廬山:又稱匡廬,匡山。《後漢書》記載:"尋陽南有九江,東合為大江。"
劉昭注引南朝宋代慧遠《廬山記略》:"有匡俗先生老,出殷周之際,隱遁潛居其下。受道於仙人而共嶺,時謂所指為仙人之廬而命焉。"意思是說,相傳殷周間有匡姓兄弟結廬於此而得名。
廬山位於江西北部,聳立鄱陽湖,長江之濱,江湖水氣鬱結,雲海瀰漫,多裸巖峭壁,清泉飛瀑勝景,樹木蔥蘢,氣候宜人,歷來為著名的休養遊覽勝地。
文人墨客為廬山題詩著文者不計其數,我們熟知的有李白的《望廬山瀑布》,蘇軾的《題西林壁》……
一,蘇軾是否識廬山真面目?
北宋元豐六年,蘇軾由黃州調往汝州任職,途徑廬山。
廬山的雄偉奇觀,又激起了蘇東坡的才思,寫下了著名的哲理小詩《題西林壁》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四句短詩,語淺意深,因物寓理,由淡泊見深邃,寄至味於淡泊。
蘇軾是說:"旁觀者清,當局者迷。"身在廬山,反而不識其真面目了。
其實,這種觀點有片面性,對事物只採取一種觀照態度,所謂"萬物靜觀皆自得",是"自"以為"得"而已,得到的只是影像。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要識得廬山真面目,並不在於只數數它有幾道嶺幾個峰,還要揭示它的真性格,顯現它的真精神。
二,毛主席的《登廬山》寫出了廬山的真性格
一九五九年六月底,黨中央在廬山召開黨的八屆八中全會,討論在三面紅旗下如何更紮實地建設社會主義新中國的宏偉計劃。
在廬山的毛主席寫下了七律《登廬山》
一山飛峙大江邊,
躍上蔥籠四百旋。
冷眼向洋看世界,
熱風吹雨灑江天。
雲橫九派浮黃鶴,
浪下三吳起白煙。
陶令不知何處去,
桃花源裡可耕田?
毛主席此律,不僅識得了廬山的"真",而且標舉出廬山的"新"。是真的新,是新的真。其中有堂堂中國人民的新風度,新膽魄在,這才是今日廬山的真面目。
郭沬若曾評價此詩:"這首雄偉豪邁的詩將永遠銘刻在中國人民的心裡,也使你廬山的真面目將更加顯豁地永遠銘刻在中國人民心裡。毛主席無心作詩,是詩從毛主席的精神中自然地流瀉出來了。當然,壯麗的廬山,你也起了觸媒作用。壯麗的客觀風物與博大的主觀情感交集,因而凝結成博厚,高明而悠久的結晶。"
這是深得詩旨,入木三分的體會。
在這裡,廬山的壯麗,給予詩人的情感以形象,而詩人的情感注入了形象,溫暖了形象,照亮了形象,使壯麗的廬山有了新性格新精神,因而才更加突出它的真面目。這一些都是通過創造性的想像完成的。
三,詩的簡單解析
首聯,"一山飛峙大江邊,躍上蔥蘢四百旋。"以峻峭之勢,突兀而起。這是紀實,卻把山寫活了。一山飛峙,靜境動寫。
兩句合讀,山飛人躍,備極生動,卻又崢嶸疊復,鬱鬱蔥蔥。多大包容量,多大概括力,又多麼明快,多麼雄健。
頜聯,"冷眼向洋看世界,熱風吹雨灑江天。″躍上蔥蘢之後,便縱覽遠近,不正面寫廬山,卻見廬山之高。
上句由意造象,下句緣景生情。這象不隨意創造的,它是先把四海雲水,五洲風雷收攬在方寸之中才能造出來的。而緣景生情,這情更不是任何人,任何時候都生得出的,它是先有了新時代新生活的切身感受充溢胸懷,才能生得出的。
頸聯,"雲橫九派浮黃鶴,浪下三吳起白煙。"上聯縱覽遠近,此聯再橫觀上下,周流環顧,自成文章。
這之中,黃鶴,白煙即均非眼前實物;九派,三吳也是史籍有載,非馳騁幻想,不能道及。
但這幻想又是有歷史和現實根據的,這浩瀚的大江形象,是以創造性地運用歷史知識和改造所感知的現實因素為基礎而塑造出來的。
尾聯,"陶令不知何處去,桃花源裡可耕田?"陶令是潯陽人,又常來廬山,後人至此,常自然想起他。此詩以陶令設問作結,更是想落天外,雋妙之極。
這是作者基於新時代新生活的現實而發出的美好想像,如今偉大祖國已是個大桃花源了,陶潛的桃花源也會公社化了吧?
此律以陶令重耕桃源作結,乃是登高縱目,放眼世界,面對現實的合理生發。前後伏線甚密,綰合緊湊。
綜讀全詩,前後兩聯,起得突兀有氣勢,收得完固有神力。中間兩聯,南北西東,聯類而及,遠近上下,自然成對。層層相生,絲絲入扣。革命現實主義必然派生革命浪漫主義,革命浪漫主義又必然加深革命現實主義。革命現實主義是基礎,革命浪漫主義是延伸。二者結合,乃是社會主義詩篇的創作原則。毛主席的詩詞,都是對這一創作原則的體現!
(圖片來自網絡)
(堅持原創,讀得其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