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動畫還能開倍速?
一位看動畫多年的老二次元表示發現了新大陸,並在在動態中分享自己的震驚、喜悅和心得。
沒曾想,這樣一條動態卻一石激起千層浪,在評論區引發了激烈探討。
很多人認為開倍速會嚴重破壞動畫應有的演出效果,還給人一種「為看而看」的感覺。
有人提出開倍速會浪費聲優的演技和bgm。
還有人認為,既然開了倍速,覺得這部動畫沒有內容,那還不如棄番,去看其它作品。
也有人表示,自己很早就開倍速了,開倍速是為了提高信息密度。
一些人還總結出了自己開倍速的心得。
動態發布者本人則表示,漫畫、書籍之類的媒介都可以自行調整觀看速度,動畫、電影、電視劇這些影像類媒介,卻只能按照設定好的速度觀看。
大多數觀眾看動畫都是圖開心,而開倍速就是一種讓觀眾自行調整閱讀/觀看節奏的方式。那些冗長的廢話、意識流表現和晦澀的暗示,正常速度看可能會因太過枯燥而棄番,跳進度則會導致故事斷層,開倍速可以幫助自己度過這些「棄坑點」,獲得更愉快的觀看體驗。
以上確實是開倍速的好處。
那麼,開倍速看動畫,到底對體驗有沒有影響?又有哪些影響?
01時間——動畫語言的根本條件
動畫是一門時間與空間交匯互動的藝術,動畫本體就是對時間與空間的創造性把握。
很顯然,開倍速會對動畫本身的時間造成影響。接下來我們要從動畫本體出發解釋其原因。
實驗動畫大師諾曼·麥克拉倫(Norman McLaren)對動畫的定義是:
「動畫不是能動起來的畫的藝術,而是畫出來的動的藝術。在每幀之間發生的事情,要比各幀上存在的東西更重要。因此,動畫是把控幀與幀之間無形空隙的藝術。」
在他看來,幀與幀之間的信息比幀本身的信息更為重要。
如何理解上面的話?什麼是幀與幀之間的信息?什麼又是幀本身的信息?
動畫視覺形式的特徵由三個基本因素構成,它們分別是造型符號、運動狀態和維繫二者的技術機制(技術機制暫且不論)。
造型符號,就是每個單獨幀上呈現的畫面中的圖形符號,這些符號可以傳達出具體或抽象的意義。我們看到的一張張靜止的圖畫中的信息,例如獨特的人物造型、唯美的背景,就是幀本身的信息。
運動狀態,即運動變化,它是動畫本體形態最重要的標誌,符號位置的變化(位移)與形狀的變化方式(變形)是表達意義的關鍵,也是幀與幀之間的信息。
動畫被稱為「賦予生命的藝術」,它通過一系列動態圖形之間的關係創造象徵性的生命形式。
正是各種運動變化為靜止的圖形賦予更深的意義,讓性格單一的角色具有了身份、複雜的人格和鮮活的生命。
運動變化需要在時間中展開,需要對時間的認知把握與分配。
快與慢、加速與減速、延時與停頓等,都要根據表達意義的需求來設計,通過時間的合理分配、距離的恰當布局,才能體現運動力度、空間關係等,實現意義的表達。
一言概之,時間是動畫語言描述意義的基本條件。
開倍速,就是只關注各幀上圖形符號傳達的信息,卻打亂了時間,影響幀與幀之間、運動變化產生的信息的行為。
慢速凝重的動作和表情變化被加速後會get不到原有情緒,快慢的對比效果減弱,正常的步行、奔跑會因加速變得滑稽可笑,動畫師對動作的幅度、距離、節奏的處理也會因此被影響。對於講究「緩慢」、「停滯」、「悠哉」的時間體驗的閒適日常系作品,應有的觀看效果更是會被嚴重破壞。
此外,就算只關注幀本身的信息,一些通過閃回快速掠過的細節,也會更難注意到。
02聲音——視聽語言的重要組成
很多年前,我上學時半夜用MP4偷看《AIR》,身邊沒有耳機,被父母發現的我就全程靜音看到最終話,猛男落淚。
顯然,即使把聲音完全消除,僅憑畫面和字幕,《AIR》這部作品也深深打動了我。但能達到這種程度的動畫還是少數,靜音看番和開聲音看番是兩種體驗。
電影的聲音……不僅加強,而且數倍地放大影像的效果。——黑澤明
動畫也是如此。動畫中的聲音主要有三類:臺詞、音效和背景音樂。它們都具有動態性,和影像一樣依賴於時間的流動,通過在時間中的運動體現價值。
這些聲音有著補充畫面信息、烘託視覺影像、增強視聽感染力的作用,靜音和倍速則會抹除和破壞這些音聲原有的效果。
動畫中的臺詞主要由聲優配音,觀看外國動畫時還要搭配字幕來理解臺詞。優秀的配音能展現角色內心的細微情感變化,一句簡單的「好,我明白了」,因不同的語調、停頓、抑揚、頓挫,能給人驚訝、失落、高興、悲傷、憤怒等不同感受,不同方言、口音的配音也是體現角色個性的手段。
可以說,聲優是用聲音為角色賦予生命的職業。在一些畫面過於貧窮的低成本動畫中,聲優甚至是塑造角色形象的主要手段。
音效可以營造氣氛,同時表現空間感和真實感。鐘錶緩慢或快速的滴答聲、微風拂過樹葉的蕭瑟聲、輪胎與地面的摩擦聲、主角的心跳聲、身後傳來的腳步聲……即使是同樣的事物,不同的音效也能表現出截然相反的感受。
音樂能渲染情緒、刻畫心理,既可以強化畫面已有的情緒,例如決鬥時刻熱血激昂的音樂,也能通過對立與畫面內容形成反差,比如為令人髮指的暴行配上寧靜舒緩的音樂。沒有這些音樂,觀眾很難體會到其中的反差和創作者的意圖。
03各取所需的個人選擇
如果沒有外力逼迫的因素,那麼當一部動畫令觀眾產生開倍速的想法時,這部動畫對這位觀眾而言是比較失敗的。
開倍速必然會對觀感造成影響,雖然從客觀角度或者作品中心論來看,這種影響破壞了創作者的意圖,打亂了演出效果。
但從觀眾角度、讀者中心論來看,如果只關注劇情本身,不太在意故事之外的東西,這種影響或許會更好,因為我們可以將其調整到與自己適配的頻道。
就我個人而言,幾乎不會開倍速看動畫,除非有不可抗力需要快速看完不喜歡的作品。正常情況下,不喜歡的作品會選擇直接棄番。
同時,作為一名漫評寫作者,我需要儘可能體會創作者的意圖,了解作品的本來面目,從而給出儘可能客觀的評價。當然,評價必然會摻雜一定主觀想法,但如果一開始就是在倍速情況下看動畫,那麼評價的源頭就已經是非客觀的,這是需要極力避免的。
最後,開倍速、靜音、拉進度條還有跳OP、ED(可以在B站動畫OP結束處,看到各種關於跳不跳OP的爭論),這些行為都只是一種個人選擇,只要不影響他人,沒必要上綱上線地指責。
只是,這些選擇被公之於眾後,做法不同的人看到,可能會感到喜歡的作品(或者是自己喜歡的動畫本體)受到冒犯,產生不快,這也是人之常情,互相體諒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