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4日,農曆除夕,涼山州昭覺縣三岔河鄉三河村的全體村民拍了一張「全家福」。 本報記者 郝飛 攝
新面貌
走訪對象
涼山州昭覺縣三岔河鄉三河村
村民吉好也求
□本報記者 羅向明
1月24日,農曆除夕。時隔一年後,記者再次在除夕這天走進涼山州昭覺縣三岔河鄉三河村村民吉好也求家。
2018年春節前夕,習近平總書記深入大涼山看望貧困群眾,走訪的第一戶就是吉好也求家。如今,這裡又有了很多新的變化,吉好也求說:「新生活真是一天一個樣!」
新家帶來新風氣
三河村地處大涼山深處,冬日暖陽下,從山頂遙望,一幢幢黃牆黑瓦的彝家新樓錯落有致地散落在山間。
從國道348線的一個岔口轉往村裡,去年還坑坑窪窪的機耕道如今變成了寬敞的柏油路,一直通到吉好也求新家所在的三河村易地扶貧搬遷1號安置點。雖是大年三十,但一路上有的村民忙著放養牛羊,有的村民正在地裡曬農家肥,為開春播種洋芋做準備,一派繁忙景象。
「春節了,我們也掛燈籠、貼對聯,看著喜慶熱鬧。」吉好也求正在客廳門口貼對聯,對聯是用彝族文字寫的,翻譯過來就是:上聯「黨的恩情暖洋洋」,下聯「彝家新寨樂融融」,橫批「幸福美滿」。吉好也求說,這是他問了村裡的文化人後,專門挑選的一副對聯,既能表達自己的感恩之情,也展現出家裡越來越火紅的日子。
「去年,我們搬了新家,沙發、電視、洗衣機、電冰箱都有了,家裡還開起了小賣部,買了一輛三輪車。」吉好也求給記者算了一筆帳,2019年,全家通過養牛、養雞、養蜂、打工以及經營小賣部,人均年純收入超過1萬元。而在3年前,他家的人均純收入不足2000元。
吉好也求家幾個孩子也都進入學校學習,女兒吉好有果一有空就教他寫漢字。「我現在能認識和寫自己的名字了。」吉好也求露出靦腆的笑容。
正聊著,幾個孩子趕集回來,背篼裡裝了新鮮的豬肉、萵苣、青椒等。「今天請你們嘗嘗我炒回鍋肉的手藝。」吉好也求笑著說,搬到新家後,村裡專門請來廚師培訓大家做各種炒菜,他最拿手的是回鍋肉和土豆絲。「以前我們主要吃坨坨肉,現在家裡一般都弄炒菜,娃娃也更喜歡。」
新業孕育新希望
籌備「團年飯」的間歇,吉好也求帶我們到安置點到處轉了轉,好多人家跟他家一樣, 院門口掛上了燈籠、貼上了對聯。
村集體活動室、村史館主體工程已經竣工了,還有三棟產業用房已完工。三河村第一書記張凌介紹,村史館下個月就能正式開館。隨著酒店、飯店等建成投運,將為三河村探索建立旅遊合作社,以農家樂、彝家樂為平臺促進鄉村振興打下基礎。
三河村平均海拔2520米,全村面積19.24平方公裡,總人口355戶1698人,全部為彝族,2013年精準識別確定為深度貧困村,建檔立卡貧困戶152戶790人,貧困發生率46.47%。當時,群眾仍居住在條件簡陋的低矮土坯房中。今年,全村1號安置點外的8個安置點將全面建成併入住。
如何讓村民住上好房子,過上好日子,實現持續增收?張凌和村支部黨員們邊思考邊實踐,逐步走向「種養循環」的可持續發展道路——發展以「短期+中期+長期」相結合的特色種養業,通過「以購代捐」等形式拓寬銷售途徑,促進農民增收,壯大集體經濟。
2019年,全村馬鈴薯種植面積達3300畝,其中貧困戶種植1300畝,貧困戶戶均增收2500元以上。貧困戶還戶均種植花椒3畝以上,預計3年後可見效益,每年戶均能增收15000元以上。養殖業方面,村裡2018年向貧困戶發放2300隻雞苗,戶均增收500元以上;利用產業扶持周轉金20.3萬元,借款給貧困戶發展能繁烏金母豬養殖,每年戶均能增收1500元以上;養殖西門塔爾牛,每年戶均增收5000元以上……此外,三河村還發展了核桃、雲木香等產業。
正是靠著發展產業,吉好也求的收入翻了好幾倍,擺脫了貧困。
「今年全村整體脫貧沒有問題。」張凌介紹,2019年全村貧困戶人均純收入達10013元。
山裡的夜來得更早一些。吉好也求家,熱氣騰騰的雞肉擺上了桌,飄著青椒香味的回鍋肉出了鍋,一家人圍坐一起,共同舉杯,感恩祝福——「感謝黨」「習總書記卡莎莎(感謝習總書記)」「庫斯木薩(新年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