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5種傳統布藝非遺文化品,最能代表中國民間文化,至今流傳

2021-01-11 中原文化家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品類繁多,很有民間工藝,不僅工藝高超,而已文化內涵豐富,寓意深刻,這5種民間布藝傳統文化品你見過嗎?

1、香包

香包古代叫香囊,今人稱荷包,它是古代勞動人民創造的一種民間工藝品,是以男耕女織為標誌的古代漢族農耕文化的產物,是千年來民族傳統文化的遺存和再生。在古代,未成年男女,必須佩戴香包叩拜父母,還有禮儀作用。

戰國開始男人佩戴香包,晉以後漸為女人與兒童的佩戴品。宋朝官史朝服上開始佩戴香包,禮儀作用愈加凸顯。清代香包成為饋贈佳品,特別是相戀男女以此作為饋贈的信物。現代香包是傳統文化的傳承,香包則多半用於端午節的贈品,主要是求吉祈福,驅惡避邪的。

2、虎頭鞋

虎頭鞋是中國傳統手工藝品之一,因鞋頭呈虎頭模樣,故稱虎頭鞋,它既有實用價值,也有觀賞價值,同時它又是一種吉祥物,人們賦予它驅鬼闢邪的功能。

其民間育兒習俗,在小兒滿周歲或生日時穿新做的虎頭鞋,可為小孩避邪,祝願小孩長命百歲之意。虎頭鞋所包含的民俗價值,是民間流傳至今的主要原因。虎不僅能吞食鬼魅,還能庇佑人神,迎合了人們借物祈福的美好願望,成為人們崇尚的對象。

3、布老虎

布老虎是一種古代就已在中國民間廣為流傳的傳統工藝品,是很好的兒童玩具、饋贈禮品及個人收藏品。它流傳廣泛,是一種極具鄉土氣息的民間工藝品。2008年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是崇虎習俗在民俗中的表現形式,其中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內涵。

布老虎是中國漢族傳統的民間藝術,在中國民間廣為流傳,存在源於民間百姓對虎的崇拜。虎圖騰源自伏羲並早於龍圖騰,端午節期間,民間盛行給兒童做布老虎。

4、絹藝

絹藝是以絹帛為主材製作的傳統民間手工藝品,絹穿從製衣到作畫,再到絹藝,最終,它在藝術家的手裡完成了華麗的轉身。其精湛的手工藝術價值,充分體現了勞動人民的藝術創造力,絹藝是漢族民間彩扎工藝的一種形式。

絹藝作品講究傳神,要求賦絹紗以生命,施絲綢以神靈,一件成功的絹藝作品身上透射出的是藝術家的智慧與個性。追根溯源,絹藝是一種從漢族服飾文化中脫離出來的藝術,用絹質材料手工製作的工藝品。

5、布貼畫

布貼畫原名宮廷補繡,俗稱布貼畫,色彩豐富鮮豔,剪貼的邊線明朗整潔,富有木刻版畫的刀木特點,是我國民間常見的手工藝術。布貼畫色彩豐富鮮豔,剪貼的邊線明朗整潔,富有木刻版畫的刀木特點,和絲綢剪貼畫相近似僅原料有別。

以粗布為原料,用袋裝染料直接高溫染製成各種顏色,由巧手婦女剪貼而成,其民間傳統藝術具有獨特魅力。從傳統民間剪紙與刺繡基礎上,結合生活,採用不同色彩、不同質地、不同形狀的布塊,通過布縫和補花布飾手工藝,創造出畫面具有浮雕感的布貼畫。

這些你都見過或者收藏過嗎?有沒有感覺到傳統非遺文化的魅力?老祖宗創造的很多物件都是有著特殊的意義,我們創新設計的同時,也多研究一下傳統文化藝術品,或許你能從中領悟到什麼,如你有更好的建議,歡迎留言。

喜歡的朋友,請關注、轉發、分享、點讚、評論、收藏吧!

相關焦點

  • 一雙巧手演繹傳奇人生,一顆真心守護非遺文化!
    生命因傳承而精彩,在「時代記憶·非遺地圖」上,來自全國各地的非遺傳承人、時代匠人們用自己獨特的技藝展示著非遺文化的魅力,踐行著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使命。手工布藝,是中國民間工藝中一顆璀璨的明珠。布藝即指布上的藝術,是古時期中國民間工藝中的一朵瑰麗的奇葩。縫紉刺繡在中國民間被稱之為「女紅」,勤勞智慧的中國婦女將自己美好的情感傾注入針線縫製之中,風格或細膩纖秀、淡潔清雅;或粗獷豪放、色彩鮮明,創造出了無數動人心弦的布藝作品。
  • 中國民間工藝美術所依存的傳統文化理念及意義
    民間工藝藝術能夠不斷流傳和發展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其中蘊含著豐富的人文精神。人文精神從字面上理解就是一種將人作為主體的思想或者可以理解成對人的一種關注。 中國民間工藝的歷史意義 中國傳統工藝門類眾多,涵蓋衣食住行,遍布各族各地。
  • 中國的御守(護身符)介紹:麼麼御守一個流傳至今的吉祥物
    中國人一直講究「護佑「,在每一次面對國家,民族的磨難,災難時,我們都在祈禱」天佑中國「,這並非迷信,而是幾千年來中華文明傳承下來的習俗,以及幾千年來我們民族的自信心和最古樸的祈願。從古至今,不僅是在佛教文化種,就是在民間,各種祈願,佩戴護身符的習俗也是由來已久。從古時候的金屬器物用於闢邪開始,再到後來的「長命鎖「,在到佛堂裡大師開光的各種」符「,都體現著中國傳統文化裡,人們對於這種」護佑「力量的重視。千百年來,中國人通過生命歷程的經驗,經過千錘百鍊,精雕細琢,把最美好,最重要的祝願凝固在了一個」護身符「上。
  • 誰最能代表中國文化?
    最能代表中國文化的是什麼?首先要搞清楚什麼是中國文化?中國文化,屬於華夏文明,是中國56個民族文化的總稱。在世界上隸屬於「漢文化圈」,往往指社會意識形態,是社會政治和經濟的反映。據此「概念」,中國文化往往是一個非常寬泛的體系及文化流派.
  • 什麼能代表中國傳統文化?20種代表傳統文化的載體
    巨變和創造無疑說的就是我們中國在當今的時代狀態,五千年的傳承綿延,最重要的不是我們的人口數量,不是我們國家的疆域,而是我們中華文化的包容性,我們用寬廣的文化胸懷擁抱了一切實物。能體現中華文化的載體實在太多,我們今天主要就說說有哪些載體。琴棋書畫,囊括了中國的文化記憶,也可以說代表一個的文化素質。
  • 在中國傳統民間文化中,「鯉魚」代表什麼?
    中原、西北等等地區還有眾多的剪紙之鄉,都是非常優秀的中國民間傳統文化傳承之地。但面臨的情況和年畫也差不多,往藝術領域靠近,百姓之家的年畫,都是印刷品,很多材質還被塑料紙所代替。在大量的傳統年畫和剪紙作品中,我們會看到鯉魚的形象,那這些鯉魚的形象,在中國民間傳統文化中,意思是什麼呢?
  • 中國哪個朝代最能代表中國文化?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浩如煙海,從遠古走來,又走向遙遠的未來,嚴格意義上講,沒有一個朝代能夠代表中國文化。中國文化包括中國傳統文化,也包括日益發展的中國現代文化。中國傳統文化,是民族文明、風俗、精神的總稱。
  • 中國傳統代表性文化100種
    是一種以獸皮或紙板做成的人物剪影,在燈光照射下用隔亮布進行演戲,是中國民間廣為流傳的傀儡戲之一。表演時,藝人們在白色幕布後面,一邊操縱戲曲人物,一邊用當地流行的曲調唱述故事,同時配以打擊樂器和弦樂,有濃厚的鄉土氣息。皮影戲是中國民間古老的傳統藝術,老北京人都叫它「驢皮影」。據史書記載,皮影戲始於戰國,興於漢朝,盛於宋代,元代時期傳至西亞和歐洲,可謂歷史悠久,源遠流長。
  • 2020 大連非遺的鮮活印跡_第A10版:文化卡片_2020年12月18日_大連...
    特色鮮明的中華文化是極具辨識度的中國名片,其內核就是蘊含其中的意識形態,而非遺傳承則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範式。    非遺的生命力以傳承力和創新力為核心,「非遺活化」也成為非遺關鍵詞之一。如何篩選出非遺活化資源?如何為非遺活化打造「最世界」「最中國」「最地方」「最特色」的文化體驗業態?
  • 山東非遺傳人「花樣忙年」 讓傳統文化浸潤「中國年」
    趙曉 攝(新春走基層)山東非遺傳人「花樣忙年」 讓傳統文化浸潤「中國年」中新網濟南1月15日電 題:山東非遺傳人「花樣忙年」 讓傳統文化浸潤「中國年」作者 趙曉象徵「與人為善」的扇型中國結、代表年年有餘的魚型掛飾……
  • 中國婦女兒童博物館——以民間棋和傳統益智玩具為橋梁,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中國婦女兒童博物館該活動以民間棋和傳統益智玩具為橋梁,展示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活動當天,來自北京、河北、內蒙古、山西、江蘇、湖北、廣東等省區市的20餘位益智玩具非遺傳承人和民間棋高手齊聚一堂,不僅帶來具有民間特色和地域文化的傳統益智玩具,還為觀眾獻上富有觀賞性的玩具競技表演。這些玩具展現了2020北京文創大賽文博賽區的最新成果。活動現場,造型各異的民間益智玩具令觀眾新奇不已,躍躍欲試。
  • 四川廣元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羊嶺傳統布藝童帽的涅槃重生
    刺繡是我國民間傳統的手工藝,是用針線在織物上繡制的各種裝飾圖案。我國的刺繡歷史悠久,主要分為蘇繡、湘繡、蜀繡、粵繡四類。刺繡的技法包括:錯針、亂針、網繡、滿地繡、鎖絲、納絲、納錦、平金、鋪絨、刮絨、戳紗、灑線、挑花等幾十種。
  • 多彩非遺,「古老而年輕」的文化記憶
    在文化遺產中,非物質文化遺產(即「非遺」)是重要組成部分。如今,中國已有40個項目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項目總數位居世界第一。這些豐富多彩的非遺涵蓋了民俗活動、表演藝術、傳統知識和技能,以及與之相關的器具、實物、手工製品等項目。
  • 當中華傳統文化遇上西方藝術元素…端午假期,這場非遺·手作市集火...
    古琴體驗古琴聲聲、餘音繞梁輕攏慢捻一曲《酒狂》流淌而過頓感「薄帷鑑明月,清風吹我襟」有三千年以上歷史的古琴音域寬廣 音色深沉音悠遠 位列中國傳統文化四藝之首活動現場,吸引了許多愛好者的目光古琴曲目《酒狂》演奏張婉彬,中國古琴文化促進會會員,廈門市音樂家協會古琴專業委員會會員
  • 非遺賦彩旅遊 走進東營市 賞當地特色非遺文化
    9月3日,由山東省文化和旅遊廳主辦,山東省非遺保護中心承辦,東營市文化和旅遊局協辦的2020山東省旅遊發展大會「一十百千萬」文旅嘉年華非遺主題旅遊線路採風團——走近黃河入海口考察活動參觀了東營市部分非遺項目。包括國家級非遺東營區呂劇、省級非遺廣饒齊筆製作技藝、劉氏布偶等,並參觀了孫子文化旅遊區。
  • 河南肯德基非遺小劇場喜迎中國傳統新年
    河南肯德基攜手河南的非遺小劇場「非遺有範兒」 邀請一幫年輕演員為大家表演了流傳千年的口技,非遺代表作之一的皮影戲,匯聚了「說、學、逗、唱」的相聲和風趣幽默的快板藝術,讓大家感受了傳統曲藝之美。傳統文化的推廣並不是一項泛泛而談的任務,而這次深受各個年齡段消費者喜愛的肯德基餐廳化身非遺小劇場將老輩藝術家們深耕傳統文化的精神融合年輕的力量,讓非遺藝術展現新的活力,肯德基作為紮根中國多年、深受各個年齡層次消費者喜愛的品牌,一直將「助力中國傳統文化傳承」作為己任。
  • 中國文化報:酷狗發布非遺音樂圖鑑 每月有一億樂迷關注「非遺」
    愛聽戲始於能聽懂在非遺音樂大家庭中,戲曲可說是佔比很大的一分子,而不同地域有各自專屬的地方劇種,因此,因地緣屬性自然而然形成了一批固定票友。《酷狗非遺音樂圖鑑》顯示,在全國京劇粉絲中,北京聽眾是當之無愧的鐵桿戲迷;最愛聽豫劇的TOP10城市中,河南省有8城「霸榜」;299.9萬的粵劇聽眾中,有43.58%為嶺南人民。
  • 這十六種手工,驚豔了時光!可如今,它們卻逐漸消失在時光裡……(附...
    該品種清新明快,質樸大方,不僅是工業化之前影響最廣的瓷器,還被視為中華民族審美理念的代表。中國景德鎮青花瓷,也是非物質文化遺產裡的瑰寶。 非遺手藝之:布老虎 布老虎是一種古代就已在中國民間廣為流傳的傳統工藝品,它又是很好的兒童玩具、室內擺設、饋贈禮品及個人收藏品。
  • 河北廊坊:非遺體驗課讓傳統文化「觸手可及」
    日前,一堂別具特色、生動有趣的非遺體驗課在河北省廊坊市第十三小學舉行。廊坊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代表、陶藝匠人王秀和李氏傳統戲法傳承人寧愛軍兩位老師為學生講演了陶藝製作技藝和傳承千年的中國魔術戲法的由來和發展,並手把手教授學生們體驗參與,讓孩子們親手接觸到非遺技藝、感受傳統文化。
  • 中華文藝復興代表人物——復興中國傳統文化
    尤其北歐4國由「海盜文化」進化成今天類似社會主義的形態,確實有很多成份值得其他地區學習借鑑。勤勞的中華人民在這片土地上創造了燦爛的中華文化,漢語和書畫藝術都是中華民族創造的優秀文化成果之一。近年來,在社會各界及廣大文藝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中國文化藝術事業呈現出大發展、大繁榮的良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