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幾年前閒著沒事看了一些法律書籍,跟著找了一些美劇搭配著看,截至到目前還在持續跟的就是《金裝律師》,目前已經更新到了第九季。
所以,當看到國產劇《精英律師》上映時,一下就被吸引到了。
這哪裡是什麼《精英律師》,這簡直就是國產的《金裝律師》。劇中,不止一些劇情的設置,哪怕辦公室設置、布局,都跟《金裝律師》非常像。
其中,人物角色的設置更是如此,主角羅檳簡直就是照著哈維的樣子找的,戴曦VS邁克,慄娜VS唐娜,何塞VS路易,這些人物角色的設定很像一個模子刻出來的……
二
美劇《金裝律師》之於國產劇《精英律師》的意義,不亞於美劇《老友記》之於《愛情公寓》的意義。
不過,從模仿的水平來看,《愛情公寓》的模仿水平大大好過《精英律師》,可謂一個是優等生,一個是差等生。
《精英律師》模仿的實在有些淺顯。除了前面提到的人物角色、部分劇情、辦公場景這些類似之外,這部劇跟《金裝律師》基本沒什麼相似的地方了。
作為法律行業劇,這部劇在專業方面存在很多硬傷。對此,網上很多文章都予以了分析。
除了這些專業上的問題之外,這部劇最大的一個問題是,整部劇基本沒有多少劇情跟案件相關。
三
《精英律師》除了極盡窮奢浮於表面地展示了所謂精英律師該有的排場、穿著、名表、名車之外,剩下基本就是家長裡短的一地雞毛。
整部劇根本沒有多少關於案件的事情,很多內容一筆帶過,真正案件的劇情遠遠少於打嘴炮的劇情。
這部劇貌似暗示,精英的律師就是伶牙俐齒或者會打嘴炮,精英的律師該具有的專業、技巧、智慧,精英的律師為委託人贏得勝利的鬥智鬥勇,一點沒有體現出來。
倒是背誦起法律條文、古文古詩、強詞奪理頗為擅長,劇情充滿與專業不相關的一地雞毛。
四
藝術源於現實,高於現實,也許這部劇沒有把劇情重心放在案件上,是擔心觀眾因為法律過於專業,觀眾不買帳,所以在劇情中設置了很多條線。
且不說這部劇是否展示了真實的國內法律環境,單就為了所謂的照顧觀眾而進行的故事化卻故事化得這麼low,這就是自己的問題了。
一些電視法律節目為了讓案件更容易被大眾理解,也會對案件進行故事化處理,可是不論怎麼故事化,都是以案件為主,所有的故事細節都聚焦到案件,像這部劇這麼散的實在很少。
貌似這部劇想多線條講述精英律師,希冀讓精英律師的形象更為豐滿,可是每條線都沒有表達好。甚至於在對律師的角色認知上都有問題。
五
或許為反襯高級律師的專業性,或許為表達專業律師需要兼顧人情,否則,戴曦這個角色對於律師的認知頗有問題。
雖然《金裝律師》所處的美國是英美法系,《精英律師》所處的中國是大陸法系,律師在具體技巧運用及作用發揮上有所不同,但是從法理的角度來看,律師的角色定位卻沒有太大不同。
面對公權力,面對浩如煙海的法律條文,普通個體或是弱勢的,或是懵逼的,這時就需要專業人士提供服務以捍衛自身利益。
律師提供服務需要委託,從而代表委託人解決棘手的法律問題。只要不違法,律師按照委託協議的要求開展相關工作。律師只是一個受託人,管不了那麼多,諸如打擊犯罪那是公安局、檢察院的職責,尋求正義那是法院的職責。
劇中戴曦作為一個律師助理,一會幹公安局、檢察院的活,一會幹法官的活,一會幹人民調解員的活,唯獨不像一個律師。
六
另外,戴曦除了能夠背誦一些法律條文之外,一點不像一名法律院系的肄業生,她對於案件的反應,就是一個普通人對於案件的反應,根本不是一個專業人士對於案件該有的反應。
不是說戴曦的反應不對,而是說她的這種反應太平常,一點看不到花那麼多時間、資源培養一個法律專業人士的價值在何處。
戴曦對於案件表現出來的一些反應,其背後體現的就是人性與法律關係的主題。在法理學中,很多研究早就對法律與人性、人情的關係進行了探討,我們一直也有情理法的說法。
法律專業人士要遠離人情,並不是說不要兼顧人情,而是說要刻意與人情保持距離。在法律問題上,缺的常常不是人情,而是依法說法。
要人情,每個人都有人情,一個廣受關注的案件更不缺少民情;可是,要專業,只有經歷多年培養才能體現出專業性。這種情況下,專業性反而更為稀缺,而律師就是這種稀缺的代表。
七
為了解決人情的問題,英美法系設有陪審團,就是為了在最後決斷時能夠將人情、民情融入案件審判中。在此之前,律師需要做的就是,窮儘自己對法律的認識、對法律技巧的運用,幫助委託人爭取最大的利益。
試想一下,如果一個律師不是將自己的專業性,而是將自己的個人人情置於案件中,那麼普羅大眾尋求律師幫助的意義何在?律師與普通民眾的區別又在何處?
看過《金裝律師》的都知道,這部劇的核心是頂尖的律師團隊用自己的內心信仰對抗世俗世界和世俗認識,甚至是法律的底線。
但《精英律師》裡有人情,有調解員,有家短裡長,有義憤填膺,卻唯獨缺了專業性。在大家都在燒一鍋糊塗粥的時候,律師所體現出的專業性尤為珍貴,而從這部劇裡我們絲毫看不出這一點。
八
某種程度上,在英美法系,法更接近於一種契約;傳統上,我們理解的法,卻更傾向於權力、強制。我們一想到法,就覺得是對個體的一種限制。
事實上,法也是一種規則、一項權利的保障,在限制我們自己的同時,也限制了別人,更限制了力量強大的公權力、組織等。
這部劇本應在傳遞這些法律觀念上做出一定努力。然而,鑑於這部劇在最基本的法律認識上都混亂不清,在這些更為核心的法律價值觀念傳遞上也不好有所求了。
試想,除了讓人看到狗血的一地雞毛和所謂的精(zhuang)英(bi)之外,連公安、檢察員、法官、律師角色上都不夠清晰,還何談讓觀眾對於法律的認識更深化一些呢?
九
過去,律政劇基本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主要講述違法必究,一類主要講述法不容情,兩類都是滿滿的強制的冰冷的味道。
而法律的溫情,法律對於權利的保障,法律作為一國人民一起籤訂的契約屬性卻沒有在電視劇中廣泛地表達出來。這種法律的溫情,需要爭取,而律師是其中的重要一環。
至少,這部劇沒有不斷宣揚違法必究、法不容情等觀念,在這部劇中法律也不是那麼冰冷的,律師更是充滿溫情的。
不過,這部劇也僅止步於此,剩下的就是瑪麗蘇的溫情,不知道這是不是一種對法律的娛樂化。反正這部劇離法律很遠,離家庭倫理劇、瑪麗蘇愛情劇更近。
十
當然,這種行業劇的出現、流行本身就是一種進步。無論是行業劇的拍攝,還是對於法律的理解,我們都還在學習階段,還需要不斷深化。
現在學習的是形式,未來保不齊學習的就是裡子:
在《金裝律師》上,不再只是對人物角色設定及辦公場景的模仿,還有對塑造律師在面對案件時的專業和技巧的模仿。
在以韓國硬漢總統盧武鉉為原型的《辯護人》中,對最後全釜山142名律師99名到場為宋佑碩辯護時的良心與抉擇的模仿;
在馬伯裡訴麥迪遜案中,對美國最高法院大法官馬歇爾的智慧的模仿。
十一
當然,這部劇也有其價值,一是讓更多人通過這部劇能夠認識到法律的專業性,而關注本身就是一種力量。
另一個是,除了一些一地雞毛不涉案件的劇情外,封印、羅檳等角色還是傳遞一些有價值的法律觀念。
比如,羅檳說,忽視法律技巧談法律信仰是要輸官司的。打嘴炮誰都會,不能解決問題,大談特談法律信仰的人更是數不勝數,可是真要碰到需要解決的法律問題,有些人最後付諸的卻是一哭二鬧三上吊,或者希望訴諸口號,聽起來爽,可是明擺著一副專業弱雞的樣子。
塔勒布說:世界上有兩種人,一種想贏,一種想贏得辯論。律師也許是為數不多可以通過贏得辯論獲得勝利的職業之一。
不過,總體來看,這部劇跟法律的關係,就像上面這段話跟這篇文章的主題、這部劇的關係一樣,好像沒有什麼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