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網1月20日消息:1月18日晚上22點,上海市第六人民醫院兒科急診室,80後醫生虞進波上班了。與其他兒科類醫院夜裡人滿為患、八九個醫生同時坐診叫號的陣仗不同,六院兒科的夜急診「冷清」多了。整個二層的兒科樓面,只有三位工作人員:一位值班醫生,一位搭班護士和一名收費員。虞進波一人坐診,診室門口稀稀拉拉站著幾個家長,基本也是隨到隨看。
入職八年,他沒有回老家過過一個年
流感高峰剛剛過去,隨著學校放假,病人數量明顯下降。這幾天,虞進波也稍稍能「緩」口氣了。「前兩周,病人非常多,排隊等候時間也要四到六個小時,多的時候一晚上要看一百多個病人。現在,一晚上看四五十個病人。」虞進波說。
「醫生,我要開點霧化藥,長條形的開五支,圓形的開十支。」十點的夜急診剛開始,虞進波迎來了首位「急診病人」———一位50歲左右的中年婦女獨自前來,訴求明確,只開藥,不看病。短短十五分鐘後,診室又來了一位六十歲左右的男人,裹著一身寒氣進屋。
「沒帶孩子?」
「嗯,醫生,我家孫子一個月前剛生過肺炎,今天又稍許有一點咳嗽,我們都很擔心,要麼開點小兒豉翹清熱顆粒和霧化藥?」
等配藥的家屬走後,虞進波忍不住向記者吐槽,「什麼時候不好配藥,偏偏要等到這深更半夜?其實,從我的值班體驗來看,來看夜急診的小病人中,有80%都不在兒科急診的就診範圍內。」在六院兒科預檢處的牆上,掛著一塊透明玻璃底綠字的牌子,上面羅列著14種「兒科急診就診範疇」,包括心跳呼吸驟停、嚴重呼吸困難或呼吸窘迫,以及各種原因引起的驚厥或昏迷等。
但,這塊牌子也就是掛著看看的,要嚴格按照這樣的急診指徵來操作,對中國的兒科醫院來說,真的太難了。虞進波說得坦率:「人家拖家帶口的半夜跑來了,你能不給看?那不得跟你吵翻了。」
吐槽歸吐槽,面對著這些發燒、咳嗽、拉肚子、嘔吐的小病人,虞進波還是不厭其煩地一遍遍重複這樣的話:「家裡的退燒藥、咳嗽藥還有嗎?」「好好休息,多喝點水,發燒是會反覆的,不斷量體溫觀察,38.5℃以上可以吃美林。」「回家後不要吃東西了,早上起來吃得清淡點,喝點粥。」……
從晚上十點一直工作到次日早上八點,虞進波看了43個病人,這樣的夜班他每六天輪一次。入職八年,他沒有回老家過過一個年。一旁的護士說:「我們這些『上班狗,,春節都是要值班的。」
家長:「反正衣服都穿了,就來看看吧!」
事實上,很多來就診的家長,也很少注意到這塊「急診範疇」牌子,他們自有一套送醫標準———對家長來說,孩子是唯一的,不管毛病大小,總得讓醫生看看才放心。對於醫生而言,急診中碰到的病例不少都是小兒常見病,病情也總有反覆和發展的過程,家長用不著過於緊張。不過,家長也是滿腹委屈:他們不少是第一次碰到這樣的情況,慌亂無助之際,總渴望得到最及時的治療,哪怕是為了得到心理安慰。
晚上23點40分,一對年輕父母帶著2歲的兒子來了,旁邊還跟著焦急的外公。5個小時前,他們一家人剛剛來過醫院。
「這一晚上已經塞過兩支退熱栓了,十點剛塞的,本來都退下來了,現在體溫又飆升到39.5℃,這燒怎麼退不下來啊?」家長焦急地詢問。
看過白天的驗血報告單,虞進波說:「驗血沒什麼問題啊,發燒是容易反覆的,這急也急不了啊!」
外公又補充問了好幾個問題:「用退熱栓的間隔時間是多少?」「萬一還沒到時間,體溫又騰騰地上去了,該不該給藥?」……得到醫生的用藥指導後,一家人才離開了。為何一晚上跑了兩次醫院?這位媽媽告訴我,孩子第一次發這麼高的燒,大人實在不放心,就又來了。
不放心的,還有第一次嘔吐的小男孩的家長。凌晨1點55分,一對夫妻帶著3歲的小男孩走進診室,小傢伙看起來精神不錯,他伸出小手在就診臺上鋪的白被單上摸來摸去,還時不時地衝記者笑笑。「周六開始咳嗽,半夜12點咳嗽吐了一次,沒吐什麼,也就吐了一點水。」媽媽也意識到,孩子的病情確實不嚴重,但考慮到是第一次嘔吐,還是決定來看看。在一旁的爸爸則繪聲繪色地描述到,兒子半夜起來哭著喊著要來看醫生,「我們想,反正衣服都穿了嘛,就來看看吧!早知道他現在這樣神氣活現,我就不來了。」———這一「神補刀」讓凌晨急診室的氣氛一下子活躍了不少。
作為兩個孩子的爸爸,虞進波說自己很能理解家長的心情,但如果諸如此類的常規病、家長的反覆就診長期佔用兒科急診資源,確實不太合理。
「他們不相信我,我也沒辦法」
家長看病時心急火燎,可一旦醫生開處方時,各種懷疑又紛至沓來。「我堅決不掛水,有什麼責任我承擔,我籤字!」「我要開某某藥,你給我開點。」「我們吃頭孢沒有用,你還是開阿奇黴素吧!」……
在急診室,一些家長儼然變成了醫生,診斷開藥都由他們說了算。虞進波說,什麼樣的家長都有,自己早已見怪不怪了。被氣急了,他也會忍不住私下抱怨幾句。
深夜12點30分,120救護車送了一個九個月大的女寶寶,肥嘟嘟小臉像個紅蘋果,睜著大眼睛四處張望,後面跟著一對慌亂的安徽小夫妻。「間歇性抽搐長達半個小時,手和腳都變成紫色了,眼神渙散迷離。」爸爸描述著孩子的病情。「半個小時?」虞進波反覆向家長確認這個數字,量體溫,打止驚針,一系列例行檢查後,他還脫掉了小女孩的襪子,用壓舌板刮她的腳底板,肉呼呼的小腳很快蜷縮起來。
半個小時後,爸爸送來了驗血單,除了白細胞有點高外,檢查基本正常。虞進波說:「由於間歇性驚厥長達半個小時,我再給你開個腦部頭顱CT和腦電波檢查。」爸爸有些為難,說:「聽說做腦部CT有輻射,對孩子不好,可以不做嗎?」虞進波解釋說,做腦部CT就是查找病因,排除顱內病症的。這位年輕的爸爸望了望抱著孩子的妻子,猶豫再三,終於鬆口,「那做就做吧!」
拿著處方單,夫妻倆坐在外面商量了起來。爸爸拿著處方單一項項查看,媽媽給女孩穿上衣服,兩件厚厚的棉衣,再套上背帶褲,裡三層外三層,裹得密不透風。沒多久前,虞進波剛提醒過她,孩子發燒驚厥需要散熱,不要給她穿那麼多。可這媽媽對記者說:「外面冷,要多穿點!」
她還告訴記者,他們不會去做腦部CT。「不是說這種CT有輻射對孩子不好嗎,還對眼睛有傷害,網上都這麼說的。我看孩子現在挺好的!」媽媽說。
為什麼不對醫生直說,拒絕這些檢查?「不想跟醫生發生正面衝突,等下拒絕檢查又要籤字啊,太麻煩。」爸爸告訴記者,等會他就會直接繳費打一針頭孢。來到繳費窗口,收費員告訴他,不能單獨繳一項費用,要先去找醫生把兩項他不願做的腦部檢查刪除後才行。
令記者頗感意外的是,聽說又要去找醫生,夫妻倆帶著孩子轉身就走了。
「針也不打了?」記者急忙追上去。「不打了,實在不行,就拿著處方去買藥,再去社區醫院打好了。」
病人沒做檢查就「逃」走了,記者把這個壞消息告訴了虞進波,「他們不相信我,我也沒辦法。」虞進波無奈地搖搖頭。
入冬以來,兒科類醫院的日門急診量一再刷新紀錄,兒童醫學中心突破6000人次,兒科醫院突破8000人次……其中有多少是因為不信任而反覆就診、在不同兒科類醫院反覆「求證」的家庭?一面是兒科醫療資源的緊缺,一面是兒科醫療資源的浪費。
凌晨三點,補液室的病人都吊完水走了,燈也滅了。二樓兒科只剩下一家人,媽媽哄著2歲的女兒吃退燒藥,爸爸抱住女兒捏著鼻子準備硬灌,女兒「拼死」反抗,夫妻倆始終下不了狠手,只好把藥倒了。由於擔心孩子再度驚厥,他們一家人呆在醫院遲遲不敢離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