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浩,1977年9月9日出生於山西省,中國內地導演、編劇,先後畢業於北京師範大學藝術系、北京電影學院攝影系。2001年,寧浩憑其學生電影《星期四,星期三》獲得北京大學生電影節最佳導演獎。2003年,寧浩自己出資,一人擔任編劇、導演、攝影,回到家鄉執導了劇情電影《香火》,該片獲得東京Filmex國際電影節、香港國際電影節亞洲DV競賽單元「亞洲數碼競賽」金獎。
寧浩的「瘋狂」三部曲
第一部
2006年,在劉德華「亞洲新星導」計劃的扶植下,寧浩拍攝了喜劇《瘋狂的石頭》,在兩岸三地引起轟動。受到媒體和觀眾的高度讚揚,獲金馬獎最佳原創劇本獎,他憑藉該片入圍第43屆臺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導演獎。
《瘋狂的石頭》製片成本350多萬元,票房2350萬。
寧浩沿長江尋找拍攝城市,到了第一站重慶就停下腳步。
全城都光膀子吃麻辣燙,堵車時整條街喇叭山響,生龍活虎氣息撲面而來。
瘋狂的世界被煙火氣勾勒出雛形,而世界的主角們正在意外趕來路上。
寧浩給小陶虹發電子郵件邀請出演,徐崢偷看了本子,主動請纓。寧浩為難地說,請不起明星,只能給徐崢發個紅包。徐崢說無所謂。
那時徐崢不缺錢,缺的是轉型機會。他演完《春光燦爛豬八戒》好幾年了,可滿世界仍在喊他豬八戒。
他去銀行取款,銀行經理客氣接待,經理扭頭跟同事說話,麥克忘記關,「哎,給豬八戒拿兩萬塊錢。」
真缺錢的人是黃渤,接演電影前,他正隨幾個小劇組浪跡全國。
生活如破舊的麵包車,前路未知,滿是顛簸。
最潦倒時,他懷念上學時錄彩鈴的日子,用破棉被掛在牆上隔音,他用青島話扯著嗓子喊「小哥,來電話了」,靠這掙到了2000多塊錢。
他們最終在重慶相聚。
底層青年、轉型精英、一個愛觀察人間的導演,集合在一個高速時代的起點。
世界在瘋狂中展開,伏筆在時空中交織,一切都是新的。
第二部
2009年,《瘋狂的賽車》以1000萬投資成本,獲得過億的票房成績。
讓他成為繼張藝謀、陳凱歌、馮小剛之後第四位邁入「億元俱樂部」的內地導演。
往往,一部國產大片享受到的正常待遇通常從「影評人」們含蓄的批評,進而是無數觀眾與網民們的怒罵,最後則是官方統計票房發現又特麼上億了。
而《瘋狂的賽車》足夠實力讓這個規律失靈。
在結束後還能把觀眾定在原地一直看到最後真正的那個「終」才走開。
比較起一貫的燈亮則迫不及待的走人,這種感覺就好比一個冒著腳丫子味的熱情騰騰晚宴裡,突然出現一位古典優雅的紳士。
影片延續了《瘋狂的石頭》的風格,述說著寧浩的「黑色幽默」。
明明是一出出悲劇,卻生生演成一個個喜劇。
主人公耿浩,悲劇的化身。
但他始終沒有放棄,努力的去追求,拼命的擺脫困境。
我想這也是影片通過耿浩帶給我們的啟示。
不畏艱險,勇往直前!
第三部
《瘋狂的外星人》作為2019賀歲片,電影上映一周就突破了15億大關。
還是熟悉的黑色荒誕。
電影從容講述著一個寓言式小品,透析著寧浩對中西文化根源性差異的思考,和對好萊塢科幻體系的解構與戲謔。
外星人看不起美國人,美國人看不起中國人,中國人看不起耍猴的,結果耍猴的把外星人制服了。
一物降一物,處處充滿著調侃。
看似荒誕不羈,卻是一部真正意義上的「耍猴」電影,在耍與被耍之間,抹平了階級差異和歧視鏈。
遛人遛猴遛美帝,吃肉喝酒涮火鍋。
東方實用主義解構並同化西式科幻。
都在努力生活,誰也別瞧不上誰。
關注百家號「胖珠愛電影」,看經典電影,品百味人生。謝謝您的觀看,我們下期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