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雲雀汽車,知道的人很多,但真正了解的人卻比較少。而且,有好多人還誤以為雲雀汽車跟青年蓮花尚有理不清的關係,事實上,從2015年開始,雲雀汽車跟青年蓮花就已經沒有任何關係了。今天,鬥子侃車為大家全面梳理一下雲雀汽車的前世今生,讓大家對雲雀汽車有個徹底的了解。
初期發展,尋求合作
雲雀汽車的公司全稱為貴航青年蓮花汽車有限公司,其前身隸屬於中航工業集團旗下的貴州航空工業集團公司。貴航青年蓮花汽車有限公司是集研發、生產、銷售於一體乘用車製造企業,擁有衝壓、焊裝、塗裝、總裝完整的四大汽車製造工藝,具備年產3萬輛乘用車的生產能力。 現公司註冊地址為貴州省安順市經濟技術開發區,生產地址為貴州省安順市經濟技術開發區。公司佔地面積5.7萬 平方米,建築面積3.4萬平方米。
1984年,中國貴航集團開始「軍轉民」,1985年製造柴油機農用運輸車,1988年,轎車項目被提上議題,當時企業內部在上不上轎車的問題上出現了分歧,最後的結果是「上馬派」佔據了上風,雲雀汽車項目得以順利開展。恰逢國家出臺相關政策,制定了「三大(一汽、二汽和上汽)、三小(天汽、北汽和廣州標緻)、兩微(貴州雲雀和長安奧拓)」的轎車產業格局,規定除此之外的企業產品不得上目錄,這個特殊時代的特殊政策為小小雲雀的誕生建造了安居的暖巢。
1989年貴州雲雀引進日本富士重工轎車生產技術,併合作開發「貴航」牌微型轎車,隨後「貴航」改名為「雲雀」,1992年,富士重工的REX KF-1被引進到貴航雲雀,主導產品雲雀(GHK)-060A微型轎車就是以此為原型車,根據中國道路實際情況加以改進後投入生產的。
1993年,貴州雲雀汽車有限公司成立,正式出產國產化雲雀,可當時的貴航甚至連生產微小零部件的能力都不具備,過快國產化的結果只有一個:國產的雲雀達不到技術要求,有的甚至出現了嚴重的質量問題,直接影響了該車皮實、穩定的良好口碑。小批量生產的飛機製造經驗導致主要領導們對汽車製造認識不足,設備投入沒有下大功夫,在市場好的時候沒有形成規模。差不多在同一時期,富士重工的日本主要競爭對手鈴木公司將ALTO(奧拓)車引進中國,交由長安汽車進行生產。可以說,富士重工當時對REX這款車是很有信心的,因為作為同類產品,在日本市場上REX和奧拓的銷售比例為10:2。然而最終結果卻出乎富士重工的意料,8年來,在貴州雲雀的經營下,雲雀與奧拓歷年銷售的平均比例居然是1:30。
所以,相較於奧拓的成功,雲雀跟富士重工的技術合作最終是失敗的。
合資失敗,發展停滯
從1992年到1998年,沒有合資前的雲雀公司淨虧損在7億元人民幣以上。
走合資的道路,成了當時雲雀唯一的選擇,而合資的最理想夥伴,就是一直對貴航提供技術支持的富士重工。
20世紀末的中國,正面臨著加入WTO的關口,這是即將全面進入中國汽車市場的富士重工不得不考慮的問題。而此時國內微車領域的競爭相當激烈,1998年中國微車年銷量已經達到14餘萬輛,較1992年增加10萬輛。國內市場中,除了老對手奧拓外,一大批新手也開始虎視眈眈。而貴州雲雀從出生到此時,幾乎沒有什麼成長,依然是一隻營養極度缺乏奄奄一息的「不死鳥」。但是富士重工在權衡利弊,考慮再三的情況下,還是決定用合資的模式開始對中國市場進行全面挖掘。為了規避風險,儘量減小損失,精明的日本人採取了拉郎配的方式,它拉來了日本丸紅株式會社和新加坡的陳唱公司共同進入。其中新加坡的這家投資公司與富士重工關係甚為密切,它總是在富士重工的境外合作項目裡持有股份以求共同進退。1998年3月,中日合資的貴航雲雀有限公司成立了。
這次合作,各方共同投資資金為4.5億元人民幣,這個數額雖然不算很大,但是建造一家已經有一定規模的微型汽車生產廠來說,應該是夠用的。雙方都滿懷信心,希望用優質的產品打入中國市場。為了挑戰奧拓在微車領域的霸主地位,雲雀放棄了陳舊的EK23型兩缸發動機,轉而採用當時仍在富士重工Vivio上使用的EN07型直列四缸電噴發動機,同時對外觀進行了全面改進,推出了號稱「風之翼」的雲雀WOW。
二度合作的結果是不愉快的。整個2000年,雲雀車的銷售量只有1470輛,銷售網點進一步萎縮,而當初投入的4.5億元已經全部用完,合作各方誰也不願意再向這個無底洞扔下一分錢。其間合作的一方日本丸紅株式會社對雲雀失去信心,退出其所持有的12%股份,被新加坡陳唱公司購進。2001年初,富士重工派駐雲雀的銷售部長小川潔的離任標誌著這次合資以失敗告終。2001年2月,上海汽車銷售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傅利國就任貴州雲雀銷售部部長,全權負責雲雀的銷售工作。2002年,合資終止。
車型缺失,方向迷茫
跟富士重工合資失敗後,雲雀汽車進入缺車型的尷尬境地。
2002年初,貴航集團宣布將雲雀正式以項目承包經營方式授權給貴州新世紀汽車投資公司經營,2003年1月29日,雙方正式籤署了《雲雀轎車項目授權經營協議》。貴州新世紀汽車投資公司是一家以經營計算機為主的民營公司,立志要將雲雀打造成以微型車為主,另有其他中高檔車型的西部轎車基地,他們採取了將雲雀各類車型平均降價7000元等多項措施,以期挽回市場,但事實上沒有取得任何成果。
2004年2月29日,浙江金華青年集團與雲雀的母親——中國貴州航空工業(集團)有限公司在貴州籤訂了合作協議。根據協議內容,金華青年集團正式入主貴航雲雀,全面進入中國轎車產業。由於缺車型,一試製就是3年,2007年才開始找好方向,2008-2014年,蓮花只推出了4款車,競速、競悅,L3、L5。關於青年蓮花失敗的原因,百度一下,文章很多,這裡不贅述。
迎來新機,再次啟航
2015年,安順市工業投資有限公司和貴州安遠新能源汽車有限公司共同投資對貴航青年蓮花汽車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雲雀汽車)完成重組,貴州安遠新能源汽車 有限公司佔股56%,安順市工業投資有限公司佔股44 %,雲雀汽車跟浙江青年蓮花汽車有限公司及龐青年本人徹底撇清關係,再無瓜葛。
雲雀汽車的總經理由安遠新能源方代表柏永華兼任,柏永華的汽車職業生涯始於長城汽車,具有16年的長城汽車營銷、售後系統高管經歷,之後到了遼寧的曙光集團乘用車事業部擔任營銷公司總經理,經認真研究後推出大柴神皮卡、旗勝SUV,精準定位,一舉將黃海汽車帶入皮卡領域第一陣營,確定了黃海汽車在國產車領域的市場地位。之後他加盟華泰汽車,任營銷公司總經理,對聖達菲、特拉卡兩款產品進行整合,又創造了華泰汽車歷史上銷量、利潤「雙贏」的高峰,也成為了汽車界的傳奇人物,曾一度被業界認為是中國汽車界的「李雲龍」,勇於亮劍、所向披靡。
柏永華憑藉20餘年的汽車行業職業經理人經驗和個人能力,具備獨到的戰略眼光和產品布局能力,在新能源汽車快速發展勢頭下,主導雲雀汽車同長安汽車、中國一汽進行戰略合作,搭建傳統動力平臺,開發生產小型、中型SUV,產品命名「全界「Q1、Q5,又確定了以混動、氫能源為發展方向的戰略目標。
安順市新能源汽車城建設項目在原雲雀汽車廠的基礎上通過擴能改造, 形成年產能10萬輛的新能源汽車整車廠, 建設內容包括衝壓車間、焊裝車間、試製車間改擴建、新建塗裝、總裝四大車間及技術中心;主要生產SUV,產品涉及傳統及新能源車型。新廠區建設建築面積包括:總裝車間67656㎡;塗裝車間44798㎡;衝壓車間16636㎡;綜合辦公樓10120㎡;技 術中心7074㎡;聯合站房3103㎡等,總建築面積166310㎡。
如今,雲雀汽車在柏永華的帶領下,正以嶄新的姿態和昂揚的鬥志再次起航,新的LOGO剛剛啟用,另據可靠消息,預計下半年,雲雀汽車將全面進入國六時代。屆時,還將發布一款全新SUV「全界Q5」,無論是在外觀設計、配置、動力、內飾等各方面都會帶來驚喜,並同步對「全界Q1」進行多項升級和改進,使得產品布局得以延伸,從而增加企業競爭力,讓「中國汽車工業幼子」浴火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