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畫#
正如藝術理論家所說,藝術是主觀的,一個人認為是無價的傑作,其他人可能會認為只不過是一幅無實際價值的普通繪畫作品罷了。
但有一種非常特殊的繪畫,比如肖像畫,幾乎每個人都會有同樣的發現,那種有著奇怪的眼睛的畫,畫中人的視線似乎在房間裡跟著你,無論你走到哪他都盯著你。那麼,是什麼導致了這種視覺錯覺,藝術家們是如何實現這種效果的呢?
事實證明,即使對於一個中等水平的藝術家來說,這種「無處不在的凝視」效果也不是一件困難的事情。簡而言之,你所需要的只是一點產生深度的錯覺,就是平日裡所說的「立體感」。所以被描繪的人儘管在2D畫布上,但至少看起來有點3D效果,並引導眼睛的凝視,這樣他們就會看著站在畫幅正前方的人。
那麼,究竟是什麼在我們的大腦中作怪,使得即使你離開了前面和中心,眼睛似乎也跟著你走呢?正如俄亥俄州立大學的一組研究人員在視覺研究實驗中證明的那樣,當你移到一邊時,2D圖像的「近」點和「遠」點並沒有真正改變。這些近點和遠點被定義為可見點,如果圖像是三維的,則在給定角度下,這些點看起來與觀察者的距離最近和最遠。這就產生了有景深的立體錯覺。
總結他們的發現,有以下兩個方面。
原理很簡單,無論你從哪個角度看一幅畫,畫本身都不會改變。你看到的只是一個平面。關鍵是無論從哪個角度看,畫中的近點和遠點都保持不變。在觀察自然環境中的真實景象時,指定近點(近景)和遠點(遠景)的視覺信息會隨著觀察方向的改變而變化。亦即是你站立的位置不同所看到的樣子也不一樣。
另一方面,當我們觀察牆上的畫時,定義近點和遠點的視覺信息不受觀察方向的影響。儘管如此,我們仍然將其直觀地解釋為好像它是一個真實的對象。
所以,因為畫上的透視、陰影和光線不會隨著你的移動而改變,如果畫中的眼睛會直接盯著觀察者,並且這個人站在畫的前面,它會在你的大腦中產生某種溫和的光學錯覺,這樣當你移動到一邊時,眼睛似乎會繼續盯著你看。
簡而言之就是,畫還是原來的畫,畫中人的視線畫成什麼樣子是固定了的。
與眼睛跟隨你的把戲形成對比的是,如果藝術家稍微調整一下畫作,使眼睛看向別處,而不是直接看著潛在的觀察者,無論你站在哪裡,眼睛似乎永遠不會看著你。
這項技術最早在14世紀左右開始在繪畫藝術中流行起來,當時義大利藝術家兼建築師菲利波·布魯內萊希(Fillipo Brunelleshi)向藝術界介紹了「線性透視」的概念,線性透視是繪畫透視原理,畫面中的一切都會聚在地平線上的一個特定點上(視線滅點),創造了深度的錯覺。這一點,再加上對光影的熟練運用,讓藝術家們能夠創作出精湛的現實主義繪畫,包括有時無論你站在哪裡,畫中人都會毛骨悚然地盯著你,但你不必害怕,又不是惡棍在你睡夢中跟蹤你,意圖謀殺你。
畫還是那幅畫,錯覺而已。
他是印象派中受教育程度最低的,一生忠於印象派運動,卻成就非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