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RT通訊社近日報導,伊爾庫茨克州伊爾庫茨克石油公司在西伯利亞的一座油井於5月30日起火,該公司嘗試的各種滅火方式都失敗後,只能求助於俄羅斯國防部,後者立即空運來了一門反坦克炮……
眾所周知,由於不斷湧出易燃石油,油井大火難以撲滅。要想成功滅火,消防隊必須將石油供應切斷,但由於巨大井底壓力導致的石油噴射,這絕非易事。
但在這種事情在俄軍眼中並不是難事,他們的格言是「如果一發炮彈不能解決問題,那就再來一發!」於是拖來了一門T-12反坦克炮。T-12又名MT-12「配劍」,是蘇聯在上世紀60年代以T-55主戰坦克100毫米滑膛炮研製的拖曳式反坦克炮,主要任務是發射脫殼尾翼穩定穿甲彈擊毀敵方坦克,當然與T-55的主炮相比T-12的身管更長,彈丸初速更高。
部署就位後,俄軍炮組在180米開外反覆向油井井口射擊。根據俄國防部的說法,這樣做是為了破壞井口結構,阻斷石油噴射通道,讓大火因失去燃料而逐漸熄滅,從而為石油公司消防隊密封油井創造條件。最終經過一夜奮戰,油井大火被成功撲滅。
戰鬥民族在暴力撲滅油井大火方面早已積累豐富經驗,早在上世紀60年代,他們就使用核彈成功撲滅了肆虐三年的烏茲別克斯坦天然氣井大火,這次用反坦克炮只是小意思。
在人們眼中,核彈肯定是最極端的破壞性武器,但在冷戰時期的60年代,在美蘇兩個超級大國眼中核彈也是一種具有巨大民用潛力的資源。此時兩國都儲存了成千上萬的核武器,為探索核彈其他用途,美國開始了「犁頭行動」,而蘇聯則啟動了一個名為「 國民經濟核爆炸 」的計劃。
「犁頭行動」旨在探索利用核爆炸進行挖礦或者開採天然氣可能性,該研究項目從1958年一直持續到1975年,至今仍能在內華達州沙漠的核爆坑看到該項目核試驗的證據。
蘇聯「 國民經濟核爆炸 」的研究重點也是開採天然氣和礦產,但與美國不同的是,蘇聯科學家在該項目的核試驗中沒有過於關注核爆對環境的影響,其中一次核試驗曾汙染了伏爾加河沿岸的一個人口稠密地區。蘇聯科學家還曾設想用10萬噸當量的地下核爆來掩埋核電站的核廢料,甚至決定使用核彈以創建一個水庫並成功地做到了這一點,只是這個水庫至今仍具有放射性……
1963年,「 國民經濟核爆炸 」計劃迎來一次寶貴的實戰機會,烏茲別克斯坦南部的一口天然氣井在2.4公裡深處發生井噴。由於井噴壓力巨大,天然氣井大火難以撲滅,在接下來的三時間裡,天然氣大火每天要燒掉超過1200萬立方米的天然氣,這足以滿足許多主要城市的需求。
沒有人知道應該如何撲滅大火,到1966年,所有滅火嘗試都以失敗告終。在絕望的時刻,蘇聯人把目光轉向了核彈。蘇聯核物理學家計算得出,如果一枚核彈在靠近天然氣井的1500米深度被引爆,產生的壓力可能會密封天然氣井,從而熄滅大火。研究人員最終計算出核彈當量需要是3萬噸,也就是廣島原子彈威力的兩倍。
經過最終評估後,蘇聯部長會議採納了這個建議,人熊熊大火的最佳方法。1966年,施工人員向井噴區域傾斜打了兩個鑽孔,深度為1400米。將核彈放置到其中最接近天然氣井的鑽孔後,用水泥進行密封。
然後,他們引爆了核彈。
蘇聯《真理報》後來的報導很好的描述了核彈爆炸時的情況:
「在1966年那個寒冷的秋日裡,前所未有的地下震動震撼了地面,稀疏的草皮覆蓋在白色的沙灘上,塵土飛揚的薄霧籠罩著沙漠。熾烈的橙色火焰逐漸減弱,先是緩慢地變化,然後是迅速減弱,直到忽隱忽現。在1064天後,該地區首次安靜無聲,氣井的噴射般的吼聲已被壓制。」
在不到20秒的時間裡,核爆炸就將肆虐3年之久的天然氣井大火撲滅了,這讓蘇聯工程師感到很滿意。
此次滅火行動非常成功,很快「 國民經濟核爆炸 」計劃的工程師們又獲得了另一個測試機會。幾個月後,帕慕克氣田起火,並通過各種鑽孔蔓延到地面。工程師們確定為了阻止這場大火,他們需要將4.7萬噸當量的核彈放至2440米深的地下。核彈很快被放到鑽孔中,像之前一樣用水泥回填,然後引爆。幾天後,大火被成功撲滅。
在第二次成功地撲滅大型天然氣大火之後,蘇聯人認為自己發現了非常實用的核彈民用用途,成為油田滅火的終極手段。1972年5月,戰鬥民族使用核彈撲滅了馬裡油井大火,同年7月,他們還利用核爆炸阻止了烏克蘭的一口洩漏油氣井。1981年,蘇聯人在俄羅斯西北海岸的一口油氣井上進行了最後一次核彈滅火。作者:阿姆斯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