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生活
時下的小欖儼然一個微型大都市,穿梭於各社區,建築住宅一座比一座新潮。而在某些角落,我們總能發現一些殘磚敗瓦散落在古舊建築上,當中更有部分是「鑊耳屋」。鑊耳屋,從正面看兩邊高聳的牆體呈鑊耳形,從側面看就像一個「凸」字,古時只有考取到功名的家族才有資格建鑊耳屋。但現在看著一座座被荒廢的古舊建築,真心難以與當時被譽為「建築細緻,雕刻精美,青磚綠瓦」的小欖99座鑊耳屋聯繫在一起。
說到「鑊耳屋」,最出名的要數當年大石街的「六耳樓」(抗日戰爭被炸毀,後改建為民房)。而現在仍被完好地保留著原貌的,就只有基美街擁有270多年歷史的「昭武第」。
(重修前-2010年1月)
「昭武第」,建於清代康熙年間,是一位李姓武官的五進大宅(注2)。據這位武官的後人李伯介紹,現在的「昭武第」已經是他們李家第二次重新修葺。「我們曾考慮要不要把這祖屋幾兄弟分了,但最後我香港的弟弟決定出資重修,而我則在這邊一手一腳打理。」
(重修前-2010年1月)
(重修前-2010年1月)
重修「昭武第」對於李家來說,其難點是如何將祖屋的原貌完完全全地保留與再現。大至屋梁的用料式樣,細至當年的雕刻裝飾,光這前期準備就用了整整一年半時間。原來的「昭武第」是康熙賜名,牌匾還有其印章。為了重做牌匾,李伯的家人除了研究海南一間同樣由皇帝賜名的「昭武第」外,還專門到香港的資料館進行查閱。但由於歷史的原因,「昭武第」三字只能找到乾隆的筆跡與印章。
(270年的門灶雕刻)
(270年前雙龍福字)
李伯說,做牌匾還有資料可查,可在雕刻裝飾方面,當時的技術早已失傳。「好比我們門梁上的『福』『祿』『壽』三字,由雙龍組成,儘管我們保留著當年門梁的『福』字做模板,但卻還是沒能找到雕刻得比較相似的木工師父。」慶幸,「昭武第」的許多地方如門灶、金字梯、窄窗、門柱等部分裝飾特點,並沒有被破壞。唯獨當年五進的「昭武第」現在只剩下四進,並不算100%重現當年的景象。
(重修後-2011年5月)
(重修後-2011年5月)
重修後的「昭武第」,李伯中午時不時會在這小憩一下,閒時家人也會來這燒烤打牌。「有時我會將大門打開,許多進來參觀的路人我也十分樂意為他們帶路,一一介紹我們的祖屋。其實我們重建『昭武第』的目的無他,只是希望有更多的小欖人可隨時了解當年『鑊耳屋』的樣貌,也讓我們的子孫後代不忘自己的祖宗……」
(重修後-2011年5月)
在高速發展的社會環境之下,如何更好地保留富有小欖特色的古舊建築,似乎是個不著邊際的話題。縱使許多古建築歸還給市民之後,沒有精心的策劃與宏厚的資金,普通老百姓很難像「昭武第」那樣很好地將自己的祖屋保留下來。許多舊建築的屋主更是早已移居外地,殘磚敗瓦的現象確實不難理解。
(重修後-2011年5月)
(重修後-2011年5月)
將我們小欖以前建築文化重現,是件久遠而艱辛的工作。需要經濟、政治與文化的相互配合。相信將來會有越來越多的古舊建築會以多種模式發展下去。讓更多的小欖人感受古代祖輩生活的環境,在繁華的鬧市再現當年老小欖的光景……
編輯 |Berry
無條件歡迎分享轉發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