方是矢志不渝的靈魂伴侶。

以上就是我們回答的第一個問題,沒有愛情,婚姻還成立嗎?答案是,照樣成立。因為歸根結底,婚姻是一種建立連接的方式。但是,我們再回到今天,顯然不是這樣啊。愛情好像是婚姻最核心的因素。那麼,愛情到底是怎麼從婚姻的邊緣因素成為核心因素的呢?接下來第二部分,我們就來回答這個問題。

這個改變是從兩個層面上發生的:一個是社會層面,另一個是觀念層面。

咱們先說說社會層面。我剛才說了,婚姻是建立協作的方式。由婚姻建立起來的協作,具體的形式就是家庭。不過,你發現沒有,如今,家庭的體量正在變得越來越小。比如說,過去人們談起一個家庭,往往指的是一個大家庭,就像《紅樓夢》裡的賈家,榮寧二府加起來,有好幾十口人。但是今天,我們說起一個家庭,往往指的都是小家庭,只有夫妻兩個加上孩子。其實,不光是中國這樣,大多數現代社會都是這樣,家庭的體量都在隨著社會的發展變得越來越小。

那麼,這種轉變到底是怎麼發生的呢?作者認為,這跟個人的意願其實關係不大,而是整個社會的生產方式變了,家庭體量變小是這種轉變導致的必然結果。

這件事要從16世紀的西歐說起。

當時正是資本主義萌芽的時候。資本主義出現之前,西歐是農業社會,財富主要來自土地,有土地的人可以開農場、可以收地租;即使家裡沒有土地的農民,也會全家依附在貴族的土地上,這就導致個人很難脫離家庭獨立生存下去。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們總覺得過去那種兩個人因為相愛、不顧家長反對也要私奔的故事,特別唯美,因為那時候它真的很不現實。

但是資本主義出現之後,情況就變了,社會產生了很多新的分工,不要求你困守於土地、家庭。但凡你有一門手藝,就可以養活自己。說白了,就是人變得越來越自由了。

當然了,這種自由不僅僅體現在謀生手段上,也體現在人們對伴侶的選擇上。以前挑選另一半,必須得經過家庭同意,假如家庭不認可,你就有可能失去物質上的支持。但是,假如你能獨立謀生了,至少就不那麼依賴家庭了,你就有了自主選擇結婚對象的物質前提。

說到這兒,你可能會以為,既然能自主選擇結婚對象,他們首先考慮的應該是愛情吧。還真不是。那時候青年男女結婚的理由一般不是相愛,而是認為彼此值得託付,能夠共同經營生活。

你想想,兩個人怎麼才能靠自己共同經營生活?雙方都得有一定的經濟積累吧。所以,那個時候的人結婚普遍比較晚,作者在書裡舉了個例子,在1610年的倫敦,一個36歲的侍女和一個40多歲的學徒談了8年戀愛,感情穩定,他們優先考慮不是組建家庭,而是攢下足夠的錢經營點小生意。這種夥伴式的婚姻,就是現代婚姻的雛形。這跟我們對過去婚姻的一般印象,挺不一樣的。我們一般會覺得過去的人結婚肯定比較早,但是作者告訴我們,當時英國女性的平均結婚年齡是26歲,而且,終生獨身的人比例也挺高的。

你看,社會的變化動搖了傳統婚姻的根基,也就是家庭之間的協作。在婚姻的選擇上,年輕人已經有了一定的自由,不過這時候愛情其實還不是他們結婚時優先考慮的問題。

我們知道,物質層面的問題解決之後,人總會產生精神上的需求。也正是在這個時候,還有另一個趨勢同時出現,婚姻中需要愛情的觀念也開始普及了。夥伴式的婚姻遭遇愛情,現代婚姻就是這樣產生的。

根據作者的研究,最先開始推動這個觀念的是基督教新教中的一個教派,叫路德宗。路德宗認為婚姻是神聖的,是社會的基石。為了推崇婚姻的神聖,路德宗就開始強調愛情對婚姻的重要性。在近兩個世紀的宗教改革中,新教的影響力越來越大,他們的婚姻觀也就影響了整個歐洲的世俗社會。到了17世紀,你會發現「愛」和「婚姻」這兩個詞經常出現在同一個句子裡。人們甚至反過來覺得,婚姻中沒有愛情是不對的。

18世紀的工業革命和啟蒙運動又進一步推動了這種趨勢。一方面,工業革命讓僱傭勞動成為常態,年輕人更不用依賴家庭,能夠獨立工作,也就更有了自主選擇的條件。另一方面,啟蒙運動又為婚姻自由選擇提供了思想武器。在他們眼中,婚姻是一種私人的契約,不應該被國家、教會、家庭限制。

在隨後的200多年裡,這股浪潮蔓延到了世界上的各個國家。英國在18世紀中期就已經全盤接受。法國人的反應要慢一點,直到19世紀依然有人質疑這種婚姻。到了20世紀,越來越多的社會接受了現代婚姻,其中也包括中國。

你看,我們會覺得愛情一直是婚姻必需品,但這件事其實是在17世紀才發生,直到今天也不過三四百年。如今,這種觀念已經成了現代社會的基本共識,大多數人都相信,現代婚姻的各種要求合情合理,它們能讓婚姻更穩定,讓結婚的人更幸福。那麼,第三部分,我們就來探討一下,現代婚姻就是不是最理想的婚姻制度呢?

我們先不說好壞,至少從時間上看,現代婚姻存在的時間是很短的,剛才提到的任何一種婚姻,哪怕是因紐特人那種可以交換伴侶的婚姻,存在的時間估計都比現代婚姻長。

現代婚姻到底好不好,作者也沒辦法給一個明確的結論,她只是想提醒對我們:現代婚姻不是絕對正確的,它也只是婚姻這場實驗中的一個實驗組;而且,我們現在看到的,很可能不是它最終的實驗結果。

這樣來看,很多人會把各種社會問題都怪到現代婚姻頭上,比如離婚率高、低欲望社會,甚至自殺率高,其實是錯怪了現代婚姻。剛才說了,婚姻制度的變化是因為社會生產方式變了,從工業革命到現在,社會的生產方式一直在變,那麼現代婚姻肯定也得跟著改變。雖然我們不可能預測婚姻制度未來會變成什麼樣,但是,我們現在已經可以看到一些正在影響它的趨勢。

第一個趨勢是男女平權。過去幾百年來,男女平權一直是我們這個社會的理想,今天來看,它肯定不只是一個主張,而是對現實的描述。

過去很多人會覺得,結婚後,應該是男人負責養家,男方得準備房子、車子,掙得也應該比女方多,今天越來越多的人不這麼想了。過去人們這麼想,是因為現代婚姻的一部分基礎其實是男女不平等的觀念。19世紀的時候,平權還沒有完全實現,那時候就有人提出一種觀念,說女人雖然不是低等的,但是女人的能力和價值跟男人不同。所以,女人更適合家操持家務、養育孩子。在他們看來,這不是堅持男性特權,而是對女性價值的尊重。

今天,這種想法已經逐漸被淘汰了。至少在今天中國的年輕人裡,越來越多的婚姻是夫妻兩個人都有工作,一起養家。最近,我在香帥老師的課上聽到一個說法,2019年是人工智慧掃蕩人類工作版圖的元年。在她給出的材料裡,那些不容易被人工智慧取代的職業,比如護士、理療師,大多都是更需要協作的職業,而女性是天然的協作者。從這個角度看,女性的能力和價值,將越來越受到重視,沒準未來的某一天,高喊男女平等的會變成男人。那時候的婚姻,很可能跟今天就不一樣了。

第二個趨勢是百歲人生,人的壽命越來越長,兩個人結婚之後在一起的時間也越來越長,這會對婚姻有什麼影響呢?

首先,因為壽命變長,很多人開始不著急結婚。過去我們經常說,成家立業,成家在前,立業在後。潛臺詞是,婚姻是一切的基石。我們管這種婚姻叫基石婚。但是現在,出現了一個新說法,叫頂石婚。頂,就是頂點的頂。也就是,婚姻是一個人事業有成,其他的事都實現得差不多的時候,要辦的最後一件事。如果把人生比作蓋房子,它就是最後放上去的那塊,房子最頂端的石頭。所以叫頂石婚。

其次,因為壽命變長,有人提出了契約式婚姻。過去兩個人在一起,白頭偕老,一般是幾十年。但是,假如人的壽命普遍超過100歲,難免會有人覺得厭煩。所以有人就猜了,將來沒準會出現一種契約式的婚姻。比如,兩個人結婚時商量好,做20年的夫妻,20年之後,願意接著過,就續約,不願意,就各走各路。你看,預期壽命變長了,人們對婚姻的期待,還有對婚的忍耐程度,都在發生變化。

當然了,這些只是趨勢。你可能還會說出很多其他的趨勢,比如現在社會給我們提供的支持越來越完善了,人完全可以靠自己一個人生活,所以選擇不結婚的人會越來越多。這些趨勢,今天可能會讓一些人很難接受。不過,沒準在將來的人看來,我們今天這種最普遍的現代婚姻,也很難接受,就跟我們看過去幾百年前的人一樣。

《為愛成婚》這本書,就解讀到這裡。作者寫這本書,其實想給我們提個醒:從更大的視野來看,婚姻沒有一定之規,它只是兩性關係的各種實驗。

到這裡,不知道你心裡會不會有一個疑惑沒有解開,婚姻和愛情到底有沒有因果關係呢?

在這本書裡,作者沒有給出一個明確的答案。不過,有一個看法沒準可以解決你的困惑,它是德國社會學家盧曼提出來的。在盧曼看來,現代社會,愛情和婚姻必然會結合。

他的邏輯是這樣的,婚姻是社會組織的一種方式。現代社會越來越複雜,婚姻就得越來越複雜。這時候,傳統婚姻那一套只看外在條件的規則,就不再適用了。我們必須要引入一種高度不確定性的機制來組織婚姻,這樣才能適應複雜的現代社會。愛情,就是一種高度不確定的、概率極低的事件。盧曼說,從這意義上看,現代社會的一大奇蹟,就是用婚姻增加了愛情發生的概率。

關於婚姻、關於愛情,得到上有很多老師講過其他的說法,不知道你怎麼看待婚姻和愛情呢?

撰稿:劉玄

相關焦點

  • 《三十而已》:「後-為愛成婚」時代的愛情與婚姻
    1925年,魯迅發表短篇小說《傷逝》,描寫了一對情侶為了爭取個性解放與婚姻自主而導致的悲劇。也正是在這一時期,伴隨著女性解放和西方關於愛情與婚姻觀念的傳入而開啟了現代中國「為愛成婚」的時期,曾經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遭到批判與拋棄,取而代之的是作為個體的兩性之間因愛而結合成婚的觀念與實踐。
  • 因為愛情,當代人的婚姻反而更脆弱|《為愛成婚》
    《為愛成婚》中充滿了各個時代、各個地區令人嘖嘖稱奇的故事和案例。孔茨的著作非常有品位,深刻透徹,引人入勝。她用證據而不是用陳詞濫調來處理我們關於婚姻意義的核心問題。她的這部富有感染力的著作適逢其時,且意義深遠。
  • 《為愛成婚》:婚姻並不是愛情的產物,長相廝守成為奢侈品
    美國作家史蒂芬妮·孔茨經過長期的調查與研究,寫下了這本《為愛成婚:婚姻與愛情的前世今生》。她從事30多年關於歷史和家庭問題的研究,從大量的數據以及案例中,我們可以看到作者一定是採訪了無數位專家和家庭成員,翻閱了無數的書籍典藏,花費大量的精力和時間,才得以著成此書。
  • 相比郭碧婷的「包辦婚姻」,還是更看好奚夢瑤的奉子成婚
    被向太「包辦婚姻」郭碧婷和向佐像極了在家長監視下的一場過家家。而「奉子成婚」的何猷君和奚夢瑤更像是一場成人之間的約定。奉子成婚的奚夢瑤奚夢瑤1989年出生,國內著名的女模特,曾和何穗一起擔任維多利亞的品牌的形象大使。
  • 女朋友意外懷孕,我該奉子成婚嗎
    ,你們是戀人關係,但還沒有到談婚論嫁那一步,這個受精卵就不偏不倚地砸在了最尷尬的時間。[3]實際上,越是在經濟不發達,人口流動少的地區,人們越容易選擇奉子成婚。社會學家閻雲翔調查1991-1993年中國某村莊的婚育情況就發現,奉子成婚的主要原因是不想有性汙名。為了不讓別人議論私生活不檢點,就要趕緊成婚。[4]在存在很多性禁忌的社會中,對意外懷孕最寬容的出路就是奉子成婚[2]。
  • 王菲與前夫奉子成婚,婚姻破裂疑點重重,是第三者插足?
    但總是大家好像對她的藝術並不感興趣,更多的是討論她的婚姻和性格。說起婚姻,王菲也有過幾段不幸的過往。中國人一向都很保守,倘若離過幾次婚,肯定會有很多人在背後說三道四。何必王菲又是一個閃亮的公眾人物,想像輿論得有多大壓力。竇唯是個很有才華的小夥,王菲的第一任便是他。
  • 唐代婚姻古禮:六禮備,催妝撒帳成婚,見舅姑入新族,乃至禮成
    宋恭公就是這一禮未完,伯姬才不願與其結成夫妻。六禮的發展乃至形成,不僅代表兩位新人的結合,更代表著兩個家族的相看與聯結,代表著新嫁娘從一個家族到另一個家族的轉變。而成婚第二日,便是新媳婦拜見族中長輩的時候,敬公婆、見舅姑,禮方成。
  • 愛奇藝雲騰計劃籤約儀式發布會 森宇文化《赤骨成婚》定標
    愛奇藝文學順勢而為,啟動「雲騰計劃」,以文學驅動影視,用生態賦能文學,向愛奇藝網絡劇和網絡大電影製片方免費開放文學版權眾多文學IP作品的文字授權。以網文文學IP為源頭,催動文學行業與下遊產業的雙向互通與良性發展,助力IP全產業鏈的共榮、共生。下遊影視劇作品開發,形成行業良性循環。  「雲騰計劃」自正式公布以來,在業內引起廣泛影響。
  • 歷史學家:不論何處,婚姻都變得可有可無
    歷史學家史蒂芬妮·孔茨在《為愛成婚》一書中言:蕭伯納在20世紀初寫下的這句評論頗為幽默,時至今日仍然會令我們會心一笑,因為它嘲弄了從人們深信不疑的文化理想中發源出來的不切實際的期望——婚姻應該以熱烈、深刻的愛情為基礎,夫妻應當保持激情,直到被死亡分離。但是,對幾千年的人類歷史來說,這個笑話並不好笑。
  • 愛情公寓5:「奉子成婚」的陳美嘉和呂子喬,會幸福嗎?
    現實當中,由於缺乏必要的安全措施,「奉子成婚」這種事情,在特別容易衝動的年輕男女當中,一直以來,都是屢見不鮮。那麼,問題來了:像《愛情公寓5》裡面的陳美嘉和呂子喬,這樣「奉子成婚」的年輕男女,婚後真的會幸福嗎?很多人覺得,婚姻會讓一個人真正變得成熟。
  • 為林憶蓮,李宗盛拋棄妻女,婚姻僅維持6年,分手後各談各的戀愛
    1992年,32歲李宗盛應陳凱歌之邀,為電影《霸王別姬》創作主題曲《當愛已成往事》,演唱這首歌的,是當時已是「天后」級別的人物林憶蓮,當聽到林憶蓮歌聲,李宗盛感動了,一段才子佳人的愛情,就此展開。在與林憶蓮合作《當愛已成往事》之時,李宗盛早已成婚4年,他的妻子叫朱衛茵,是香港一家電臺的主持人,同時也是李宗盛的歌迷,1988年,28歲的李宗盛與朱衛茵成婚。李宗盛與朱衛茵有感情嗎?當然有,在二人成婚的第二年,李宗盛寫了一首歌《我的未來 我的家 我的妻》。
  • 女命出生在丙申日的婚姻運勢
    了解八字算命的人,也許都曉得,在八字四柱中,與婚姻關係最為親密的是日柱,所以經過日柱的幹支五行搭配狀況,是可以一定程度甚至很大程度推算出本人將來的婚姻運勢,了解本人往後餘生的婚姻能否幸福的。就以丙申日為例,現實中出生在丙申日的女命有很多,那麼丙申日出生的女命婚姻運勢好嗎?
  • 前AKB48女偶像奉子成婚,網絡動態報喜,與格鬥選手愛鷹亮結婚
    曾為日本女團AKB48成員,隨後加入姐妹團SKE48,從SKE48畢業的27歲日本女星佐藤堇,她在元旦透過網絡動態報喜,宣布與K-1格鬥選手愛鷹亮結婚,同時曝自己懷孕了兩人為奉子成婚,只見佐藤堇兩人穿著一黑一白的休閒服,並伸手曬出戒指,粉絲們紛紛獻上祝福。
  • 雙方感情運勢同步,明年可以順利成婚的戀人
    風水命理劉老師/書劉老師,您好,麻煩您看看我的感情婚姻,之前談了一個對象,因為他和其他女人曖昧不清,最後我們分手了,最近家人給我介紹了一個對象,我們見了一兩次,感覺相對還是可以的,彼此談的還算可以的, 請老師看看我們在一起,合適嗎?我們能否成婚嗎?女:農曆:一九九三年 三月 初二日。未時。
  • 男人陰陽眼的婚姻運勢
    下面指迷居士就接著跟大家一起來分享男人陰陽眼的婚姻運勢。一起來往下瞧。 1、兩眼大小不一的男人婚姻情況,左眼睛代表本身,右眼代表配頭,左右兩眼大小不一,要求對方的情感與本人支出的情感就會不服衡,總以為本人支出的多,而對方支出的少,垂垂的就會有情感出現不合,從而影響伉儷的關係。女子左眼代表老婆,右眼代臉色人,左眼大老婆主家,右眼大戀人主事。
  • 秋天的第一杯茶,不是愛就是遺憾,是愛不是婚姻
    愛情可以有自己的節奏隨心所欲,但婚姻本身就是一個枷鎖。我見過很多幸福的婚姻,但也有很多不幸福,對女人來說,婚姻是一生的負擔。不同的階段,不同的感受未婚女孩將有嚮往結婚,期待雙方在一起未來餘生,期待兩個人可以慢慢在一起變老生活,三餐四季。
  • 夫妻為愛活了60年,生活就像世外桃源:婚姻是樸素的
    人們總是強調門當戶對的婚姻,固執地認為這樣的婚姻是最穩定的,不考慮愛情,所以女人結婚不是愛情而是婚姻,男人結婚不是用心而是父母。愛、愛和適合是三個完整的不同的事,婚姻的設計和終身幸福不能盲目,所以人們總是把健康放在第一位,卻不考慮兩個人之間是否有愛情。
  • 第一聲優葉倩彤出獄:奉子成婚
    【IT世界網訊】8月30日消息,據網友報料,有「中國第一聲優」之稱的葉倩彤目前已經出獄,並且完成了出獄後的第一部有聲讀物《奉子成婚》的錄製。該讀物只言情不涉性,在網上已有下載。《奉子成婚》只是葉倩彤低調歸來的第一部作品,往後讀者還將能聽到她動聽的聲音。
  • 王洪平老師:奇門遁甲預測婚姻
    兒子婚姻何時成?我隔壁鄰居家有一個兒子,由於忙於事業,到2017年都三十一歲了還沒有對象,其母王阿姨十分焦急。2017年10月初好不容易談了一個對象,她兒子似乎還並不十分積極。我十分體諒王大媽的心情,馬上起局預測:丁酉年辛亥月庚子日丁亥時,陰3局,甲申旬,天蓬星為值符落6官,休門為值使落7宮。
  • 「豪門婚姻」「奉子成婚」何猷君和奚夢瑤是真正的幸福嗎?
    求婚更多的應該是驚喜,而何猷君的求婚更像做戲,而奚夢瑤在那次出場之後一直被大家認為是奉子成婚,有眼尖的網友發現,奚夢瑤在求婚時就已經小腹隆起。何猷君的媽媽是澳門賭王何鴻燊的四房太太,一共為賭王生了五個孩子,何猷君排名第三,妹妹何超欣是賭王最小的女兒,賭王在78歲時才擁有了這個寶貝女兒,可想而知,老來得女的何鴻燊有多麼寵愛這個小女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