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人貿易是15世紀時,歐洲殖民者在發現了南北美洲新大陸後,為解決廉價勞動力短缺的問題,而發動的從非洲大陸販運黑人到美洲為奴隸的帶血的貿易活動。
這場人類歷史上最為血腥、卑鄙的貿易運動,從15世紀時葡萄牙發起,到19世紀工業革命後的結束,整整持續了近400年,使非洲黑人損失近一個億。
那麼在這場跨時如此長久的黑人奴隸貿易運動中,作為發起者和奴隸的主要使用者,西方殖民者為何不就地取材,直接奴役當地的印第安人為奴,而是捨近求遠,跑到非洲去販運黑人呢?這對一個國家或者民族的生存又有何啟示呢?
不一樣的新大陸
在近代的大航海運動中,葡萄牙是長期領先於其他歐洲國家的,因此南美這塊新大陸也是葡萄牙最先發現的,並捷足先登佔據了地域廣闊、資源豐富的巴西地區。
但這些豐富的資源卻並不是葡萄牙所想像的,或者說是其期許的。從一定意義上講,葡萄牙率先發起的大航海運動,其原始目的就是要尋找以黃金和白銀為代表的貴金屬的產地。
但巴西卻並不盛產貴金屬,相反,肥沃的土地和溫熱的氣候,讓這塊新大陸十分適宜發展種植業。
但在這樣一塊十分適宜農作物生長的地方,卻沒能形成一個諸如非洲、印度洋地區的有完整組織秩序的社會結構,比如部落、部落聯盟、封建王國等。
沒有黃金、白銀等貴金屬,沒有完整的社會組織結構,也就意味著耗費皇室巨額資產所發現的這塊新大陸,既不能滿足他們的奢侈品需求,也不能坐享其成的奴役他國來持續穩定的獲得貢品收入。
因此為了彌補尋找新大陸的支出,葡萄牙殖民者不得不在這塊肥沃的土地上發展起了種植業,新大陸於殖民者的意義貌似看起來就是換一個地方種地而已。
新農場的新需求
換個地方種地,對於葡萄牙殖民者來說並不是什麼難事,建立了新航線的他們,只需要輕車熟路的將農場主和生產技術引進到這片新大陸就可以了。
但問題在於新大陸太大,超過了葡萄牙的想像,這也就意味著原本葡萄牙國內的家庭農場的生產方式並不適合在巴西的運作,同時,這也不符合快速收回其探險成本的要求。
於是人類歷史上,一種大規模、集群化的農業生產方式開始出現在南美新大陸上。
在工業革命之前,尚未實現機械化的大農場,只能依靠人力進行耕種,這也就意味著,在這片廣袤的新大陸上急需大量的廉價勞動力,很顯然葡萄牙人或者是其他歐洲白人是不符合這種新需求的。
因禍得福的印第安人
對於金錢和收回投資成本的迫切渴望,意味著新大陸的種植業不是以滿足國內消費為導向,而是以出口賺取利潤為導向。
這種導向也就要求農場主必須壓縮生產成本,以提高其農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
很明顯在沒有實質技術差異的情況下,壓縮人力成本是最快速有效的途徑,而奴隸顯然是所有人力中最便宜的,其價格甚至不如一頭普通的牲畜。
很明顯,殖民者身邊最容易得到的奴隸就是這些在新大陸上土生土長的印第安人。
但是要捕獲這些印第安人做奴隸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上面講過,當葡萄牙人踏上這片新大陸的時候,這裡連一個像樣的有秩序的社會組織都沒有,他們還生活在以狩獵和採集為主的刀耕火種的原始時代,他們沒有城鎮和村落,生產工具以石器為主,在這種情況下,處於原始狀態的印第安人的數量並不多,同時,由於新大陸長期與外界封閉,印第安人的天然基因一旦傳染上西方殖民者帶來的病菌,其死亡率基本在95%以上,這使得印第安人的數量難以滿足殖民者種植業對勞動力的需求。
除此之外,原始的印第安人由於保持著人類原始的狂野和桀驁不馴,使得印第安人很難被奴役,即使個別被殖民者抓獲的印第安人,其服從性也極差,天生熱愛自由的印第安人在被奴役之後,一有機會便會迅速的逃入深山老林之中。
如此一來,殖民者只能把解決勞動力短缺的途徑轉向大洋對面的非洲。
比白銀還貴的蔗糖,比草芥不如的黑人
令葡萄牙沒有想到的是,這塊沒有黃金、白銀等貴金屬的新大陸,卻創造了比競爭對手西班牙從其他殖民地獲得的更多的利潤。
新大陸完美的氣候和肥沃的土地,使得殖民者的種植園不僅有效提高了蔗糖的產量,同時,提升了蔗糖的糖含量,使得新大陸的蔗糖質量遠高於其他地區。
巨大的產量和遠高於其他地區的質量,使得新大陸的蔗糖出口額年年攀升,到1619年時,新大陸的蔗糖出口利潤已經達到了葡萄牙財政收入的5%,到1650年代時,新大陸的蔗糖出口達到了巔峰,其佔葡萄牙財政收入的比重一度超過10%。
高額的利潤必然促使殖民者竭盡辦法擴大種植和生產,這便使得殖民者對廉價勞動力的需求更為迫切。
此時的非洲無疑是提供這種廉價勞動力的最佳場所。一方面與印第安人相比,非洲黑人大部分已經進入了奴隸制的部落時代,奴隸在非洲部落社會中早已存在,那裡不僅奴隸數量眾多。而且還可以直接從奴隸主手中購買;另一方面,葡萄牙可以利用地理優勢,直接在非洲大陸,以戰爭或者抓捕的方式輕易獲取奴隸;最後,便是長久的奴隸制,使得非洲的黑人奴隸服從性極高,敢於反抗和逃跑的奴隸幾乎沒有。
根據現存的檔案資料記載,殖民者在販運黑人奴隸時,往往只需要幾名水手便可以輕而易舉的將數百名黑人奴隸從非洲販運至新大陸。而在新大陸的種植園中,大的種植園可能有1-2名護衛,小的種植園卻沒有護衛,但有記錄的黑人奴隸逃跑事件卻寥寥無幾。
龐大的需求加上「綜合素質」極高的表現,在與本地印第安人的兩相對比,使得黑人奴隸成為了西方殖民者彌補勞動力短缺的最佳選擇,而基數龐大的黑人奴隸數量,也使得黑人奴隸的價值甚至是不如一般草芥。
而伴隨著種植業高峰結束後,隨著開採技術進步所帶來的鑽石、黃金開採的浪潮的到來,更為惡劣的作業環境和頻繁的礦難,使得殖民者對非洲黑人奴隸的需求長期保持旺盛。
啟示
從一定程度上來講,在西方殖民者進行大航海冒險之前,非洲黑人的文明進度是先進於新大陸的印第安人的,但這種先進卻致使非洲黑人更容易被馴服和管理,而落後的印第安人卻因為落後所附帶的狂野和桀驁不馴,而避免了被殖民者奴役。
因此文明的進步對於一個民族來說,究竟是好事還是壞事不能一概而論。
而印第安人因為原始的狂野而逃脫了被奴役的命運難道就是好事嗎?恐怕也不見得,他們逃脫了奴役,但也脫離了整個殖民社會,他們完全被排斥在殖民社會之外,成為了一股被漠視的非主流,正因為此,無論是歷史上,還是當今社會的政治變革中,黑人始終是一股重要的力量,而印第安人卻從未見諸報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