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診室醫生:八成小病人不在急診範疇

2021-01-07 東方網

    東方網1月20日消息:1月18日晚上22點,上海市第六人民醫院兒科急診室,80後醫生虞進波上班了。與其他兒科類醫院夜裡人滿為患、八九個醫生同時坐診叫號的陣仗不同,六院兒科的夜急診「冷清」多了。整個二層的兒科樓面,只有三位工作人員:一位值班醫生,一位搭班護士和一名收費員。虞進波一人坐診,診室門口稀稀拉拉站著幾個家長,基本也是隨到隨看。

  入職八年,他沒有回老家過過一個年

  流感高峰剛剛過去,隨著學校放假,病人數量明顯下降。這幾天,虞進波也稍稍能「緩」口氣了。「前兩周,病人非常多,排隊等候時間也要四到六個小時,多的時候一晚上要看一百多個病人。現在,一晚上看四五十個病人。」虞進波說。

  「醫生,我要開點霧化藥,長條形的開五支,圓形的開十支。」十點的夜急診剛開始,虞進波迎來了首位「急診病人」———一位50歲左右的中年婦女獨自前來,訴求明確,只開藥,不看病。短短十五分鐘後,診室又來了一位六十歲左右的男人,裹著一身寒氣進屋。

  「沒帶孩子?」

  「嗯,醫生,我家孫子一個月前剛生過肺炎,今天又稍許有一點咳嗽,我們都很擔心,要麼開點小兒豉翹清熱顆粒和霧化藥?」

  等配藥的家屬走後,虞進波忍不住向記者吐槽,「什麼時候不好配藥,偏偏要等到這深更半夜?其實,從我的值班體驗來看,來看夜急診的小病人中,有80%都不在兒科急診的就診範圍內。」在六院兒科預檢處的牆上,掛著一塊透明玻璃底綠字的牌子,上面羅列著14種「兒科急診就診範疇」,包括心跳呼吸驟停、嚴重呼吸困難或呼吸窘迫,以及各種原因引起的驚厥或昏迷等。

  但,這塊牌子也就是掛著看看的,要嚴格按照這樣的急診指徵來操作,對中國的兒科醫院來說,真的太難了。虞進波說得坦率:「人家拖家帶口的半夜跑來了,你能不給看?那不得跟你吵翻了。」

  吐槽歸吐槽,面對著這些發燒、咳嗽、拉肚子、嘔吐的小病人,虞進波還是不厭其煩地一遍遍重複這樣的話:「家裡的退燒藥、咳嗽藥還有嗎?」「好好休息,多喝點水,發燒是會反覆的,不斷量體溫觀察,38.5℃以上可以吃美林。」「回家後不要吃東西了,早上起來吃得清淡點,喝點粥。」……

  從晚上十點一直工作到次日早上八點,虞進波看了43個病人,這樣的夜班他每六天輪一次。入職八年,他沒有回老家過過一個年。一旁的護士說:「我們這些『上班狗,,春節都是要值班的。」

  家長:「反正衣服都穿了,就來看看吧!」

  事實上,很多來就診的家長,也很少注意到這塊「急診範疇」牌子,他們自有一套送醫標準———對家長來說,孩子是唯一的,不管毛病大小,總得讓醫生看看才放心。對於醫生而言,急診中碰到的病例不少都是小兒常見病,病情也總有反覆和發展的過程,家長用不著過於緊張。不過,家長也是滿腹委屈:他們不少是第一次碰到這樣的情況,慌亂無助之際,總渴望得到最及時的治療,哪怕是為了得到心理安慰。

  晚上23點40分,一對年輕父母帶著2歲的兒子來了,旁邊還跟著焦急的外公。5個小時前,他們一家人剛剛來過醫院。

  「這一晚上已經塞過兩支退熱栓了,十點剛塞的,本來都退下來了,現在體溫又飆升到39.5℃,這燒怎麼退不下來啊?」家長焦急地詢問。

  看過白天的驗血報告單,虞進波說:「驗血沒什麼問題啊,發燒是容易反覆的,這急也急不了啊!」

  外公又補充問了好幾個問題:「用退熱栓的間隔時間是多少?」「萬一還沒到時間,體溫又騰騰地上去了,該不該給藥?」……得到醫生的用藥指導後,一家人才離開了。為何一晚上跑了兩次醫院?這位媽媽告訴我,孩子第一次發這麼高的燒,大人實在不放心,就又來了。

  不放心的,還有第一次嘔吐的小男孩的家長。凌晨1點55分,一對夫妻帶著3歲的小男孩走進診室,小傢伙看起來精神不錯,他伸出小手在就診臺上鋪的白被單上摸來摸去,還時不時地衝記者笑笑。「周六開始咳嗽,半夜12點咳嗽吐了一次,沒吐什麼,也就吐了一點水。」媽媽也意識到,孩子的病情確實不嚴重,但考慮到是第一次嘔吐,還是決定來看看。在一旁的爸爸則繪聲繪色地描述到,兒子半夜起來哭著喊著要來看醫生,「我們想,反正衣服都穿了嘛,就來看看吧!早知道他現在這樣神氣活現,我就不來了。」———這一「神補刀」讓凌晨急診室的氣氛一下子活躍了不少。

  作為兩個孩子的爸爸,虞進波說自己很能理解家長的心情,但如果諸如此類的常規病、家長的反覆就診長期佔用兒科急診資源,確實不太合理。

  「他們不相信我,我也沒辦法」

  家長看病時心急火燎,可一旦醫生開處方時,各種懷疑又紛至沓來。「我堅決不掛水,有什麼責任我承擔,我籤字!」「我要開某某藥,你給我開點。」「我們吃頭孢沒有用,你還是開阿奇黴素吧!」……

  在急診室,一些家長儼然變成了醫生,診斷開藥都由他們說了算。虞進波說,什麼樣的家長都有,自己早已見怪不怪了。被氣急了,他也會忍不住私下抱怨幾句。

  深夜12點30分,120救護車送了一個九個月大的女寶寶,肥嘟嘟小臉像個紅蘋果,睜著大眼睛四處張望,後面跟著一對慌亂的安徽小夫妻。「間歇性抽搐長達半個小時,手和腳都變成紫色了,眼神渙散迷離。」爸爸描述著孩子的病情。「半個小時?」虞進波反覆向家長確認這個數字,量體溫,打止驚針,一系列例行檢查後,他還脫掉了小女孩的襪子,用壓舌板刮她的腳底板,肉呼呼的小腳很快蜷縮起來。

  半個小時後,爸爸送來了驗血單,除了白細胞有點高外,檢查基本正常。虞進波說:「由於間歇性驚厥長達半個小時,我再給你開個腦部頭顱CT和腦電波檢查。」爸爸有些為難,說:「聽說做腦部CT有輻射,對孩子不好,可以不做嗎?」虞進波解釋說,做腦部CT就是查找病因,排除顱內病症的。這位年輕的爸爸望了望抱著孩子的妻子,猶豫再三,終於鬆口,「那做就做吧!」

  拿著處方單,夫妻倆坐在外面商量了起來。爸爸拿著處方單一項項查看,媽媽給女孩穿上衣服,兩件厚厚的棉衣,再套上背帶褲,裡三層外三層,裹得密不透風。沒多久前,虞進波剛提醒過她,孩子發燒驚厥需要散熱,不要給她穿那麼多。可這媽媽對記者說:「外面冷,要多穿點!」

  她還告訴記者,他們不會去做腦部CT。「不是說這種CT有輻射對孩子不好嗎,還對眼睛有傷害,網上都這麼說的。我看孩子現在挺好的!」媽媽說。

  為什麼不對醫生直說,拒絕這些檢查?「不想跟醫生發生正面衝突,等下拒絕檢查又要籤字啊,太麻煩。」爸爸告訴記者,等會他就會直接繳費打一針頭孢。來到繳費窗口,收費員告訴他,不能單獨繳一項費用,要先去找醫生把兩項他不願做的腦部檢查刪除後才行。

  令記者頗感意外的是,聽說又要去找醫生,夫妻倆帶著孩子轉身就走了。

  「針也不打了?」記者急忙追上去。「不打了,實在不行,就拿著處方去買藥,再去社區醫院打好了。」

  病人沒做檢查就「逃」走了,記者把這個壞消息告訴了虞進波,「他們不相信我,我也沒辦法。」虞進波無奈地搖搖頭。

  入冬以來,兒科類醫院的日門急診量一再刷新紀錄,兒童醫學中心突破6000人次,兒科醫院突破8000人次……其中有多少是因為不信任而反覆就診、在不同兒科類醫院反覆「求證」的家庭?一面是兒科醫療資源的緊缺,一面是兒科醫療資源的浪費。

  凌晨三點,補液室的病人都吊完水走了,燈也滅了。二樓兒科只剩下一家人,媽媽哄著2歲的女兒吃退燒藥,爸爸抱住女兒捏著鼻子準備硬灌,女兒「拼死」反抗,夫妻倆始終下不了狠手,只好把藥倒了。由於擔心孩子再度驚厥,他們一家人呆在醫院遲遲不敢離去。

相關焦點

  • 急診造句和解釋_急診的例句有哪些 - 小孩子點讀
    急診(jí zhěn)。醫院急診室對急症病人進行緊急處理的方式。急診參考例句:1、這是急診,夫人,很厲害的膿腫。2、他因車禍受傷,被送往醫院急診。3、他心臟病突發,現正在急診室急救。4、我們立即把垂危的病人送進醫院急診室。5、診斷學開發的這個房間是萊斯特皇家醫院急診室的一部分。6、彈性排班制,充分調動了急診科護士的工作積極性。7、患者因發燒及右上腹痛並並隨噁心嘔吐而到醫院急診室就診。
  • 耄耋老人身受重創,醫生全力搶救,與死神...
    雲南省第二人民醫院 急診外科醫生 苟瑞傑:「用一塊紗布把嘴巴裡的異物先清除了,瞳孔已經散大了 ,(醫生將腳下墊高,繼續心肺復甦)。」值班醫生全力搶救,相關科室的醫生都來到急診室,輪流為老人進行心肺復甦。B超醫生:「找不到。」
  • 美國加州一急診室43名員工感染新冠 充氣聖誕服裝或成「罪魁」
    (抗擊新冠肺炎)美國加州一急診室43名員工感染新冠 充氣聖誕服裝或成「罪魁」中新社舊金山1月3日電 美國媒體當地時間2日報導稱,過去幾天中,加利福尼亞州凱撒醫療機構聖荷西醫療中心急診室共有43名員工的新冠病毒檢測結果呈陽性。這些病例可能是由充氣的聖誕服裝引發的。
  • 「急診」不是夜間門診或方便門診!被佔用的資源,可能正是別人的生命
    分秒必爭的急診科, 成了最無秩序的醫院科室。 急診不「急」,你說你急不急 「這麼大的醫院,晚上怎麼不能拔牙?」,以致面對一個真正有危險的病人時,醫生往往拿不出更多的精力來應對。
  • 醫者名片|急診看病,為何沒有先來後到
    正在這個時候,心電圖列印出來了,張醫生看到典型的心電圖表現,即刻診斷患者是急性心肌梗死,還是那種馬上有生命危險的類型,立馬把病人護送到搶救室,下達一系列指令(醫囑)。急診看病也是這樣,最根本的目的就是讓真正危重的病人能立即得到有效救治。就像前面那個病人,是很危險的急性心梗,隨時有猝死的可能,治療起來分秒必爭,不能等的,所以一來急診就要馬上看。別說這個病人與我沒有任何關係,這種病情與我有沒有關係都必須馬上接診處理。」聽了張醫生的話,大家頻頻點頭。
  • 電視連續劇中的醫生部分
    因為小編是一名醫科學生,我通常會看更多的醫學電影和電視劇,當我看新聞的時候,我突然想起有很多電影和電視片段,展示了醫生的日常生活,這讓我們很感動,讓我們看看我們一起來。除了外科醫生和急診科醫生,其實一天的急診科醫生經常是赤腳,整天處於高強度緊張狀態,不敢讓自己放鬆,因為一旦放鬆,可能是錯了病人的最佳搶救狀態,時間上,在急診室是最寶貴。
  • 申城首個高溫橙色預警日,醫院急診忙,醫生:烈日少外出,更別「玩命...
    驚險一幕日前也發生在上海新華醫院,一名61歲的患者突然倒在醫院預檢處,心臟驟停,生死關頭,新華醫院的醫生們迅速就地搶救病人,心肺復甦、氣管插管、除顫、支架植入等一系列專業的救治一氣呵成
  • 義烏這家醫院已收治一大波熱射病人,有人體溫計爆表
    7月13日這天,義烏復元醫院急診室就收治了5名熱射病人,入夏這半個月來,醫院急診室已先後收治了12名熱射患者。三伏天要注意什麼?有哪些急救措施需要掌握?我們都請醫生來說說。初步評估後,急診內科醫生考慮患者為熱射病,邀請ICU醫生協助搶救,同時採取冰鹽水快速靜脈滴注及灌腸、全身冷療等降溫措施,並給予氣管插管以保持氣道通暢,補液、急查血氣和肝腎功能等,為預防患者出現橫紋肌溶解、腎功能損傷,醫囑予觀測尿液顏色、尿量,定期複查腎功能。
  • 「我是老師」邱聖楠:身體與靈魂,一個交由醫生診治,一個託付老師引領
    這一集讓我深切體會到喪親之痛,尤其是為人母之後,看到這樣的場景淚崩是必然的,但最令我震撼及深思的,卻是令一集關於急診室裡的故事。急診接到的多半都是發病急、重的病人,對於每個家庭,病人都是親人們難以割捨的血脈親情,但對於醫生,他們就是患者,是他們工作的對象,是他們每日必做的功課!
  • ...人意識模糊疑似藥物中毒,醫生緊急洗胃治療,他們為何過量服藥...
    年輕人、藥物中毒、急診,當這些詞組合在一起,我想您一定猜想到什麼了。今天的急診室故事,就讓我們一起關注"心靈的感冒"。這是我們在蹲守急診室期間記錄下的兩個病例,33歲的小王和23歲的小李。剛到急診科時他們都陷入了意識模糊的狀態。
  • 北京市多措並舉緩解急診「進門難」
    會出現120急救車送來的患者到達醫院後,因急診室一床難求而導致患者滯留在擔架上,甚至不得不轉到其他醫院的情況,從而延誤了寶貴的搶救時間。怎樣進一步提高院內急救服務的承接能力?怎樣完善院前與院內急救工作的銜接流程,從而讓患者得到更加及時、有效的救治? 市衛健委回答:急診預檢分級分診,120指揮調度按病情輕重分級分類調度。
  • 熬不下去了!加拿大醫生:我們不想當英雄,只想當個普通人!
    隨著加拿大全國COVID-19病例的不斷激增,一些醫生警告道,急診醫生和其他前線醫護人員已經開始倦怠(burnout)。加拿大急診醫師協會的健康委員會主席、安省倫敦市的兒科急診醫生Dr. Rodrick Lim告訴CTV News記者,醫生們一直在為患者盡最大的努力,但是最近的新增病例使得一切變得非常困難。
  • 醫院門口出車禍求助遭拒,院方:事發時一名醫生正在搶救心臟病患者
    「120電話中告訴我,事發地點離北湖醫院很近,最好是讓醫院出個板車,或者讓醫生或護士出來看看情況。」董先生說,因自己也不懂急救知識,當時也不敢冒然對傷者做處理,怕造成別的傷害。「我母親進醫院找醫生、保安求助,我進入時母親正在和醫生交流,急診外科醫師說:『你們趕緊給送過來呀,我們醫生脫崗屬於醫療事故,得給我們開除』」。
  • 楊醫生被害第四天,民航總醫院竟還有病人揚言「砍人」,醫療秩序誰...
    楊醫生平時看急診,她有個特點,總會給病人多說幾句,就是花在每個病人身上的時間多一點。這也導致掛她號的病人會等待稍微久一點。這會讓某些排隊的病人不理解。這其實是現在醫院普遍存在的一個悖論:一方面人們都不想排隊等很久,另一方面又要醫生給自己多看一會,多說幾句。」何醫生對記者說道。 在楊文遇害案件中,一邊是盡心盡責的醫生,另一邊是逐漸失衡的醫療秩序。
  • 極寒天氣,醫院急診心腦血管疾病患者增3成,醫生教您如何預防監測
    記者今天從北京安貞醫院了解到,隨著極寒天氣的到來,醫院心腦血管等急症患者增3成。專家提醒中老年人,極寒天氣注意保暖,及時識別身體信號避免發病。極寒天氣心腦血管患者增3成來自北京新聞廣播00:0003:02近日北京地區遭遇極寒天氣,日最高氣溫跌到零下10攝氏度以下。
  • 紐約醫生:一切都亂套了,這就像個第三世界國家
    在義大利,當地的醫院擠滿新冠患者、醫生被迫選擇誰能分配到呼吸機,而如今的美國,一些地區可能也已經出現了這種現象。「現實是,我們目前在急診室中看到的情況很糟糕。」紐約長老會/哥倫比亞大學醫學中心急診醫學全球衛生總監斯賓塞(Craig Spencer)對CNN說。
  • 感染新冠「黑臉醫生」身體已恢復八成 稱將繼續做醫生
    【感染新冠黑臉醫生身體已恢復八成】感染新冠的「黑臉醫生」身體已恢復八成本報對話「變白」的易凡:「接著做醫生,我不能白回來」「2020年9月5日,易凡一個人騎車去了楊泗港長江大橋。離家不過5分鐘的距離,他還是有點喘。
  • 全球防「醫鬧」:英國暴力傷醫刑期延長 俄羅斯為醫生配備電擊器
    在最新的國民醫療服務體系員工年度調查中,從2018年開始,14.5%的醫務人員說他們經歷過來自病人、病人家屬或公眾的身體暴力。2019年10月,英國政府引入國民健康保險制度減少暴力策略,該策略要求醫療機構加強員工在處理暴力事件時的預警訓練;同時,要求提高醫療暴力事件的曝光度。另外,對醫療服務人員施暴的最高刑罰也從6個月增加到一年。
  • 【六院新聞】仁心雨露濟世情 ——我院骨科醫生唐劍飛記錄在日喀則...
    2019年9月16日,一個平常的工作日,按照要求周一的早交班必須對周五周六周日的急診處理的病人進行匯報。值班醫生正在一邊放幻燈一邊說明對病人的處理,我依次對病人情況和處理情況進行詢問。突然有一張X片引起了我的注意,這是一張骨盆的片子,值班醫生匯報說這是個年輕病人,家裡重建房子時被塌下來的牆砸到了,周六晚上送到急診,拍片顯示有一點恥坐骨支骨折,不嚴重,已經讓病人回家了。我追問道有沒有詢問病人大小便的情況?有沒有檢查骨盆擠壓試驗?
  • 急診的故事|闌尾,闌尾,站斷老大夫的腿
    睿欣在保守治療期間病情不輕反重,十天後失去耐心的睿欣媽決定轉到我院進一步診療。在急診科見到睿欣時,他完全失去了14歲孩子該有的活力,眼神暗淡無光,體重超標的他艱難的蜷縮在急診科相形見絀的擔架床上,體溫接近40度,手腳冰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