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拉維斯·奈特導演的《大黃蜂》,將時間點拉回到1987年,大黃蜂的故事線在冷戰後期開始。「耐克公子」拋棄了麥可·貝導演的狂轟亂炸式變形金剛的英雄敘事,將大黃蜂的早期故事拍攝為少女養成系和忠犬「小黃狗」的甜膩傳奇。大黃蜂作為變形金剛宇宙中最有人情味的汽車人,以如此特徵明顯的形象回歸,可以說是大撒狗糧,既滿足了一部分觀眾的趣味,也讓另外一部分觀眾表示失望。《大黃蜂》作為變形金剛宇宙第一部角色的獨立電影,派拉蒙與漫威的「復仇者聯盟」在策略上完全相反,相對於轟轟烈烈的正傳,本片更多是復古的類型片討巧的節奏。
1986年,內地觀眾第一次在電視螢屏上看到了《變形金剛》,由上海電視臺引進並配音,這套動畫在美國首播於1984年9月16日。隨後迅速在各地電視臺播出,而玩具市場也在第一時間跟進,在當年沒有版權意識的年代,眾多中國人擁有了廉價但粗糙的變形金剛玩具,大黃蜂和擎天柱幾乎是每一個少年的最愛。2007年以來,由史蒂芬·史匹柏擔任製片人、麥可·貝導演的五部《變形金剛》電影在中國獲得了遠比美國更多的票房和相對尚可的口碑。
在懷舊者的回憶裡,1980年代是充滿陽光和夢想的時期,成年人忙著努力奮鬥,青年人忙著刻苦學習,而少年兒童則如饑似渴的看電視。那個時代沒有網絡,絕大多數人也不曾擁有汽車。在剛剛開放的時代,電視是最具有魔力的娛樂之王,於是變形金剛、忍者神龜、米老鼠、機器貓、阿童木和霍元甲、郭靖黃蓉、許文強等等一起,徹底俘獲了觀眾的心,這些外來影視作品當之無愧的成為集體記憶的神聖之物。在1980年代,誰能夠擁有變形金剛的玩具,在同學裡面就擁有相當的話語權。絕大多數同學都買過變形金剛的招貼畫,可惜那個年代沒有DVD,也不能下載,只能夠在或彩色或黑白的狹小屏幕的電視上,看那些金剛們展騰挪移大展身手,很多動作都需要在記憶裡補充和發展。當年有多少遺憾,如今就更多的期盼。在記憶中重新認識自己的童年,是無比美好的事情。變形金剛給我們最大的夢幻,就是自由舒展的身姿,瀟灑任意的動作,肆意妄為的取捨,在孩子的眼裡,那是絕對自我的世界,沒有什麼力量可以阻擋汽車人的前進方向。玩具把玩在手裡,是一種溫熱的幸福。《大黃蜂》也可以說是治癒系電影,畢竟個子小小的大黃蜂才可以與女生進行又萌又暖的互動,在人間的居住環境裡探頭探腦的表現才有趣味性,博派領袖擎天柱便不可能縮手縮腳。
對於1980年代的少年觀眾而言,毫無疑問變形金剛是最神奇的,如今「懷念80年代」是他們彼此確認對方是同齡人的最佳手段,十二年以來大電影的複述,又一代新觀眾的精神生活中接受了汽車人的存在,尤其是中國城市生活的鋪展和成熟,汽車在現實中成為日常的一部分。時間來到2019年,中國觀眾對於《變形金剛》故事大背景的冷戰思維表示漠然,只需要欣賞變形金剛軀體的萬能變化。汽車人迎合了男孩子的渴望,甚至進入他們的夢鄉,而大黃蜂顯得非常特別,甚至可以吸引女生,誰能抵擋得了汽車人的賣萌和摸頭殺呢。大黃蜂作為汽車人與地球人互動的典範,《大黃蜂》中便是忠犬與少女的寵溺關係,彼此可以為對方「犧牲」,衝動型的互相幫助,很有些感人的中二特色。小鎮少女與大黃蜂的接觸,很有些致敬史匹柏導演的《E.T.外星人》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