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307年,秦武王在周舉鼎而亡。由於武王沒有子嗣,秦國大位無人繼承。惠文后與丞相樗裡疾、將軍魏冉展開激烈的爭鬥。雙方各自扶持不同的人:惠文后支持公子壯,樗裡疾、魏冉支持公子市,頓時朝堂上劍拔弩張,雙方都拿不出足夠的理由來立自己所支持的人為秦國王位的繼承人。內戰即將爆發,正值此時傳來了嬴稷回國的消息。
嬴稷回國並非只有自己孤身一人,還有趙國與燕國的軍隊。朝堂上頓時爆發了大混戰,樗裡疾、魏冉紛紛轉頭支持公子稷,然惠文后認為公子稷勾結外兵。不過即使如此惠文后最終做出讓步,王位還是由公子稷繼承,有一點疑問的是為何趙國與燕國要幫助公子稷上位呢?
從趙國的角度來看:秦眼前雖亂,可不失是一個有實力的盟友
趙武靈王是一個極具戰略眼光的人,俗話說:沒有永遠的敵人,也沒有永遠的朋友。當時趙國與秦國可以說是鄰國,趙國想要擴大就一定要將自己的眼中釘肉中刺中山國消滅。以中山國的實力一定是打不過趙國的。可秦國若支援中山國,那麼趙國消滅中山國所需要消耗的國力可能會更多。
趙國在當時也算不上是最強的國家,因此只好聯繫盟友燕國,兩國合理將公子稷扶上王位。相信日後有需要秦國幫忙的時候,秦國會義不容辭。因為在此之前已經有一個例子了,趙國之前幫助過燕國的新君上位,由此兩國交好,也完成了一段為期不斷的國與國之間的友誼。
趙武靈王為了能夠吞併中山國,可謂是費盡心思。中原諸侯之間的混戰他全部沒有參與,他知道只有自己強大起來,擁有雄擴的國土,這樣才能成為真正被其他國家敬重。他多年以來專心挑撥於中山國交好的燕、齊兩國。
秦國所發生的內亂讓趙國君王看到了當年燕國的情景,因此十分果斷地將公子稷迎回秦國。只要讓公子稷成功登上王位,相信能夠為自己帶來的好處一定少不了。
從燕國的角度來看:
燕國雖然是一個苦寒之地,可國力依舊不可小覷。當年燕國大亂,燕王將大位傳給了丞相之子,燕國的很多王子肯定不樂意。丞相之子繼位後,很多人不服,內戰開始。齊國介入支持公子平、趙國介入支持公子職。最終秦惠文王出兵幫助公子職登上王位,當前內亂時,公子職正是燕國的國軍。
趙國與秦國多年與燕國一直交好,並且獲得了諸多的好處。此時秦國的一幕就像當年燕國一樣,燕國的能力不弱,此時他需要秦國的一個公子來扶持。公子市、公子狀都有人扶持,再去選擇他們其中之一,相信他們就算是取得王位,對燕國的印象也沒有多好。換句說話,燕國得不到多少好處。
燕國經過內鬥與外兵的侵擾,國力十分疲憊。經過燕昭王多年的勵精圖治,燕國此時正屬於慢慢的復甦時期,正有向外擴張的打算,可想要打敗強大的齊國,必須要有秦國的幫忙,要知道瘦死的駱駝比馬大。秦國即使遭到內亂,國力依舊強大。燕國想要發展一定是需要藉助到秦國的幫助的。
趙國扶持公子稷上位後得到的好處
在趙國與燕國的武裝護送下,羋八子,即後來的宣太后審時度勢,果斷迎回公子稷登上秦國王位。由於贏稷年青,缺少治理國家的實際經驗,秦國朝政皆為母后宣太后及國舅魏冉所把持。
經過三年的戡亂,宣太后消滅了惠文王后及公子壯等秦國宗族勢力,秦國局勢趨於穩定,恢復了往日的雄風。
幾年後趙武靈王腦洞大開,居然在年僅四十的壯年時期,廢黜原太子趙章,將王位傳給由吳娃所生的小兒子趙何,即趙惠王,自己做起了「主父」,美其名曰自己專注於軍事,而由兒子惠王處理國家日常政務。
有一次,趙雍突然心血來潮,想到西北邊的鄰國走上一遭,察看一下秦國的山川地理,風土人情,一睹自己所扶持的秦王贏稷現在到底能力如何,以備將來徐徐圖之。說走就走,趙雍於是化妝成趙國出訪秦國使團主使的隨從,一路上察看秦國地理,將險要處皆繪畫制與,不亦樂乎。
或許是英雄相惜,秦昭襄王在接見趙國使者完畢後,回到內宮,似有所悟。待到第二天再招趙國使者謹見時,卻被趙國使者接連三日以生病為由所謝絕。猛然驚醒的昭襄王連忙派人包圍趙國館舍,才得知趙雍已出關而去,贏稷由此驚詫不已。
總結: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只有永遠的利益,戰國七雄期間,人人都有徐徐圖謀天下的心,趙國與燕國將公子稷扶上王位,全部都是為了自己的利益除此之外什麼都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