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想玩高街了,沒勁」「咋回事兒啊,你不也就才穿幾天」「別提了,貴的買不起,便宜的就撞衫,像我這種只能穿基礎款的,大概率被嘲諷」。
相信短短幾句話體現了不少平民玩家的心聲,並不是人人都能一出手就將Palm Angels,Haider Ackermann,Amiri這些畢業套輕鬆寫意的帶走,大部分人的消費水平依舊停留於購買複線,甚至是購買替代品的階段中,至少能穿出個風格,價錢也少了幾個0。看到這也許有人會說:這算什麼高街?百度百科,知乎什麼的可都給高街下了定義,其實它就是快消品牌,像H&M,Zara這樣的品牌,它的價格根本不貴!
網絡上定義給的比較準確,但定義是死的,凡事都要看看現在它發展成什麼樣了,隨著「高街」的火爆,我們壓根都不用多想,但凡你提到這兩個字,腦子裡第一個蹦出來的就是FOG。論壇中所有用於表現高街穿搭風格的品牌,都明顯地標註著品牌,可以說現在的高街就是:
「高階」,穿搭講究公式,疊穿水洗做舊Vintage+下身破洞刀割切爾西,當然,可能還得上身「高街品牌」,甭管原來的高街它是什麼,是被怎樣理解的,但今天的高街很顯然,天王老子來了它也不能是快消品牌,只能說在快消品牌中尋找替代品。
沒錢,儼然成為了玩高街的一道坎。的確,比起其他街頭品牌可以靠印花,Logo,聯名來吸引關注,現在的高街品牌更注重裁剪,設計和工藝,尤其在廓形的選擇上更需要一個好的面料來輔助,也就是說,想要將整體的效果呈現上去,必須需要好的單品來支撐,一句話就是:買貴的。這也成為了「高街確實需要Money堆砌」的一個理由和原因。
在這樣想法的趨勢下,Essentials自然算不上,上上之選,但偏偏一說起高街,連不了解的朋友都知道穿Essentials一定和高街有關。況且現在有一部分人不是為了穿成自己心中的樣子,比起這個它們更在意自己在別人心中是什麼形象。「行,既然說高街好,那就穿Essentials。」抱有這樣想法的人不少,於是出現了「全員Essentials」接下來,自然就是審美疲勞。
比起主線來說,Essentials的價格確實親民,所以選擇的人更多,但正是因為它的大眾化讓不少人開始質疑,穿Essentials的人,真的玩高街嗎?自古以來,總是有人把價格低與Low畫等號,這很讓人納悶:無論是從品牌的出身還是定位來說,雖然Essentials身為複線,但也絕對不是像「全員惡人」般充滿著土味,而複線的存在本身就是為了服務於更多消費群體,一味的看不起複線並不能說明你有多麼懂,多麼有錢,只能說你太幼稚。
惡棍女孩?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高街火了,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複線也不配玩兒了,又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高街涼了。當所有人討論的重點從穿搭轉移到對消費能力的嘲諷上,比如最常見的「笑死我了,穿個Essentials就擱這兒高街?」就已經跑偏了,優越感的存在能讓一個圈子發展迅速,但內部產生的優越感只會讓它的發展背離初衷。穿Essentials玩高街沒罪,穿Fear Of God玩更沒罪,帶著有色眼鏡看其它,才是最大的罪。
From allk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