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和宗教的對立,成了法國揮之不去的夢魘,記59年前巴黎血案

2021-01-20 保持鋼鐵意志

012年10月17日,時任法國總統奧朗德正式以國家名義發表了一項聲明:

「1961年10月17日,一些爭取獨立權利的阿爾及利亞人在血腥鎮壓中被打死,法蘭西共和國明確承認這一事實。在悲劇發生51年後的今天,我向遇害者表示敬意。」

奧朗德此舉,被認為是打破了法國51年來,在這一歷史事件上保持的沉默,對公眾進行了國家道歉和反思。

阿爾及利亞是地中海沿岸一個信仰伊斯蘭教的阿拉伯國家,與法國隔海相望。1830年,法國開始殖民阿爾及利亞,此後逐漸滲透,直至1905年統治了全境。

二戰期間,阿爾及利亞站在自由法國這一邊,與納粹德國展開了武裝戰鬥。戰後,民族覺醒的浪潮席捲全球,獨立國家,獨立主權的意識開始深入到了每個人的心裡,阿爾及利亞本土的政治力量同樣希望不再受法國人殖民,而由自己決定國家的命運。但是法國政府認為他們是叛亂,開始鎮壓抵抗運動。

殖民地與宗主國

從1954年開始,阿爾及利亞的民間力量發起了反抗法國統治,爭取阿爾及利亞獨立的武裝鬥爭,此後鬥爭形勢愈演愈烈,至1958年,其規模和烈度已經不亞於世界上其他國家的獨立戰爭。

在法國政府用強力的鐵血手段鎮壓阿爾及利亞獨立之火的情況下,面對時局的殘酷,關於如何實現真正的民族自治,阿爾及利亞的本土政治領袖發生了嚴重分歧,最終徹底分裂。主張以暴力手段達到獨立目標的一派,成立了一個新的組織「民族解放陣線」(FLN),開啟了一場尋求獨立的戰爭。

而原先同屬獨立運動的另一派,則成立了「阿爾及利亞民族運動」(MNA),後者一直被FLN指責為「接受法國政府資助」,政治上已轉向為「親法派」,「背叛了阿爾及利亞人民的利益」。兩大組織不僅針鋒相對,互相敵視,甚至走向了水火不容的地步,最終暴力相向。

阿爾及利亞抵抗組織成員

由於一百多年的殖民歷史,大量的阿爾及利亞人在歸化運動中拿了法國護照,理所當然的移民法國,尋求更好的生活。阿裔成為法國人數可觀的一支少數族裔,當時僅巴黎就有15萬人。但是他們和本土法國人,不但在宗教與文化上迥異,民族與歷史情結也完全差異。這令他們身在法國卻熱切關注母國政治,因此當埃爾及利亞局勢動蕩,必然嚴重波及法國本土。

FLN和MNA在法國都有分支,他們為爭奪在移民中的勢力,在法國各大都市展開了著名的「咖啡館戰爭」,即經常在咖啡館等公共場所放置炸彈,刺殺對方組織成員,這不可避免的會殃及無辜民眾。其中FLN更具有攻擊性,也攻擊法國警察,1958年8月,他們就殺死了4名法國警察。

遇襲的咖啡館

這給當時的法國政府造成了巨大的輿論壓力和政治危機,在法國各界人士的請求下,為了解決阿爾及利亞問題,1958年,已經隱退的戴高樂重返總統職位組建了新內閣,新一任法國政府對阿爾及利亞的政策,從鐵腕統治轉向了尋求通過對話來政治解決殖民地問題。

隨著一系列政策的頒布,1959年,阿爾及利亞抵抗力量與法國政府的矛盾開始相對緩和。此時,FLN和MNA在互相暗殺的血腥報復中,已經共同將對方視為了自己的最大敵人,必欲除之而後快。

法國境內的恐怖襲擊開始此起彼伏,愈演愈烈。據法國官方統計,至阿爾及利亞在1962年宣告獨立為止,短短幾年,「咖啡館戰爭」造成的死亡人數高達3975人,另外有6248人在襲擊中受傷。炸彈連連,對和平時期的法國社會帶來了難以想像的恐慌。法國本土,事實已經淪為了阿爾及利亞獨立戰爭的恐怖分戰場。

由於這是阿爾及利亞移民社區的「內戰」,所以受害者多是阿裔法國人,法國方面的應急反應,很自然的鎖定了相關的阿裔社區。

FLN和MNA兩大組織在法國都屬於地下組織,同時受到法國政府的通緝。為了迅速,強力的平息恐怖活動,在戴高樂任命的強硬派警察總監巴朋默許下,法國警方擯棄了正常的法律程序,非法突襲疑似恐怖分子和通緝分子的民居,直接進行逮捕,刑訊,甚至有的被捕者直接就被扔進塞納河「處理掉了」。特別惡劣的是,為了補充警力的不足,法國政府在1960年成立了一支警輔隊伍FPA,把侵犯「人權」的髒活都交給他們。

警方的違法行為非但沒有被追究和問責,還得到了鼓勵。1961年,巴朋獲得了戴高樂總統頒布的榮譽勳章,這顯然是執法力量失去制約的一個信號。

法國警察

一時間,不僅阿裔法國人因失去法律保護而陷入恐懼,狀況近似的摩洛哥移民,甚至土耳其穆斯林移民社區都人心惶惶。

法國警方的暴力執法,讓FLN與警方的矛盾迅速上升。1961年8月,FLN發起了新一輪咖啡館戰爭,兩個月內死傷人數劇增。同時,為報復法國警方對阿裔社區的突襲,FLN決定對警方展開報復行動。

終成血案

從8月底到10月初,巴黎及近郊有11名警察被殺,17人受傷,短短的1個多月,不斷有遇害警察的葬禮舉行,法國全國震動。

10月2日,巴黎轄區的警察頭目對屬下發誓,要「以十還一」進行反擊,雙方矛盾開始激化到你死我活的敵對狀態。

10月5日,針對恐怖襲擊最頻繁發生的夜間,巴黎警方發布宵禁令:從下午8點半至早上5點半不得外出,違者立即逮捕。但是,此禁令只對阿籍穆斯林、法籍穆斯林和阿裔穆斯林有效。

警方的邏輯是,既然安放炸彈的人是特定的族裔宗教群體,那麼只需要限制這個高危人群,沒必要因此擾亂不相干民眾的正常夜生活,這樣對社會和經濟的影響面,可以控制到最小。

穆斯林遊行

可是這已經是1961年了,反種族歧視反宗教歧視的觀念早已深入人心。禁令一出,少數族裔社區怨聲載道。FLN的法國分支立即發出號召,在巴黎的全體阿裔族群,不分男女老幼,在10月17日一起走上街頭,抗議歧視性宵禁。這是一個十分充分的理由,但是,他們只考慮了自己的感受,卻沒有想到自己即將面對的警察,正處於痛失同袍的悲呦中。

10月17日,巴黎的15萬阿裔族群,有三四萬人準備響應號召上街抗議。警方得到消息後,出動了近萬名警力和FPA,提前在各交通樞紐堵截,最後只有約4~5千人,突破了重重障礙,在巴黎地鐵的「共和國站」聚集。

和平遊行開始後,起初沒有暴力發生。但是當漫長的隊伍行進到REX影院門口時,悲劇發生了,警察突然開槍,當場就有人死亡。同一時間,在另一處的妞葉橋上,警察和FPA也開始向聚集的人群開槍。橋的前方被警察重兵把守,這座橋成了擁擠人群的一個陷阱,前面無法疏散,後面的人群還被巨大的慣性裹挾向前,數百名被擠到橋上無路可走的遊行者被警察直接扔進了塞納河……

隨後,大抓捕行動開始,當天晚上和隨後的幾晚,警方一共逮捕了1.1萬人。當天晚上,就有數十人在警察總部的院子裡被槍殺,還有更多的人被刑訊,奄奄一息甚至喪命。此後幾個星期,在塞納河下遊,多次發現被河水推上岸的不明身份屍體。

不同民族之間的互不信任,不同宗教之間的無法理解,加上阿裔長期恐怖行為招致的警察惡意敵視,在28名警察傷亡的催化下,在長期暴力執法的惡性縱容下,種種原因交織在一起,終於結出了惡果。

事件發生後,巴黎警方僅承認有三人在警方的正當防衛中喪生,這次奧朗德總統承認的數字有60人,而一批對真相窮追不捨的歷史學家,認為死亡人數在300~500人左右,具體的數字,由於法國政府的文件還未到解密期,至今仍是未解之謎。

1961年的這起事件,牽涉到宗教和民族衝突,殖民地和宗主國的糾葛,政府反恐和維護人權之間的界限等重大議題,對於今天,仍然具有深遠意義。

59年之後的2020年,當下的法國,由於歷史教師被斬首,又處於新一波民族和宗教、本土和移民的矛盾激化期,這種對立,是否真的就是無解的死局?

相關焦點

  • 宗教自由,法國面臨的恐怖主義緣何而起?
    一個悖論由此產生:一百年前高喊著世俗與共和這類詞彙的是左翼,今天這類話術則常被視作煽動仇視穆斯林的右翼修辭;一百年前左翼的社會主義者要求國家徹底與宗教分離,今天左翼的共產黨與社會黨人則呼籲宗教多元。為何法國政治的左右兩極在這組對立上的立場時常變化乃至倒置?分析這些問題、進而解釋世俗主義和宗教自由間的對立,正是通向理解現代法國政治的辯證法。▲ 10月21日,在巴黎索邦神學院舉行的全國紀念活動中,法國總統馬克龍在薩繆爾·帕蒂的棺材前致敬。
  • 法國巴黎60%新生兒都是黑人,未來法國白人可能變成少數民族!
    當我們終於到巴黎之後,看到法國街上的情景卻是很讓人感嘆,原來法國確實這個樣子的呀,這個國家一直都宣傳自己的國家非常的浪漫,乾淨,時尚,但是當遊客們來到巴黎後就會發現當地有非常多的黑人,他們在街上四處亂逛著
  • 法國巴黎,邂逅浪漫之都|巴黎|法國|羅浮宮|博物館|蒙娜麗莎
    在巴黎不勝枚舉的世界級景點中成為必打卡的經典,艾菲爾鐵塔、巴黎聖母院和凱旋門是象徵著巴黎甚至法國的標誌,艾菲爾鐵塔更是爭議與經典並存的不二代表性建築物。2/【凡爾賽宮】這是世界五大宮殿之一,被稱作最美的歐洲宮廷花園,1979年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 海賊王:魚人島是山治夢想的國度,卻也是他揮之不去的夢魘
    緊接著在海軍的追逐下,草帽海賊團正式開始他們新世界的冒險,第一站就是魚人島,雖然魚人島對山治來說是他夢想的過度,但卻也是他揮之不去的夢魘。你以為山治的夢魘是因為在魚人島之上差點死掉嗎?那你可就錯了,他是差點死掉沒錯,但還不至於成為他的夢魘。山治到魚人島之後,看到美麗的魚人再次按耐不住躁動的心了,以至於被魚人抱後,那鼻血猶如噴泉般湧出,當場失血過多昏迷過去。
  • 從被燒毀的巴黎聖母院,來看法蘭西民族的微縮史
    誠如旅法作家張佳琦所說,過去8世紀中,巴黎聖母院一直矗立在塞納河中的西岱島上,與巴黎市政府和羅浮宮隔河相望。來往行人總是會在入口附近停下來,低頭尋找一顆鑲嵌在人行道上的青銅星星。那是法國道路的零起點——人們總是由它開始,計算巴黎到法國其他城市的距離。在歐洲建築史上,巴黎聖母院是一個劃時代的標誌。
  • 第六屆法國中國電影節巴黎開幕 劉延東與法國外長艾羅出席
    ${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   中新網巴黎7月1日電 (記者 龍劍武)第六屆法國中國電影節6月30日晚舉行巴黎開幕式。
  • 法國巴黎,邂逅浪漫之都
    在巴黎不勝枚舉的世界級景點中成為必打卡的經典,艾菲爾鐵塔、巴黎聖母院和凱旋門是象徵著巴黎甚至法國的標誌,艾菲爾鐵塔更是爭議與經典並存的不二代表性建築物。 整個凡爾賽宮內部,收藏著大量的油畫、雕塑和巨幅歷史畫,以其奢華和極具想像力的設計聞名,處處透露著不同於東方園林的法式之美與工匠之心,儼然一座巨大的文化宮殿,其中蘊含著太多太多的歷史與宗教文化
  • 巴黎聖母院:法國的原點與雨果的沉思
    而就在1200年前的這座小島上,如今撲克牌上的紅桃K,那個一統歐洲,並被羅馬教皇加冕為「羅馬人的皇帝」的查理曼大帝,為巴黎人奠基了一座主教座堂,它就是承載著雨果浪漫主義色彩的巴黎聖母院,不過並不是我們今天眼前看到的這個樣子。眼前的這個巴黎聖母院是1160年,主教莫裡斯·德蘇利為遵從法王路易七世的願望,希望建造一座以代表巴黎是法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之都的紀念建築而建造的。
  • 為回應宗教極端主義和恐怖主義威脅 法國政府提交「加強遵守共和國...
    當地時間9日,在經過3個多月的醞釀之後,法國政府正式在部長聯席會議上通過了一份名為「加強遵守共和國原則」的法律草案,也就是此前所說的反分裂主義法。這份由50多項條款組成的法案,被認為是對法國民眾受到宗教極端主義和恐怖主義威脅的回應。
  • 巴黎聖母院將舉辦復活節宗教活動,因疫情僅允許7人參與
    4月10日,巴黎聖母院將復活節宗教活動,這是法國實施應對新冠肺炎的「禁足令」後巴黎聖母院首次舉辦宗教活動。由於疫情防控規定,僅有7人能夠參加此次活動。據法國24電視臺和路透社7日報導,巴黎聖母院10日將舉行耶穌受難日的宗教活動。
  • 80年前,法國為解決人口問題引進大量黑人,如今土著反成少數民族
    法蘭西一向以浪漫自由而聞名於世,艾菲爾鐵塔、羅浮宮、凱旋門、香榭麗舍大街、巴黎聖母院等等代表法國悠久歷史和文化的建築每年吸引世界各地遊客來參觀。如果你剛到巴黎,一定會被它市中心的混亂、垃圾堆積如山的場面所震驚,當地導遊會提醒你不要到黑人聚集的街區居住,在遊覽景點的時候不要和黑人搭話,因為你可能會被狠狠敲詐一番。
  • 世界文明古代國家—民族宗教的起源與儒家文化
    在此之前原始宗教作為氏族——部落社會的上層建築,基本社會功能就是神話和維護氏族部落社會的神聖傳統,強化社會成員之間在血緣和地緣上的天然聯繫以至一體化的社會秩序,而當氏族——部落社會逐漸轉變為階級社會的時候,上層貴族就逐漸的把他們控制的宗教轉變成了神話其特權的機制,於是變成了具有階級色彩的國家民族宗教。
  • 民族、宗教事務
    【概述】2005年,全市民族宗教部門學習貫徹中央民族工作會議精神和國務院《宗教事務條例》(以下簡稱《條例》),大力推進民族宗教工作法制化進程,圓滿完成各項工作任務。     民族工作。
  • 巴黎恐怖襲擊五周年:面對嚴峻形勢 法國加緊反恐步伐
    (國際觀察)巴黎恐怖襲擊五周年:面對嚴峻形勢 法國加緊反恐步伐 中新社巴黎11月13日電 題:巴黎恐怖襲擊五周年:面對嚴峻形勢 法國加緊反恐步伐 中新社記者 李洋 11月13日是巴黎恐怖襲擊五周年。這個紀念日顯得很特殊,主要由於法國現仍處於防控疫情與反恐的雙重考驗之中,需要「兩線作戰」;面對當前嚴峻的反恐形勢,法國加緊反恐步伐。 舉行低調追思 記者當天來到5年前巴黎恐襲的主要事發地之一巴塔克蘭劇院。
  • 教師因漫畫遭斬首震驚法國,法國總統:這是懦弱的襲擊事件
    這起惡性案件反映出的一些問題,包括具有爭議性的教學內容、社交媒體推波助瀾的「催化劑」作用,以及法國令人擔憂的治安現狀,都引發關注。圖為巴黎艾菲爾鐵塔附近的街頭。 中新社記者 李洋 攝  兇手當街行兇後發帖炫耀  據美聯社18日報導,當地時間16日下午5時左右,巴黎47歲的中學歷史教師塞繆爾·帕蒂照常下班回家,卻不知自己已身處險境。
  • 教師因漫畫遭斬首震驚法國,法國總統痛斥:這是懦弱的襲擊事件
    巴黎警方迅速立案調查,截至18日共收押11名嫌疑人,其中包括兇犯的5名親屬。這場血案在當地引發了不小的恐慌,有學生家長表示:「我女兒被嚇壞了,我該怎麼對她解釋這種事情?」  情報部門疏於管控  法國總統馬克龍痛斥這場「懦弱的襲擊事件」,聲稱帕蒂是「恐怖襲擊的受害者」,並認為帕蒂被害的原因是出於「教授言論自由及宗教自由的道理」。馬克龍還表示,國家將保護並捍衛教師群體。慘案發生後,法國社交媒體反響強烈,民眾紛紛進行哀悼,「我們都是塞繆爾」的話題標籤登上熱搜。
  • 法國史:亨利四世始終不曾脫離基督教,王位比宗教派別重要!
    天主教徒與新教徒之爭是法國全國性質的宗教、政治之爭,也是國家統一的大事。中世紀,宗教信仰有時甚至重於生命和愛情。若干「異端分子」毫不畏懼地在火焰中赴死,一些天主教徒滿腔怒火地屠殺新教徒同胞然而,宗教信仰的可變性是亨利的特色,這個可變性曾經數次出現。亨利四世自幼隨母親信仰新教。1562年,9歲的亨利應召進入查理九世的王宮,每日學習法國宮廷禮節。
  • 淺析法國南特敕令立廢始末
    南特敕令的頒布南特敕令主要是為了緩解法國國內新教與天主教的矛盾對立而頒布的,而新教與天主教的對立要從宗教改革說起。一般認為1517年德意志馬丁·路德發表的《九十五條論綱》就是它開始的標誌,實際上在這之前,法國境內就已經有了宗教改革的萌芽。
  • 法國中學老師當街遭「斬首」,馬克龍倍感無奈
    這起惡性兇殺事件驚動了法國當局。總理卡斯泰和司法部長莫雷蒂在事發後趕往現場,而還在摩洛哥進行訪問的內政部長達爾馬南也立即結束行程返回法國,並將立即成立危機小組。當天稍晚時,法國總統也緊急趕赴現場,並在遇害教師生前工作的學校發表了講話。
  • 遭受大火的法國南特大教堂何和巴黎聖母院同等重要,有怎樣歷史
    遭受火災的法國南特聖皮埃爾與聖保羅大教堂,為什麼如此重要?能和巴黎聖母院相提並論。法國新任總理卡斯特克斯,內政部長和文化部長立即趕赴現場,勘察現場,總統馬克龍也發推關注情況。它代表雙重象徵,一是重要的宗教活動建築,二是布列塔尼公國歷史的見證,這裡保存布列塔尼公爵的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