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武王嬴蕩殞命後趙國和燕國為什麼要保護嬴稷回秦繼位?

2020-12-14 歷史真鑑

公元前307年,秦武王在周舉鼎而亡。由於武王沒有子嗣,秦國大位無人繼承。惠文后與丞相樗裡疾、將軍魏冉展開激烈的爭鬥。雙方各自扶持不同的人:惠文后支持公子壯,樗裡疾、魏冉支持公子市,頓時朝堂上劍拔弩張,雙方都拿不出足夠的理由來立自己所支持的人為秦國王位的繼承人。內戰即將爆發,正值此時傳來了嬴稷回國的消息。

嬴稷回國並非只有自己孤身一人,還有趙國與燕國的軍隊。朝堂上頓時爆發了大混戰,樗裡疾、魏冉紛紛轉頭支持公子稷,然惠文后認為公子稷勾結外兵。不過即使如此惠文后最終做出讓步,王位還是由公子稷繼承,有一點疑問的是為何趙國與燕國要幫助公子稷上位呢?

從趙國的角度來看:秦眼前雖亂,可不失是一個有實力的盟友

趙武靈王是一個極具戰略眼光的人,俗話說:沒有永遠的敵人,也沒有永遠的朋友。當時趙國與秦國可以說是鄰國,趙國想要擴大就一定要將自己的眼中釘肉中刺中山國消滅。以中山國的實力一定是打不過趙國的。可秦國若支援中山國,那麼趙國消滅中山國所需要消耗的國力可能會更多。

趙國在當時也算不上是最強的國家,因此只好聯繫盟友燕國,兩國合理將公子稷扶上王位。相信日後有需要秦國幫忙的時候,秦國會義不容辭。因為在此之前已經有一個例子了,趙國之前幫助過燕國的新君上位,由此兩國交好,也完成了一段為期不斷的國與國之間的友誼。

趙武靈王為了能夠吞併中山國,可謂是費盡心思。中原諸侯之間的混戰他全部沒有參與,他知道只有自己強大起來,擁有雄擴的國土,這樣才能成為真正被其他國家敬重。他多年以來專心挑撥於中山國交好的燕、齊兩國。

秦國所發生的內亂讓趙國君王看到了當年燕國的情景,因此十分果斷地將公子稷迎回秦國。只要讓公子稷成功登上王位,相信能夠為自己帶來的好處一定少不了。

從燕國的角度來看:

燕國雖然是一個苦寒之地,可國力依舊不可小覷。當年燕國大亂,燕王將大位傳給了丞相之子,燕國的很多王子肯定不樂意。丞相之子繼位後,很多人不服,內戰開始。齊國介入支持公子平、趙國介入支持公子職。最終秦惠文王出兵幫助公子職登上王位,當前內亂時,公子職正是燕國的國軍。

趙國與秦國多年與燕國一直交好,並且獲得了諸多的好處。此時秦國的一幕就像當年燕國一樣,燕國的能力不弱,此時他需要秦國的一個公子來扶持。公子市、公子狀都有人扶持,再去選擇他們其中之一,相信他們就算是取得王位,對燕國的印象也沒有多好。換句說話,燕國得不到多少好處。

燕國經過內鬥與外兵的侵擾,國力十分疲憊。經過燕昭王多年的勵精圖治,燕國此時正屬於慢慢的復甦時期,正有向外擴張的打算,可想要打敗強大的齊國,必須要有秦國的幫忙,要知道瘦死的駱駝比馬大。秦國即使遭到內亂,國力依舊強大。燕國想要發展一定是需要藉助到秦國的幫助的。

趙國扶持公子稷上位後得到的好處

在趙國與燕國的武裝護送下,羋八子,即後來的宣太后審時度勢,果斷迎回公子稷登上秦國王位。由於贏稷年青,缺少治理國家的實際經驗,秦國朝政皆為母后宣太后及國舅魏冉所把持。

經過三年的戡亂,宣太后消滅了惠文王后及公子壯等秦國宗族勢力,秦國局勢趨於穩定,恢復了往日的雄風。

幾年後趙武靈王腦洞大開,居然在年僅四十的壯年時期,廢黜原太子趙章,將王位傳給由吳娃所生的小兒子趙何,即趙惠王,自己做起了「主父」,美其名曰自己專注於軍事,而由兒子惠王處理國家日常政務。

有一次,趙雍突然心血來潮,想到西北邊的鄰國走上一遭,察看一下秦國的山川地理,風土人情,一睹自己所扶持的秦王贏稷現在到底能力如何,以備將來徐徐圖之。說走就走,趙雍於是化妝成趙國出訪秦國使團主使的隨從,一路上察看秦國地理,將險要處皆繪畫制與,不亦樂乎。

或許是英雄相惜,秦昭襄王在接見趙國使者完畢後,回到內宮,似有所悟。待到第二天再招趙國使者謹見時,卻被趙國使者接連三日以生病為由所謝絕。猛然驚醒的昭襄王連忙派人包圍趙國館舍,才得知趙雍已出關而去,贏稷由此驚詫不已。

總結: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只有永遠的利益,戰國七雄期間,人人都有徐徐圖謀天下的心,趙國與燕國將公子稷扶上王位,全部都是為了自己的利益除此之外什麼都沒有。

相關焦點

  • 「壯志未酬身先死」,爭強好勝的秦武王嬴蕩,23歲舉雍州鼎而亡
    秦武王嬴蕩的力士們「物以類聚,人以群分」,秦武王嬴蕩繼位後就發布詔令,徵召天下的大力士到秦國建功立業。爭強好勝,23歲夢斷洛陽公元前307年,「胸懷壯志」的秦武王嬴蕩,帶著群臣和愛將來到夢回千轉的洛陽「訪問」。周赧王姬延(當時的周天子,也是最後一位)知道後,一面派出使者到郊外迎接,一面在王宮內準備盛禮相待。
  • 趙武靈王的陰謀:扶持正統不足的嬴稷即位秦王,趙雍到底圖什麼?
    公元前307年,秦武王四年,趙武靈王十八年,秦武王嬴蕩在洛邑舉鼎而亡。 秦武王嬴蕩去世時,繼位不到四年,年僅23歲。更重要的是,他沒有留下任何子嗣,而嬴蕩之父秦惠文王嬴駟的正妻惠文后也沒有別的兒子。 說的更明白點,秦王之位空缺,且沒有合法繼承人。
  • 秦武王嬴蕩被大鼎砸死,後世嘲笑了他兩千年,他為何非要舉鼎
    在他死後,繼任者是秦武王嬴蕩,這位國君有才能,可是他的行事風格有點不同於常人。根據史書的記載,嬴蕩的身體素質和項羽差不多,都是天生神力,虎背熊腰。性格上也有相似的地方,有點自大,有點輕狂魯莽。
  • 秦國歷史上,嬴駟團隊、嬴稷團隊和嬴政團隊哪個更強?
    秦國先祖秦非子因養馬有功被周天子封為附庸國開始算起,贏駟是秦國第33位國君,是為秦惠文王,在位27年;嬴稷是秦國第35位國君,是為秦昭襄王,在位56年;嬴政是秦國第38位國君,嬴政統一六國,建立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的王朝——秦朝,開創「皇帝」稱號,嬴政始稱皇帝,是為秦始皇帝。要說贏駟時期、嬴稷時期以及嬴政時期,哪個團隊更強?
  • 羋月的兒子叫嬴稷,那麼羋月和秦始皇嬴政的關係是怎麼樣的?
    因為此時秦趙兩國連年交戰,趙國損傷慘重,身為在趙國做人質的大秦公子,男孩兒的父親嬴異人的處境也是相當的悲哀,但是總歸有了兒子,所以嬴異人還是高興地給兒子取了個名字,就是後五十年內威震華夏的秦始皇帝、祖龍嬴政。那麼,嬴異人身為大秦公子,為什麼回來到邯鄲做人質呢?
  • 封面《大秦賦》講述戰國波瀾壯闊史詩:秦武王舉鼎背後的雄霸之心
    秦武王在短短的4年時間裡,平蜀亂,設丞相,拔宜陽,置三川,更修田律,改封疆,疏通河道,築堤修橋。秦惠文王嬴駟膝下有嬴蕩、嬴稷、嬴壯3子,嬴蕩作為惠文后嫡出之子,自幼受父寄望至深。公元前311年,嬴駟重病死去,18歲的嬴蕩成為秦武王。
  • 倒黴帝王之秦武王:混不吝的大力士,舉鼎掉落砸去世
    上回書說到晉景公如廁掉糞坑被淹死,可謂「遺臭萬年」。但晉景公好歹在位19年,前期戰績輝煌,牛了好些年。雖然死的時候臭,但是活著的時候,談到他做的事,你不得不說「真香」。而這回書要說的這個帝王,年少成名,英年早逝。兩個字概括他,「快」、「大」:成名快,當帝王快,打勝仗快,走的也快;心大,口氣大,塊頭大,力氣大。
  • 《羋月傳》:舉鼎而死的嬴蕩,真那麼粗鄙嗎?真實歷史該給他正名
    那麼,歷史上的秦武王嬴蕩果真如此粗莽嗎?縱觀中華上下五千年歷史,諡號為「武」的君主屈指可數,且個個英武不凡,如周武王姬發、漢武帝劉徹、魏武帝曹操、宋武帝劉裕、清太祖武皇帝努爾哈赤等等,都是一代人傑,千古傳頌。而嬴蕩單單一個「武」字,足以見其地位。還有在《羋月傳》中嬴蕩名字的含義是非常霸氣的,「蕩平列國」「蕩平四海」之意。
  • 趙武靈王為什麼要把秦昭襄王送回秦國?
    趙武靈王把秦昭襄王送回秦國,主要是為了通過幹涉秦國的王位繼承,來鞏固趙國的霸業。只是趙武靈王打空了如意算盤,秦昭襄王是一個英明神武的國君。在趙武靈王去世後,秦昭襄王通過長平之戰擊潰了趙國,徹底粉碎了趙國的霸業,為秦國一統天下掃平了全部的障礙。
  • 秦武王因扛鼎而死,聽起來很是可笑,可他真的是個昏君嗎?
    其中為了劇情需要,強行將惠文后與宣太后寫成了姐妹,惠文后「被迫」成為了楚國人,而後更是黑化秦武王,洗白宣太后,以至於讓現在很多人都覺得秦宣太后有情有義,秦武王魯莽粗暴、昏聵無能。我們今天就來聊一聊秦武王,我們先來看看歷史上的秦武王是否真的如《羋月傳》中的那般昏聵無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