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歷史上,有關忍耐的諺語數不勝數,比如,我們耳熟能詳的「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中國人還常說:「你別動氣,動氣就傷了和氣;你別生氣,生氣就壞了元氣;你別逗氣,逗氣就破了財氣;你若忍氣,忍氣便能神氣。」
這都可以看出,忍耐也成了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我國古代歷史上成就一番大業的人,也都有忍耐的經歷,其中最能忍耐的還是這三個人。
第三位是司馬懿。司馬懿字仲達,河內郡溫縣孝敬裡人。 208年,他被曹操強行闢為文學掾。曹操封魏王后,司馬懿經過正確的站隊,幫助曹丕在儲位之爭中獲得勝利。
三國後期,諸葛亮六出祁山,司馬懿就被派去防守諸葛亮。司馬懿深知自己韜略比諸葛亮略遜一籌,就命人堅守城池,許久不出兵。
諸葛亮為了讓司馬懿出戰,就派人向司馬懿送去一套女人的衣服,並派人傳話說:「你不敢出戰,像個女人一樣,那你就穿著女人的衣服吧。」
司馬懿的部下都非常氣憤,紛紛要求出戰。但是司馬懿卻忍耐了下來,在兩軍陣前穿上了諸葛亮送的衣服,之後繼續堅守不出。不久,諸葛亮積勞成疾,病死軍中,蜀軍不得不退回漢中,司馬懿也成功守衛住了疆土。
皇帝病重後,他與曹爽共同被託孤,面對比自己小了很多的曹爽,司馬懿也是不斷忍耐,將自己的權利交出去,運用韜晦之計,收斂鋒芒,藏形隱跡,告病居家,不問朝政。
嘉平元年正月,喪失警惕的曹爽兄弟,陪同小皇帝曹芳拜謁高平陵,帶領皇帝和大臣離開了京城。裝病蟄居而暗中準備的司馬懿立即發動了政變,隨後殺了曹爽,曹魏的權力盡歸司馬家族,為自己的孫子建立晉王朝奠定了基礎。
第二位是越王勾踐。越王勾踐是夏朝開國君主夏禹的後裔,越王允常之子,勾踐也是個非常能忍耐的人。勾踐戰敗後,夫差把勾踐抓到自己的國家,讓他給自己當用人。勾踐忍!
夫差不斷羞辱勾踐,讓他住在闔間墳前的一個小石屋裡守墳餵馬,甚至讓勾踐給他嘗大便。勾踐忍!夫差要勾踐不斷貢獻越國的美女財寶。勾踐繼續忍!
忍來忍去,夫差對勾踐放了心,最後放虎歸山。 勾踐回國後,每天睡在草蓆上,早晨起來,還要嘗一口苦膽,以提醒自己不要忘記復仇。公元前473年,越王勾踐再次出兵將吳王夫差包圍在姑蘇山上,最後殺了夫差,滅了吳國。
第一位是韓信。韓信是淮陰人,最後也被劉邦封為淮陰侯。他是兵家四聖之一,也是漢初三傑之一,中國軍事思想「兵權謀家」的代表人物,被後人奉為「兵仙」。被劉邦任命大將軍之後,率領大軍暗渡陳倉。
韓信大破楚軍於京、索間,先後平定魏,代,趙,燕四國,東擊齊,最後將項羽消滅在垓下,後因功高震主,被劉邦忌憚,在公元前196年被呂后誅殺。最初韓信在家鄉淮陰城,那時韓信潦倒落魄,無所事事,既不經商,也不種田,不得不寄食於人。
淮陽城裡有個屠夫,是一個無賴,見韓信無所事事卻挎著刀劍,認為他膽子小怕死,就在鬧市裡當眾攔住他說:「你有膽量,就抽劍殺我,如果你是一個懦夫,沒有膽量,就從我的襠下鑽過去。」
圍觀的人都看著韓信,韓信一言不發,想了一會兒,低頭從他的褲襠下鑽了過去。在場的人都哈哈大笑,認為韓信是個膽小鬼。最後經過忍耐的韓信實現了自己的理想,成為了漢高祖劉邦的大將軍。
蘇東坡曾寫《留侯論》來談論韓信的這段事情,古之所謂豪傑之士者,必有過人之節。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見辱,拔劍而起,挺身而鬥,此不足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持者甚大,而其志甚遠也。
洛克菲勒曾說:「屈從是思想的大敵,也是自由的獄吏。然而,對於一個胸懷大志的人而言,保持必要的屈從與忍耐,恰恰是一條屢試不爽的成功策略。」
小不忍則亂大謀,對於做大事來說,忍耐是其必須具備的基本前提,更是對心性的考驗。唯有能忍常人所不能忍之辱,才能為常人所不能為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