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記者 仇惠棟
秦淮「家底」豐厚,地標眾多。但最年輕、最具活力的LOGO無疑是「秦淮矽巷」。誕生2年多來,大批創新企業在這裡茁壯成長,各種奇思妙想在這裡開花結果,各類體制機制在這裡大膽試驗……南京市委主要領導作出了「南京矽巷看秦淮」的高度評價。
今年1月9日,2021秦淮區創新名城示範區建設推進大會召開,企業家、科學家和創業者齊聚1865科技創意園的兵工專門學校舊址。這裡已修繕一新,被命名為企業家學堂,成為秦淮矽巷的新成員。會上發布了2021年秦淮區委1號文件《關於新階段推進創新名城示範區建設的十大加速計劃》,文件聚焦創新名城示範區建設,為全域創新「添柴」。在秦淮矽巷的大框架下,昔日洋務運動的「兵工廠」成為創業者的「演兵場」、開啟更大事業的「夢工廠」。
園區轉身,主力軍馳騁主戰場
白下高新區作為全省面積最小的高新區,連續四年位列省級高新區第一方陣,是秦淮區名副其實的「創新主力軍」。「橫向比規模,我們沒有優勢,所有的成績都是我們勇爭一流的隊伍靠一點點拼出來的。」白下高新區黨工委書記張仲金說。
創新才會有發展。空間承載能力決定了園區未來發展能級,白下高新區必須突圍。2018年9月啟動的「秦淮矽巷」建設是白下高新區在全市首倡「一區多園」改革基礎上的再突破,也是秦淮區對於白下高新區的再定位——做全域創新資源的整合者,從偏居一隅的城東回到老城區大舞臺。金陵智造創新帶、特色小鎮、社會園區、產學研機構等零散的創新要素由此聚沙成塔、攥指成拳,凝聚成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升級的強勁磁場。
「抽掉板凳全體起立」。2020年1月10日,白下高新區進行了「高速換軌」的改革。全員競崗打破身份差別,人員能上能下、「政企」融通無礙。按照「管委會+平臺公司」管理模式,秦淮區明確秦淮科創集團歸口高新區管理,成為高新區的建設運營公司,寄望打造一支未來能馳騁資本市場的旗艦部隊。管委會領導下管理層級扁平化,白下高新區的每個部門就是一個「戰鬥單元」:招商發展、秦淮矽巷、科技創新、規劃建設、企業服務……每個部門都有明晰的軍令狀:圍繞省市區高質量考核任務和本部門工作特點,落實年度目標和三年目標。目標任務數位化,用KPI方式量化計算、激勵獎懲,「優劣之間」薪酬差距將拉大到3-5倍。
實戰檢驗改革成果。2020年9月30日,園區新載體——紫雲智慧廣場項目比原計劃提前6個月實現交付,園區規劃建設部團隊摘下首個「特殊貢獻獎」。12月31日,南京市秦淮區市級重大項目白下高新設計產業園竣工交付。總建築面積約28萬平方米的設計產業園提前6個月實現竣工。
新速度贏得新成效。項目在建時就同步招引企業。白下高新設計產業園竣工儀式上,管委會向南京市水利規劃設計院股份有限公司、北京百度網訊科技有限公司、聯童有限公司等多家企業交鑰匙。白下高新區管委會主任王洛鋒說,這一載體力爭再引進高新技術企業50家,年產值超過5億元,稅收超過2500萬元,扶持1家相關企業上市,成為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示範項目。
2021年,秦淮區委區政府提出,要充分發揮高新區科技創新主陣地關鍵作用。園區智能車聯網、認知物聯網產業增幅計劃超30%,對全區經濟貢獻度超過20%。2025年園區的經濟貢獻度要超過30%。
街巷掘金,有機更新注入創新資源
2020年12月8日,秦淮區人民政府與金陵科技學院籤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決定以白下校區為依託,共同建設「金陵科技學院秦淮矽巷大學科技園」。2021年1月5日,舉行開園儀式,南京機器人協同創新中心同步成立。上海雲紳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杭州它人機器人技術有限公司、上海有個機器人有限公司等一批科技企業籤約入駐。
不到一個月,園區從紙面協議到企業入駐,跑出了一以貫之的秦淮速度,也顯示出雙方一拍即合的強烈意願。該科技園管理辦公室主任陳斌介紹,園區將依託秦淮區高新產業定位,結合金陵科技學院專業方向,明確產業定位為文化旅遊創意、智慧城市、金融科技服務、軟體與信息服務、物聯網機器人等。
「高校院所是主城發展最可靠的盟友,創新人才是主城發展最寶貴的資源,創新生態是主城發展最強勁的磁場,堅守創新是主城突破發展瓶頸的唯一選擇。」秦淮區委書記林濤在多個場合這樣強調。
「我們在6.6平方公裡的秦淮矽巷片區裡,已經釋放了54萬平方米的科創載體,2020年產值300億元。」秦淮區區長張泰介紹。在2020年南京城市矽巷績效考核中,秦淮矽巷位列第一。
秦淮區委區政府提出,今年要全面推動秦淮矽巷建設「提檔升級」,2021年,新增高新技術企業超100家,新增科技型企業超400家,區域產值達400億元。力爭到2025年,新增科創載體130萬平方米,新增科技型企業超2000家,區域產值超1000億元。秦淮矽巷不僅是無邊界的園區,更是一個活力社區,結合今年推動紫雲智慧廣場人才公寓交付使用,秦淮區將建立矽巷人才公寓監管制度,完善咖啡廳、金融網點等功能性服務配套,構建便捷化、煙火氣、有活力的創新空間。
2021年1月9日,《秦淮矽巷高質量建設發展綜合評價體系(試行)——南京城市矽巷建設發展指導標準研究》正式發布。張仲金說,構建這一綜合評價體系,既是秦淮矽巷高質量發展的現實需求,也是貢獻矽巷經驗的「秦淮擔當」。下一步,將組織專家制定考核細則,對各園區進行量化考核,並根據結果進行評先獎優,激勵矽巷載體運營方不斷優化園區產業結構,構建優良生態體系,為企業提供優質服務。
與大院大所聯姻,把閒置載體「顆粒歸倉」後,秦淮矽巷的「存量開發」瞄向何方?王洛鋒表示,隨著老城全域創新步入2.0版本,要在城市有機更新中同步考慮注入產業和創新資源。「老城裡還有不少空間可以挖潛,我們最近正在計劃改造白下路的一座大廈。」
灣區蓄水,「多區合一」打造創新廊道
2019年9月23日,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秦淮創新灣區啟動建設暨秦淮矽巷發展推進大會召開,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秦淮矽巷大學科技園正式揭牌。從「城市矽巷」到「創新灣區」,看似簡單的名稱更迭背後,是從空間突圍到資源聚合的「路徑優化」,是一個「其命維新」的老城區不斷突圍攀升。
省委常委、南京市委書記張敬華指出,創新灣區最大的吸引力在於開放融合,最顯著的特點在於「無邊界」融入城市。必須按照校區、城區、園區、社區「多區合一」的思路,完善科研、商業、休閒、文化等功能配套,加強金融、法律、技術中介等服務支持以及高水平生活服務,打造既適合創新、又適宜生活的舒適空間。
南航大校長單忠德表示,南航大將深耕「源頭創新 賦能秦淮」的平臺使命,放大科技成果轉化價值,力爭通過3-5年的努力,將灣區打造成科技資源集聚的碼頭、高端產業融合的廊道、服務創新生態的港灣。
秦淮創新灣區的建設,為深度推進創新名城建設提供了新路徑,也為促進產學研深度融合打造了新樣板。在2021南京市創新名城建設推進大會上,南航大與南京市籤署了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國際創新港合作框架協議,雙方將共建「實驗室+創新中心+研究院+雲服務平臺」的「一港多點」生態系統,在科技創新中心、國家實驗室建設和科技成果轉化方面加強謀劃。
「2021年,我們將在南航大新增4萬平方米科創載體。」王洛鋒告訴記者,作為「秦淮矽巷」的最新組成部分——南航大科技園一期工程,校地合作首先改造了御道街臨街4棟樓,讓師生在「家門口」「校門口」創業成為現實。秦淮區計劃以南航大科技園為核,加速推動至美科技廣場等交通便利、地處城中核心地段的項目建設,聚焦電子信息、智能製造、通用航空等產業方向,打造老城區裡的「創新廊道」。
創新灣區的建設,承擔著探索科技轉化新機制的使命。2021年的秦淮區委一號文指出,要建立創新灣區特色政策體系,細化完善產學研用深度融合模式,開展職務科技成果確權改革試點工作,推動相關實驗室等優質資源的開放共享。秦淮將啟動灣區綜合服務中心建設,成立科技成果轉化交易中心、科技金融服務中心,增強源頭創新孵化功能。
張泰表示,秦淮立志在創新融合上「再突破」,將以「創新灣區」作為融合發展新起點,加強產學研協同創新,在新研機構組建、校友資源集聚、人才互派掛職等領域,與大院大所大企開展更為緊密的合作,把「兩落地、一融合」引向深入,加速打通科技成果轉化的「最後一米」。
標杆引領,創新企業裂變式增長
2020年6月24日上午,江蘇智仁景行新材料研究院揭牌儀式在白下高新區舉行。國家最高科技獎得主王澤山院士攜手上海交通大學丁文江院士,帶領科研團隊持大股創辦了這一新型研發機構,重點解決我國新材料生產核心技術依賴進口的「卡脖子」問題。
半年為期,這一新研機構以秦淮為總部迅速開疆拓土,在溧水設立了中試基地,在陝西洛南正在建設產業化基地。未來通過社會資本與研究院的融合,計劃在5年裡孵化和引進總計30家以上企業。
請來「關鍵先生」打造新研機構,具有風向標的意義。由28所首席科學家領先打造的新型研發機構——中電芯谷高頻研究院,迅速成為業界「地標」。「秦淮矽巷」藉助這一「磁力場」引進了南京芯展威、南京順時真、江蘇海瑞達微等研發企業,實現了晶片應用產業鏈條式發展。
2020年12月21日下午,首批獲得路測牌照的5輛百度公司的智能駕駛車輛,開始在白下高新區10.67公裡的開放道路上「自由穿梭」。歷時8個月的建設,南京市首個省級車聯網先導區正式在秦淮區落成。
張仲金表示,園區通過與百度Apollo的合作,一方面促使百度集團逐步加強在南京和秦淮區的投資力度,另一方面,省級車聯網先導區的建設吸引了南京市本地企業和新研機構參與,促進了區內傳統智能交通領域的企業迭代創新,也讓新生的新研機構迅速找到了市場。
圍繞龍頭企業搭建產業鏈條,秦淮區成立了萊斯、移動、聯通、慧爾視、紫金山實驗室、科創車聯網研究院等20餘家創新主體加盟的南京市車聯網產業聯盟。隨著這一南京L4級別自動駕駛開放測試場地啟用,秦淮相關產業將迎來爆發式增長。預計在2-3年內將孵化100家初創型企業,培育引進30家高成長企業,總產值達超350億元。遠期目標是打造千億級車聯網產業集聚區。
從園區轉身進城,到矽巷啟航,創新港灣開啟,三年間秦淮老城創新這把火越燒越旺。秦淮區科技局局長肖滸提供了一組數字。三年間,秦淮區高新技術企業從2017年的122家增長到422家,入庫科技型中小企業從47家到625家,新增培育獨角獸企業9家、瞪羚企業21家,PCT專利申請量從32件增長到120件。新研機構從無到有突破18家,共孵化引進企業480家,產業集聚度達92%,新研質效考核始終保持主城前列。
「回望三年創新發展歷程,我們越來越深刻體會到,創新驅動是主城突破資源瓶頸、打開發展新局的必然抉擇。秦淮要發展,必須抓創新。」林濤表示,秦淮作為主城核心區,明確「十四五」期間要率先形成以創新為主要驅動力的增長方式,確保高企超1300家,研發經費投入佔比超4%,科創載體面積超1000萬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