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識廬山真面目?並非蘇軾,毛主席的詩裡有答案

2020-12-05 張生史話

廬山:又稱匡廬,匡山。《後漢書》記載:"尋陽南有九江,東合為大江。"

劉昭注引南朝宋代慧遠《廬山記略》:"有匡俗先生老,出殷周之際,隱遁潛居其下。受道於仙人而共嶺,時謂所指為仙人之廬而命焉。"意思是說,相傳殷周間有匡姓兄弟結廬於此而得名。

廬山位於江西北部,聳立鄱陽湖,長江之濱,江湖水氣鬱結,雲海瀰漫,多裸巖峭壁,清泉飛瀑勝景,樹木蔥蘢,氣候宜人,歷來為著名的休養遊覽勝地。

文人墨客為廬山題詩著文者不計其數,我們熟知的有李白的《望廬山瀑布》,蘇軾的《題西林壁》……

一,蘇軾是否識廬山真面目?

北宋元豐六年,蘇軾由黃州調往汝州任職,途徑廬山。

廬山的雄偉奇觀,又激起了蘇東坡的才思,寫下了著名的哲理小詩《題西林壁》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四句短詩,語淺意深,因物寓理,由淡泊見深邃,寄至味於淡泊。

蘇軾是說:"旁觀者清,當局者迷。"身在廬山,反而不識其真面目了。

其實,這種觀點有片面性,對事物只採取一種觀照態度,所謂"萬物靜觀皆自得",是"自"以為"得"而已,得到的只是影像。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要識得廬山真面目,並不在於只數數它有幾道嶺幾個峰,還要揭示它的真性格,顯現它的真精神。

二,毛主席的《登廬山》寫出了廬山的真性格

一九五九年六月底,黨中央在廬山召開黨的八屆八中全會,討論在三面紅旗下如何更紮實地建設社會主義新中國的宏偉計劃。

在廬山的毛主席寫下了七律《登廬山》

一山飛峙大江邊,

躍上蔥籠四百旋。

冷眼向洋看世界,

熱風吹雨灑江天。

雲橫九派浮黃鶴,

浪下三吳起白煙。

陶令不知何處去,

桃花源裡可耕田?

毛主席此律,不僅識得了廬山的"真",而且標舉出廬山的"新"。是真的新,是新的真。其中有堂堂中國人民的新風度,新膽魄在,這才是今日廬山的真面目。

郭沬若曾評價此詩:"這首雄偉豪邁的詩將永遠銘刻在中國人民的心裡,也使你廬山的真面目將更加顯豁地永遠銘刻在中國人民心裡。毛主席無心作詩,是詩從毛主席的精神中自然地流瀉出來了。當然,壯麗的廬山,你也起了觸媒作用。壯麗的客觀風物與博大的主觀情感交集,因而凝結成博厚,高明而悠久的結晶。"

這是深得詩旨,入木三分的體會。

在這裡,廬山的壯麗,給予詩人的情感以形象,而詩人的情感注入了形象,溫暖了形象,照亮了形象,使壯麗的廬山有了新性格新精神,因而才更加突出它的真面目。這一些都是通過創造性的想像完成的。

三,詩的簡單解析

首聯,"一山飛峙大江邊,躍上蔥蘢四百旋。"以峻峭之勢,突兀而起。這是紀實,卻把山寫活了。一山飛峙,靜境動寫。

兩句合讀,山飛人躍,備極生動,卻又崢嶸疊復,鬱鬱蔥蔥。多大包容量,多大概括力,又多麼明快,多麼雄健。

頜聯,"冷眼向洋看世界,熱風吹雨灑江天。″躍上蔥蘢之後,便縱覽遠近,不正面寫廬山,卻見廬山之高。

上句由意造象,下句緣景生情。這象不隨意創造的,它是先把四海雲水,五洲風雷收攬在方寸之中才能造出來的。而緣景生情,這情更不是任何人,任何時候都生得出的,它是先有了新時代新生活的切身感受充溢胸懷,才能生得出的。

頸聯,"雲橫九派浮黃鶴,浪下三吳起白煙。"上聯縱覽遠近,此聯再橫觀上下,周流環顧,自成文章。

這之中,黃鶴,白煙即均非眼前實物;九派,三吳也是史籍有載,非馳騁幻想,不能道及。

但這幻想又是有歷史和現實根據的,這浩瀚的大江形象,是以創造性地運用歷史知識和改造所感知的現實因素為基礎而塑造出來的。

尾聯,"陶令不知何處去,桃花源裡可耕田?"陶令是潯陽人,又常來廬山,後人至此,常自然想起他。此詩以陶令設問作結,更是想落天外,雋妙之極。

這是作者基於新時代新生活的現實而發出的美好想像,如今偉大祖國已是個大桃花源了,陶潛的桃花源也會公社化了吧?

此律以陶令重耕桃源作結,乃是登高縱目,放眼世界,面對現實的合理生發。前後伏線甚密,綰合緊湊。

綜讀全詩,前後兩聯,起得突兀有氣勢,收得完固有神力。中間兩聯,南北西東,聯類而及,遠近上下,自然成對。層層相生,絲絲入扣。革命現實主義必然派生革命浪漫主義,革命浪漫主義又必然加深革命現實主義。革命現實主義是基礎,革命浪漫主義是延伸。二者結合,乃是社會主義詩篇的創作原則。毛主席的詩詞,都是對這一創作原則的體現!

(圖片來自網絡)

(堅持原創,讀得其樂)

相關焦點

  • 蘇軾,為何不識廬山「真面目」?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蘇軾《題西林壁》大約千年前,有一位47歲的中年官員,在前往河南汝州的路上,途經廬山,望著巍峨廬山在眼前展開,心中感慨不已。他就是蘇軾——1084年寫下《題西林壁》,被後人傳誦。『01』景色幽美,旅途莫測廬山自古風景幽美,山石林密密麻麻,加上古代交通不便,身在其中很容易迷路。蘇軾當時寫下這首詩,一方面是描述自然風景的曲折通幽,另一方面更是借景抒情。
  • 「為你讀詩」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為你讀詩》為你讀出更美的世界為你讀詩《題西林壁》.mp304:07來自瀟湘晨報為你讀詩《題西林壁》.mp3來自隨州新聞綜合廣播00:0004:06《題西林壁》宋 蘇軾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 蘇軾、李白、白居易、陶淵明都寫了廬山詩,你最愛哪首
    廬山,位於江西九江,以雄、奇、險、秀著稱於世。古往今來,不少詩人為它駐足停留、寫下詩篇,這些膾炙人口的詩與廬山的自然風光一起,構成了其亙古永恆的美。蘇軾、李白、白居易、陶淵明等詩人都曾留下千古聞名的廬山詩,你覺得哪首最好?
  • 詩行天下|廬山: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題西林壁》這是北宋詩人蘇軾十分有名的一首哲理詩,它的獨特之處在於,詩人並非單純直露的說理,而是將哲理全部蘊含在對廬山景色的描繪中。蘇軾以哲人的眼光歌詠廬山,在以雋永的哲理啟迪我們的心智的同時,也激發起了人們對廬山「橫看成嶺側成峰」的奇景偉觀的深深好奇。而廬山,也真正當得起「匡廬奇秀甲天下」這七個字。廬山,古稱南障山,又稱匡山、匡廬、牯嶺、梨山等,坐落於江西省九江市南,是一座集文化、宗教、政治於一體的名山。
  • 蘇軾用三首詩,說透人生三重境界,都與廬山有關
    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蘇軾的一生像極了一蓑煙雨,四海為家漂浮不定,流放的路程加起來足有萬裡之遙。黃州、惠州、儋州,從東京汴梁城出發,先到湖北,再到廣東,最遠到達海南島。一路上,不只是路途的顛簸和命運的多舛,更包含著生活的萬般滋味,人生的千種體會,得失、聚散、悲喜、愛憎等等。二十一年的流放生涯,耗盡蘇軾最美好的人生歲月。
  • 只緣身在此山中,不識廬山真面目
    全面地看問題廬山,天下馳名的奇山之一。我國古化文人學士都喜歡米此遊覽,或放歌山水,交相唱和,或撰碑文,作遊記,勒出石,賦詩詞,為後人留下了豐富燦爛的藝術珍品。一次,蘇軾也來了。一入山,只見山谷奇秀,峰巒迭嶂,雲第詭譎。
  • 蘇軾是這樣看待為人處世的,確實精闢,一生至少要讀一次!
    而這也是蘇軾為人處世的一種方法。所謂為人處世,就是指一個人生活在世上對待事情的處理方法,有積極的、也有負面的。本文要向大家分享的這首詩《題西林壁》,便是和蘇軾為人處世的方法息息相關。正如前面所說,就算是很平常的自然景物,在蘇軾眼中也會蘊含深刻的道理。這首詩就是其中典範,它的內容便是通過對廬山景色的描繪,從而表達出一種為人處世的感悟。
  • 美就核武器問題攻擊中國 外交部: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有記者就美國務院發表文章指責中國核武器建設不透明且具有威脅性進行提問。 對此,華春瑩表示,中國宋朝的文學家蘇軾有句詩「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我想美方應該認識到蓬佩奧國務卿和美國國務院「謊言外交」已經對美國的國家形象和國家信譽造成了多麼巨大和可怕的影響和後果。 華春瑩表指出,眾所周知,美國是擁有世界上最龐大、最先進核武庫的國家。
  • 蘇軾的《題西林壁》,深入淺出卻蘊含著深刻寓意
    《題西林壁》是一首富有哲理的寫景詩。廬山橫看為嶺側看為峰,遠觀低矮近看高聳。而實際廬山是座丘壑縱橫,峰巒起伏的大山。遊山所悟亦如世事。由於所處位置不同,看問題的角度自然也不同。只從一個角度來看待事物或所處的環境難免會有失偏頗。正所謂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只有客觀全面地看待問題,才能擺脫固有思維或成見。
  • 李白蘇軾900多年難分高下,詩詞大會康震王立群這番討論,很透徹
    但是兩個人誰更厲害呢?900多年難分高下。關於這個討論從來沒有停止過。在詩詞大會上,康震和王立群的一番討論,是我聽過最透徹的答案。康震老師講了這樣一個故事:宋神宗讀了李白的詩作後,很是讚美,便問大臣說:我朝中誰可以和李白相比較呢?大臣說:蘇軾可以。神宗說:「你說得不完全對,李白有蘇軾的才氣,但卻沒有蘇軾的學問。」康震老師非常認可宋神宗的看法。
  • 六首最美哲理詩,千古經典,你更喜歡誰?
    六首最美哲理詩,千古經典,你更喜歡誰?一、登鸛雀樓/王之渙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如果要說哲理詩史上的第一絕唱,除了王之渙的《登鸛雀樓》,還有誰?景是至大之景,境是極高之境,理是至正之理,詩裡洋溢的探索精神,正昭示了一個民族昂揚向上的風貌。積極開闊,博大雄渾。王之渙哪怕只有這一首詩,也足夠流譽千古了。這首絕句通篇對仗,而絲毫不覺呆板,流轉靈巧,一氣呵成,也是一大亮色。後兩句的流水對是很關鍵的因素。
  • 蘇軾最神奇的一首詩,順著讀是天亮了,倒著讀是天黑了
    蘇軾雖然以詞出名(代表作《江城子》、《念奴嬌·赤壁懷古》、《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等等),但不代表他就不會寫詩。只不過蘇軾畢生致力於改變「詩尊詞卑」的文學格局,所以大部分心思放在了創作詞上。至於蘇軾的詩,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只有《題西林壁》、《飲湖上初晴後雨》幾首。
  • 蘇軾詩詞:難得深情,不斷追尋詩與遠方
    雖然詞中的句子都是選取前人的詩句,但是此詞十分明白地表達了蘇軾對王弗的喜愛與讚賞之情。王弗不僅長得漂亮,也非常溫柔有禮,很孝順公婆。在婚後陪伴蘇軾讀書時,蘇軾偶有遺忘,王弗常常能在一旁適時地給予提醒,蘇軾對此十分驚喜,對王弗更加敬重。
  • 蘇軾「洞房」時寫下的一首詩,讀完讓人臉紅,卻成千古絕唱
    蘇軾我們都知道,那是北宋的大文豪,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詞作,「大江東去,浪淘盡」、「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一蓑煙雨任平生」……但其實蘇軾的文學成就絕不止於「詞」這一方面。而他的詩其實也是一絕,「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寥寥數語便將西湖的美景寫到了極致;「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短短兩句便揭示了最深刻的人生哲理。1075年,38歲的蘇東坡在夢中見到了亡故十年的妻子王弗,想起兩人過去的點點滴滴,一代文豪不禁落淚。
  • 《廬山瀑布》被蘇軾罵為惡詩,寫牡丹被稱頌
    實際上,徐凝在唐憲宗時期小有名氣,「憲宗元和中即有詩名,方幹曾從之學詩(方幹唐朝一詩人,傳世作品不少)」,深得大詩人兼太守白居易的賞識,經常和白居易往來,一起喝酒聊天,暢談長安往事。方幹在律詩方面造詣頗高,能做方幹的老師,徐凝作詩的能力自然是不錯的,那麼他作詩能力到底如何呢?
  • 關於廬山的詩,你除了《望廬山瀑布》,還知道別的嗎?
    鐘聲知何處,蒼蒼樹裡聞。冬天的廬山,五老峰上落滿積雪,新月灑在江面,靜謐的夜晚,只聽見樹林間傳來悠悠的鐘聲,心也仿佛隨著鐘聲飛起來了。廬山去鹹陽,道裡三四千。無人為移植,得入上林園。不及紅花樹,長栽溫室前。金秋桂子,一朝吹落人間,也只願落在這美麗的廬山,此處雖比不得鹹陽的繁華,但卻自有其遼闊天地,使人流連。
  • 蘇軾很經典的7首詩,每首都有一個名句,背不過也要記住這7句
    世人都知道蘇軾辭賦一絕,但少有人知他的詩寫的也很好,而且當年的烏臺詩案就是因為他寫了一首發牢騷的詩而起。蘇軾一生共寫詩2700餘首,寫詞300餘首,是個當之無愧的詩人。蘇軾的2700首詩中,有7首最為經典,而且每首都有一個名句,即使背不過詩,也要記住這7句!
  • 蘇軾的這些詩詞,寫盡人一生的千百種滋味!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蘇軾從杭州被調任密州,雖然是被降職了,可蘇軾並不懊惱,因為這會離蘇轍更近,兄弟團圓也就方便些。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題西林壁》公元1084年,蘇軾終於結束了他的黃州團練副使生活,奉調汝州。在路過九江時,遊覽廬山,寫下若干首詩,而這一首,是最後的總結。身處廬山之中,看到的一切峰巒和流水都只是廬山的一部分,而非整體。
  • 蘇軾很經典的7首詩,每首都有一個名句,背不過也要儘量記住這7句
    世人都知道蘇軾辭賦一絕,但少有人知他的詩寫的也很好,而且當年的烏臺詩案就是因為他寫了一首發牢騷的詩而起。蘇軾一生共寫詩2700餘首,寫詞300餘首,是個當之無愧的詩人。蘇軾的2700首詩中,有7首最為經典,而且每首都有一個名句,即使背不過詩,也要記住這7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