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8-21 19:50 |浙江新聞客戶端 上虞區融媒體中心 記者 劉金平 趙晶晶 文 記者 朱勝鈞 通訊員 王力湛 攝
「多虧了朱醫師,要不是他,我還不知自己得了腸癌。幸虧篩查及時,早期動了手術恢復很快。」昨日,嶺南鄉立功村村民王夫娥激動地說,「朱醫師自己也是個病人,還親自組織結直腸癌公益篩查,跑這麼遠為我們服務,我真的很感動。」
王夫娥口中的朱醫師就是上虞人民醫院消化內科主任醫師朱新建。他患病9年來,始終不忘初心,堅守臨床一線,專注於早期胃癌篩查,項目取得重大突破後,他又向早期結直腸癌篩查發起了挑戰。
朱醫師在給病人進行胃鏡檢查
9年前身體已拉響警報
堅定執守交出優秀業績
2011年,朱新建被查出肝癌,手術切除後一個月,身體尚未完全恢復,他就重返崗位。坐門診,做胃、腸鏡,行ERCP(經十二指腸鏡逆行胰膽管造影)、EST(內鏡乳頭括約肌切開取石術)、 ESD(內鏡下黏膜剝離術)……很多時候,他穿著30多斤重的鉛衣,站在無影燈前工作,一幹就是大半天。
只是他動過手術後改變了原有的生活習慣,菸酒不沾,絕緣應酬,每天遊泳,積極鍛鍊,希望擁有健康體魄更好地為病患服務。他說:「國家培養一位好醫生不容易,我應竭盡所能為社會作貢獻。」
東南沿海是胃癌高發區,年發病率在30-40人/10萬。而當時上虞區胃癌的早期診斷率才6%—8%,超過90%的患者到了腫瘤晚期才被發現。於是,朱新建高度關注起胃癌的早期篩查。
2015年,他帶領消化內科團隊在紹興市率先對早期胃癌的內鏡下診斷和治療進行探索研究,建立早期胃癌患者隨訪系統,通過大範圍篩查,以實現胃癌的早診早治。他率團隊走出去學習,並親自示教,激勵團隊成員轉變觀念,煉就火眼金睛,成為早癌剋星。
朱醫師給消化內科醫護人員講課
他說:「中晚期胃癌的5年生存率不超過30%,而早期胃癌治療後5年生存率超過90%。早期發現,不用開刀,通過微微創ESD手術就能根治。因此,發現一例早癌就等於挽救一條生命。」
蓋北鎮新河村的袁耀老人2015年在朱醫師這裡查出早期胃癌,術後5年情況良好。老人感激地說:「以前受胃病折磨,動過手術後,身體好了,胃也不難受了。」
從最初的一周發現一例到後來的一周發現數例,消化內科團隊就像挖雷高手,早癌的發現讓整個團隊始終處於興奮之中。2016年以來,即便已從副院長、科主任的位置上退下來,朱新建依然像「拼命三郎」一樣地奮戰在臨床一線。
經過5年艱苦努力,至2019年,上虞人民醫院早期胃癌診斷率從最初的6%-8%躍至54.79%,排名全省第一,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代表早期胃癌治療技術的ESD技術不斷完善提高,ESD病例數排名全省第四。2019年,消化內科門診人次更是達到11萬,住院人次近5700,完成胃、腸鏡檢查53000餘例,檢出早期胃癌470例。
「ESD技術雖然是日本首創,但上虞醫生已熟練掌握了這門技術。」讓朱新建欣慰的是,他帶領的這支團隊已成為精銳之師,尤其是年輕醫生的動手能力之強,讓他感受到青春的力量。
朱醫師帶消化內科醫生和護士進行查房
為醫者定當無畏
他選擇與生命賽跑
「他把事業看得比生命還重,把精力都用在了工作上。他做得多,說得少,不計名利,樂於奉獻,這跟他從小受的教育有關。」上虞人民醫院院長趙之青如此評價朱新建。
朱新建是一位「紅三代」,父母都是離休幹部,祖父朱慶雲更是上虞第一批共產黨員,後成為革命烈士。上一輩在他身上注入的紅色血液早已化作一種精神、一種信仰,激勵著他一直奮勇向前。他說:「以前我爺爺是為了民族的解放事業而奮鬥,現在我要擼起袖子拼命幹,為百姓的健康事業而奮鬥。」
朱新建是同齡人中的翹楚。大學時入黨,1984年從浙江醫科大學畢業分配到上虞人民醫院,從外科、B超醫師一路成長為消化內科主任、副院長,主任醫師,成為紹興市臨床醫學重點學科帶頭人、上虞區專業技術拔尖人才、上虞區十大名醫,兼任浙江省消化內鏡分會常委,浙江省抗癌協會腫瘤內鏡分會常委、胃癌分會委員,省超聲學組委員,省ERCP學組委員,紹興市消化內鏡委員會主任委員、消化道早癌學組組長等職。
作為學科帶頭人,除了在日常診療中為患者提供最佳治療方案外,他無時無刻不在思考,如何更好地建設消化內科。在他的帶領下,科室開展了一系列新技術新項目,如開展各種消化道良惡性狹窄的擴張、支架置入術,內鏡下急性腸梗阻解除術,ERCP等各種胰膽管疾病診治,小腸鏡及超聲內鏡診治,PTCD治療膽道良惡性梗阻等等,多項技術獲省、市、區科技成果獎。2001年,上虞人民醫院消化內科被評為紹興市重點學科。
朱醫師與團隊進行業務討論
上虞人民醫院副院長俞棟大學畢業後就跟隨朱新建,是消化內科的後起之秀。他說:「朱院長是一個技術與管理兼具的全面型能手,他對工作的專注程度和樸實的生活態度,影響了一大批醫生。他牽頭組建了紹興市消化道早癌學組,將己所學毫無保留悉心傳授,提升了紹興市早期胃癌診斷率。」
消化內科原護士長餘美珍與朱新建搭檔23年,對她來說,他是摯友,亦是良師。「他是一個工作上追求極致的人。他常說,縣區級醫院同樣也能做到世界領先。平時他一直鑽研最新英文學術文獻,緊跟學科發展前沿,經常去京滬等地大醫院深造,汲取國內外前瞻理念和先進技術,並學以致用,是我們終身學習的榜樣。」
從醫近40年,朱新建始終站在病人的角度換位思考,小到連門診卡、科室預約卡、病人的腸鏡褲都親自設計。他認為,只有設身處地為病人著想,醫患之間才能建立起有效的溝通和信任。
83歲的孫家齊老人因食道術後狹窄需反覆行內鏡檢查及擴張術,就診10年間,朱新建為他做了33次手術,病患之間建立了深厚感情。老人最近又入住消化內科,同在住院治療的朱新建不顧身體不適前去探望,一句「堅持下去」的叮囑,讓老人老淚縱橫。而他自己,又何嘗不是在堅持著與生命賽跑。
「他是一個很純粹的人,心胸開闊,沒有任何私心雜念,幹起事來就像個拼命三郎。但他追求的事業是造福一方的,我為他感到驕傲。」妻子孫少君這樣說。
朱醫師帶領消化內科團隊到嶺南立功村進行公益腸癌篩查
向早期腸癌發起挑戰
他要讓更多的人從中受益
今年初,朱新建開始致力於探索建立早期腸癌篩查新模式,為風險人群特別是偏遠山區百姓提供早診早治,旨為降低腸癌發病率和死亡率,讓更多百姓從中受益。
他帶領消化內科醫生走進缺醫少藥的山區鄉村進行早期結直腸癌公益篩查,目標通過兩年時間,初篩出20000例高危人群進行免費腸鏡檢查。目前,團隊已初步完成1500例目標人群的篩查,完成腸鏡診治500餘例,檢出早期腸癌4例,發現300多例腸息肉患者。
項目首站選在上虞最偏遠的嶺南鄉。朱新建率團隊三赴嶺南,跑遍7個行政村,開展項目宣傳、摸底調查和篩查登記。讓他興奮的是,參與篩查的百姓一次比一次多,腸鏡參與率達到80%以上。他說:「全世界還沒有一個國家有這麼高的參與率!腸癌篩查除了能發現病灶,還能喚醒百姓的健康意識!」
朱醫師在嶺南鄉進行公益腸癌篩查
科室工作本就繁忙,加上公益篩查項目的開展,連續兩個多月,工作量大的驚人。6月21日,他利用雙休日再次赴嶺南,恰逢暴雨,他徒步山路,連續工作了10多個小時。儘管身體乏力,他仍克服病痛,堅守崗位,直至7月1日確診腫瘤復發,7月2日停診接受住院治療。
治療期間,他仍然關心著剛剛起步的公益篩查項目,他對消化內科主任項利娟說:「明年我退休了,我相信再過10年、20年、30年,這仍是個可以挽救許多人生命的項目……如果有可能,我們還要向胰腺等癌症的早期篩查發起探索。」
「看到朱院長帶病忘我工作,我們既感動又心疼,我們更要做好力所能及的事。」項利娟表示,「朱院長已經帶領科室開上了癌症早期篩查治療的高速道,我們不能慢下來,更不能停下來,唯有一直向前,不斷前進,才不負醫者的初心和使命。」
朱醫師在嶺南鄉進行公益腸癌篩查
159801060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