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一對說著流利中文的德國夫婦吳正榮和杜雪慧在中國的湖南長沙已經生活了18年。
當地人認識他們倆,是緣於他們在長沙開福區湘春巷經營的一家麵包店。這家店的名字很獨特,叫「吧赫西點」,很多來光顧這家店的人,不只衝著正宗德式麵包而來,也是衝著做麵包的人。過去的9年裡,有20多位聾啞學員,就在「吧赫」裡通過培訓成為了合格的麵包師。
早上8時,「吧赫西點」麵包店裡的顧客已經排起了隊,很多人都是因為麵包店背後的故事慕名而來的。
顧客:聽說他對聾啞殘疾人很關愛,培養他們能夠獨立生活。我覺得這樣很有愛心,這才是真正的大愛,所以我是衝著他們的愛心來的,所以我們想買一點東西,也獻一點點愛心吧。我是離這裡挺遠的,我們開車要半個多小時,我很想了解一下,這樣的一個,就是很多的員工都是聾啞人,他們這麼多年是怎麼堅持下來的。
這家麵包店的老闆是一對德國夫婦,他們各有一個地道的中文名字,吳正榮和杜雪慧。丈夫吳正榮來自斯圖加特,化學專業出身的他在2002年作為「環球救助協會」代表和妻子杜雪慧一起來到長沙,成為幫扶聾啞人的義工,至今已經在長沙生活了十八個年頭。最初,他們在湖南省殘聯的康復中心幫助聽力障礙兒童進行康復訓練,十幾年過去,受助的500多名孩子大多已經能夠開口說話了。
吳正榮的妻子 杜雪慧:有一些孩子他們剛來(康復中心)的時候,什麼都不會說,慢慢學習,聽聲音,還要聽懂是什麼聲音,還要學習說話。畢業了以後就進入正常的學校。以前有一個孩子我們從他4歲時認識他,一直到他18歲畢業,(他)有自己的工作,可以自己養活自己,我覺得這樣也是一個成功的故事。
在吳正榮夫婦看來,除了幫助聽力障礙者恢復語言能力,還應該幫助他們獲得與正常人同樣的工作機會,讓他們能夠自食其力,體面地生活。
吳正榮:如果是手工做麵包,做蛋糕,他們喜歡手做的,可以發揮他們的能力,我們就覺得,這個可能是適合一些聾啞人做的一個工作。
帶著這樣的想法,2011年,吳正榮盤下了這間不到20平方米的麵包店,取名「吧赫西點」。他還從德國請來了一位麵點師,招收聾啞學員免費傳授烘焙技藝。經過四年多的學習,吳正榮能做出20多種麵包和20多種餅乾糕點,他們培訓出的特殊學員有不少已經在當地其他麵包店工作。如今,「吧赫西點」有6名聾啞員工和2名學徒。
吳正榮:我就看烤箱和醒發櫃,同時用好幾個鬧鐘,聲音他們聽不到,如果一直要看著,盯著鬧鐘的時候比較難操作,這也是一部分的困難,一個學徒就會和一位師父一起做工作,他有什麼問題就可以無障礙地跟他(師父)溝通,他們都會用手語。
麵包師湯樂,在「吧赫西點」的後廚工作已經有五年了,她是18歲時來到這裡當學徒的。最初吳正榮夫婦並沒有想到,湯樂其實是他們多年前曾經資助過的孩子。
吳正榮:她就告訴我們,以前她是在聾啞學校受到我們的資助,我們都不知道,因為她之前是小女孩,所以那時候來的時候18歲,我們就不認識她了,現在你今天看到的湯樂,主要做麵包、麵團的那位。
培訓完成後,湯樂選擇留在「吧赫西點」工作,如今她也成為了老師傅,和吳正榮一起培訓新學徒。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疫情期間停業 愛心不打烊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吳正榮夫婦希望,通過他們的幫助,讓有聽說障礙的人,不但能夠開口說話,還可以掌握一門技術,比如會做面點,這樣能夠在社會上找到自己的價值,能夠自食其力,也能像正常人一樣獲得尊重。
能夠把烘焙技術教給有溝通障礙的聾啞人,不會是個容易的過程,既要開店,還要帶學徒,夫婦倆付出的心血是可想而知的。從最初的不知名小店,逐漸積累了穩定的客源,在當地也逐漸有了名氣。今年上半年遇上疫情,店面不得不關門停業,而麵點師的工資,卻一天也沒停發過,這讓我們有些恍惚了,夫婦倆是在做生意還是在做慈善?
化學專業出身的吳正榮,對製作面點的原材料嚴格把關,烘焙過程也毫不馬虎,加上價格親民,讓深藏於小巷深處的「吧赫西點」小店,慢慢有了穩定的客流量。
吳正榮:我們的客人要相信我們用的材料是好的,我們就肯定要讓他們滿意。反正我們是按照想自己吃的,這樣做給顧客吃。
顧客:剛開始很多人認為是外國人開的,應該是價很貴,剛開始有這種想法,但一旦後來體驗了以後,都說那價位又很適中,再一個質量好,這樣就慢慢地傳開了。他的品種有鹹的,因為糖尿病不能吃甜的,有鹹的、有甜的,以前沒有,現在有了,都有了。
「吧赫西點」默默存在了九年多,吳正榮一直都是「保本兒」經營,不求盈利。今年疫情期間,他們不得不關門一個月,但並沒有裁員,吳正榮擔心他的員工去別處找工作沒那麼容易,因此從未間斷髮工資。復工營業之後,店裡的麵包都沒有漲價,員工也還是熟悉的那些人。
吳正榮:我們一開始營業只(在)門外面賣,客人在外面點麵包,我們在裡面給他打包,包好拿到外面去,他掃碼付款,就無接觸可以拿到他需要的麵包,一直這樣做了三個月的時間,客人也很理解,疫情時期社區過來給我們一些物資,消毒液、體溫槍。
如今,為愛心慕名而來的顧客越來越多,麵包店的生意也紅火起來。而吳正榮和妻子也希望社會上能有更多的機構和單位,樂意接受那些特殊人群,讓他們能夠獲得更多的工作機會和認可。
吳正榮:像巴赫的音樂很完美,我們繼續做很好的麵包,然後讓學徒在這裡學習,我希望有更多的麵包店或者別的行業的,他們有機會可以培訓和聘請一些殘疾朋友,像腦癱和自閉症的朋友們,他們也可以有工作機會。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主播點評:愛在不言中
2019年,《中國殘疾人權益保障白皮書》中公布的數據顯示:2018年中國殘疾人的就業人數達到948.4萬人,而數據顯示,我國現今殘疾人數量達到了8500萬,差不多十分之一的人才有就業機會,而這個總人數約佔全國總人口數量的6.21%,也許您會說我日常出門,沒有感覺到100個人裡就有6個殘障人士。
這些殘疾朋友要學會一門手藝,擁有一份工作,一個社會身份,是不容易的,他們「不是人數少,而是出門的人少」。當然,為了解決殘障人士的就業,國家層面從法律、政策方方面面出臺了很多鼓勵措施,但更重要的是,這個社會中的其他人,要對他們張開臂膀,要肯拿出自己的尊重、耐心、時間、機會去切實地幫助他們,他們才能推開家門,走進社會的大門。
這家麵包房的名字應該是借用德國音樂家「巴赫」的名字,不過因為在後廚大家都是用手語交流,所以這兒可能要比其他地方的後廚安靜一些。
巴赫的音樂風格深沉、悲壯、寬闊,我相信吳正榮夫婦倆也是這樣品質的人,他們的愛寬闊而深沉,無聲地靜靜流淌在這家麵包房裡,這首「愛」的音樂也希望能夠流淌在更多的地方,通過更多的人,傳遞下去。
(編輯 毛亞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