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享791年國祚,遠超後世王朝,周朝的壽命為啥這麼長

2020-12-17 騰訊網

周朝

周朝是中國歷史上繼夏、商朝之後的第三個王朝,也是最後一個奴隸制王朝,更是中國最長壽的王朝,一共傳國君32代37王,獨享國祚791年,而在周朝之後的朝代中基本沒有一個朝代享國祚超過300年的,就算相對長壽的漢朝,西漢和東漢這兩漢的歷史加起來也只有407年。

唯一壽命能超過周朝的便是周朝的一個諸侯國衛國,前後共計907年,傳41君。但衛國只是周朝的一個諸侯國而不是獨立的王朝,因此做不得數。

作為中國最長壽的一個王朝,周朝的壽命為什麼會這麼長?

宗法制

宗法制度是基礎

宗法制度是由氏族社會父系家長制演變而來的,在強調唯一的共同祖先的前提下,王室、貴族、公卿等人優先按照按血緣關係而不是個人能力的強弱、品德的高低來分配國家權力,以便建立世襲統治的一種制度,說白了就是想建立一個家天下。

用通俗的話來說,周朝就是一個大家族,周王一脈就是長房,宗親貴族、諸侯則是旁系的二房、三房、四五六七八房,正常情況下王也就是族長的位置只有長房可以坐,旁系只有看的份,長房有什麼事兒旁系都得出力。

不過旁系的二房、三房在自己這一支當中,他們便成了長房,他們的宗親、卿大夫則是旁系的二三四五六七八房,然後以此類推。

在繼承人選擇上,早期周朝從王室到宗親貴族、諸侯都嚴格恪守嫡長子繼承制,也就是嫡妻所生第一個兒子為法定的第一順位繼承人,若嫡長子早夭且無後則按照順位輪到嫡次子,若嫡長子有後,則立嫡長子的嫡長子,也就是嫡孫,以此類推;

如果嫡妻無子或嫡系死絕,則立最尊貴的妾為正妻,妾的長子升格為嫡長子,也就是所謂的「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

姜尚

在地方統治上,除朝廷指派官員外,實行的同樣是宗法制度,將聚居在某地、或者同姓的人組成宗族,宗族的首領稱為宗子,他們手中權力很大,普遍擁有家臣,對各自範圍內的族人擁有統率、處置和庇護之權。而且有的宗族甚至還有自己的武裝,統帥就是各宗族的宗子,可以說宗子就是基層軍政首腦,協助周王治理天下。

宗法制度從上到下貫徹整個周朝社會,將氏族組織升格擴大為政治組織,建立起了一套嚴密並且有效的統治體系,有效地避免了統治階級內部兄弟之間為爭奪權位和財產的繼承而引發的禍亂,從而維護了王權的威嚴和社會的穩定。

《呂氏春秋》記載:「故先王立法:立天子,不使諸侯疑焉;立諸侯,不使大夫疑焉;立嫡子,不使庶孽疑焉。疑則爭,爭則亂。是故諸侯失位則天下亂;大夫無等則朝廷亂;妻妾不分則家室亂;嫡庶無別則宗族亂。」

即便到了東周禮樂崩壞,諸侯們不斷出現以庶、以賢代嫡、甚至弒君奪位的情況,但宗法制度卻始終沒有崩壞,各諸侯國依然在執行這一套制度,周王依然是被表面承認的嫡系長房,名義上依然是天下共主,直到前256年秦滅西周公國,周赧王病逝,周朝滅亡。

器物等級制度,實際上也是禮樂制的一種

禮樂制的鞏固周天子地位

周朝的禮樂制度並非單純的禮儀和音樂,而是一套非常複雜且完整的體系,是在吸收了前輩經驗和舊社會禮樂制度的基礎上所完善的用以維護、鞏固等級制度的工具,已經深入到社會的方方面面。

舉一些簡單的例子來證明一下。就比如人死了,不同等級之間的叫法也是不一樣的,周王死了叫駕崩,諸侯死了叫薨,卿大夫死了叫卒,士死了叫不祿,平民、奴隸死了叫去世。一說駕崩,就知道是周王死了;一說薨了,就知道是哪個諸侯死了。

這個叫法還不能僭越,要是諸侯死了叫駕崩,那他全家都得駕崩。

八佾舞舊照

再比如祭祀泰山。在古代,祭祀本來就是除徵伐以外另一件非常盛大的事情,而泰山作為當時的天下第一山,要去祭祀那更是不得了,在嚴苛的等級制度制約下,只有周王才有資格,諸侯們只能祭祀自己封地內的名山大川。

《禮記·王制》:「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五嶽視三公,四瀆視諸侯,諸侯祭其疆內名山大川。」

再比如周王在祭祀的時候,需要有人跳祭祀的舞蹈,這個時候也不能亂跳,也有明確規定:天子八佾,可以有64人跳;諸侯六佾,也就是36人跳;卿大夫四佾,也就是16人跳,士有二佾,也就是4個人跳。

《左傳》杜預注,《公羊傳》何休注,皆說,諸侯六佾,六六三十六人。大夫四佾,四四十六人。士二佾,二二為四人。

九鼎八簋,只有天子才能享受

再詳細到生活上,比如吃飯的時候,《春秋公羊傳》記載,周王用「九鼎八簋」,卿大夫用「七鼎六簋」,諸侯用「五鼎四簋」,士為「三鼎二簋」;再如敲編鐘,周禮規定,周王三架編鐘三面擺置,諸侯兩架編鐘兩面擺置,大夫一架編鐘一面擺置。

可以這麼說,在禮樂制度下,嚴苛的等級制度已經滲透到社會的方方面面,成為了從上到下的一種文化共識,有力維護了周王室的統治。

當然在平王東遷之後,禮樂開始崩壞,諸侯們甚至是卿大夫僭越諸侯、天子禮已經成為常態,在晉國甚至還出現晉僖侯這樣以節儉為名不顧周禮程序的行為,但周朝制定的禮樂制度依然頑強地存在著,因為更多僭越天子禮的人,何嘗又不是在踐行禮樂制度。

並且常年的禮樂制度實施下來,周王才是天子的觀念早已深入人心,即便當時的周王室已經衰微得不成樣子,依然沒有人敢冒天下之大不韙去攻滅已經沒有土地、只能寄居周公國的周王,使得周朝得以延續。

分封制

分封制保證周王室安全

分封制並不是周朝首創,商朝已經開始分封諸侯,周朝奠基者周文王姬發以及他的祖上便曾經是商朝分封的西伯侯,封地在岐山之陽。

當時周滅商後,吸取了商朝滅亡的教訓,以商朝分封制為基礎,開始大規模地將封地連同居民分賞宗族子弟、貴族、功臣、姻親和聖賢后人,讓他們建立自己的領地來拱衛周王室,其中封賞的重點是宗室子弟和貴族。

《左傳 僖公二十四年》:「昔周公吊二叔之不鹹,故封建親戚,以蕃屏周。」

當時諸侯國總共封了71個,其中53個諸侯與周天子同姓,也就是宗族子弟同姓諸侯,其餘18個則是異姓諸侯。

《荀子 儒效》:「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國,姬姓獨居五十三人焉,周之子孫苟不狂惑者,莫不為天下之顯諸侯。」

同姓諸侯拱衛周王室,與異姓諸侯彼此相互制約,從而確保了周天子能夠始終掌握話語權。

春秋初期的諸侯國

分封的諸侯方面,他們在其封國內享有世襲統治、建立自己的領導班子等各種特權,但也有無條件服從天子命令、定期朝拜、提供軍隊協助作戰、繳納貢賦和力役、維護周王室安全的責任和義務。

在周王分封諸侯的同時,諸侯在自己的封疆內又對卿大夫實行再分封,卿大夫再將土地和人民分賜給士,卿大夫和士也要向上一級承擔作戰、貢賦等義務,這樣層層分封下去,形成了貴族統治階層內部的森嚴等級「天子——諸侯——卿大夫——士」。

另外,早期諸侯、卿大夫等人的封地也不是連成一片,通常是你在西邊我在東邊,彼此之間隔著諸侯或者天子的土地,犬牙交錯,使得諸侯或者卿大夫無法出現一家獨大的局面。

分封制的實施使得諸侯之間互相牽制、諸侯下面的卿大夫之間又相互牽制,只要沒有出現一個超級諸侯,周王室都可以穩坐權力中心,儘管到春秋戰國時期周王室已經權勢盡失。

同時分封制還有一個好處,可以賦予王朝非常強的韌性。申侯當年聯合曾侯、犬戎等諸侯國和少數民族政權攻入鎬京殺死周幽王,卻沒有取而代之,而是擁立周幽王太子宜臼為王,一方面是因為當時等級制度深入人心,另一方面實際上也是因為申國並非一家獨大,反對他的諸侯不少,得掂量掂量自己的分量能不能頂得住天下諸侯的群起攻之。

當然分封制並非萬金油,問題也很多,之所以會出現春秋戰國這樣的亂世,實際上很大原因就是分封制的不良影響,不過這並不影響採用分封制的周朝是個長壽王朝的不爭事實。

井田

井田制保證周王室收入,維持統治

井田制同樣並非周朝首創,它出現於商朝,在周朝成熟,是一種以天下土地都為周王所有為前提然後進行分配的私有制。

在土地分配上,周王把土地分封諸侯,諸侯分賜卿大夫,卿大夫分賜子弟和臣屬,以此類推。周王擁有所有土地的所有權和分配權,各級受封者對土地只有使用權,可以世代享用但不能轉讓買賣。

在分配的時候周王很雞賊,所有肥沃、靠近水源、背山向陽的土地留給自己作為「公田」,差的地給諸侯做「私田」;諸侯再把差地中的好地留給自己,差地給卿大夫,卿大夫再依樣畫葫蘆,輪到庶人就只剩那些離城市遠、土質瘠薄的壞田。

在耕種的時候,庶人、奴隸先去耕種「公田」,然後庶人才能回去耕種自己的「私田」,奴隸則去耕種奴隸主的「私田」。

在產出分配上,「公田」按其歸屬,產出全部歸周王或封邑貴族所有,每一級受封者都要向上一級承擔交納貢賦的義務。

井田制的實行保證了周王室擁有最多的收入,是周王室得以延續的重要基礎。

周朝建築

而且井田制不光是一種土地制度,更是一種人口管理制度、城市建設規劃制度。

通過井田制,統治者將人民牢牢依附在土地上,把人民組織在一個層次嚴密而分明的社會機體之中,同時進行政治教育、倫理教育和刑法管制,禁止人民自由遷徙,清楚國家人口數量,方便統治者進行管理和徵稅;

《通典》:「昔黃帝始經土設井,以塞諍端,立步制畝以防不足,使八家為井,井開四道而分八宅,鑿井於中。既牧之於邑,故井一為鄰,鄰三為朋,朋三為裡,裡五為邑,邑十為都,都十為師,師十為州。夫始分之於井則地著,計之於州則數詳。迄乎夏殷,不易其制。」

也是通過以井田制為依託,古人掌握了更加合理的對城市進行規劃的方法。

《考工記》又說:「匠人營國,方九裡,旁三門。國中九經九緯,經塗九軌;左祖右社,面朝後市,市朝一夫。」

井田制是保證周朝長壽的重要經濟基礎,而當井田制瓦解之後,失去經濟基礎的周朝自然也就很快壽終正寢了。

周天子

天命觀

這實際上是一個很玄學的東西,為什麼會拿進來說呢?是因為古代的最高統治者喜歡說自己是天父地母的兒子,是天子,是領受天命來統治天下的。

當然用現在的眼光來看那都是扯淡,天子那也是肉體凡胎、都是爹生娘養的、都得吃喝拉撒睡、吃人間五穀雜糧、捅一刀也得死,自稱天子只是統治者對自己的包裝,目的就是為了彰顯自己的神性和王/皇位的正當性,拔高自己的地位,好讓自己的統治更加穩固的一種手段。

但古人不這麼想,尤其是在民智、生產力、科技水平並不發達的周朝,很多事情無法用當時的見識水平分析,於是最終就歸類為上天的安排。

青銅器在周朝很大的一個作用就是祭器

在周朝取代商朝進行統治的時候,按照周禮的標準來說可以稱為犯上作亂,因為周朝在商朝之前只是商朝一個分封的諸侯。因此為了彰顯政權的正當性,周武王姬發就把自己犯上作亂的事兒歸結於奉了天意,得了天命,把自己包裝成有大德的天子。

既然把天都搬出來了,而且周武王確實有大德,是孝悌的典範,又手握重兵,那大傢伙兒基本上也就認了,畢竟如果不是天選之子,又怎麼可能打贏戰爭統治天下呢?

到後來我們都知道,周王室式微,禮崩樂壞,諸侯或卿大夫僭越天子禮、甚至廢禮樂制、稱王,周天子已經成了一個笑話,但依然沒有人敢自稱是天子,而是將周天子升格為「天王」,實際上就是因為他們無法得到天的授權,沒有授權,那自然就不能是天子了。

那要如何獲得授權呢?實際上這是一個很簡單卻又很難做到的事情,就是掃平其他諸侯國然後一統天下,畢竟只有掃平天下,才不會有人反對自己成為天子、或者說把自己包裝成天子。

但分封制的存在、諸侯之間的相互牽制使得這個目標一時半會兒難以實現,因而在這個過程中,周天子雖然很弱,但仍然是天子,哪怕大家都已經知道這個天子是包裝出來的。

秦莊襄王,就是他滅的周朝

正是基於以上種種原因,使得周王室不斷式微卻依然穩坐王位,保證了周朝能夠延續國祚791年,成為中國歷史上壽命最長的王朝。

當然了,再完善、再玄學的制度也終究無法阻擋人類社會生產力的不斷進步,無法阻擋歷史車輪的滾滾向前,無法阻擋生老病死的自然規律,再長壽的周王朝,也終究迎來了自己滅亡的一天。

不過周朝是滅亡了,周朝留存下來的各種文化、思想和器物卻是一筆不可多得的寶貴財富,時至今日依然在影響著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

相關焦點

  • 國祚長達1750年,而且從未間斷,日本菊花王朝的壽命為啥這麼長
    菊花王朝 菊花王朝是日本歷史上國祚最長的一個王朝,也是日本唯一的王朝,從神話時代的神武天皇開始算起,至今已經傳天皇126代,享國祚2680年,因此也被日本的「皇國史觀
  • 周朝學生必須掌握的「六藝」你知道多少?
    周朝,神州大地繼商朝之後的第三個王朝,「華夏」一詞的創造者,享國祚約791年,三字經稱「周武王,始誅紂,八百載,最長久」。以此之後封建王朝都未超過八百年這一期限,四百年的都少之又少。周天子作為天下共主,分邦建國,以貴族政治治理這片土地。六藝,正是貴族政治中必不可少的基石。
  • 古代王朝更迭頻率極快,秦朝之後大多王朝不足300年,這是為何?
    在這幾千年的歷史長廊之中,王朝的更替頻率確實是比較高的。在這其中壽命最長的朝代,當屬夏商周,夏朝所書寫出來的歷史長達471年,商朝存在了554年,而周朝所存在的時間足足有791年。然而就在公元前221年的時候,秦始皇在當時統一了六國之後,雖然還給黎民百姓一片和諧的生活環境,但從那以後似乎王朝的更迭速度越來越快。很多的王朝都沒能書寫下300年的歷史。更何況還有很多短命的王朝,足足連百年時間也不到。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究竟是什麼呢?
  • 周王朝滅亡的原因你知道嗎?竟是他做的一件事導致周朝的衰敗!
    眾所周知周朝是我國歷史上存在時間最長的朝代,享國791年,周朝又分為西周(前1046-前771年)、東周(前770年-前256年)兩個時期,是何原因導致如此強大的王朝由盛轉衰直至滅亡?周朝的衰落始於西周的滅亡,比周朝滅亡早了500多年。
  • 周朝建立後,幫助武王伐紂的神仙都哪去了?
    周朝,是我國史上第三個奴隸制王朝,由周武王在原周國的基礎上於公元前1046年建立,共傳了32代37王享國791年。周分為西周和東周,以周平王遷都洛邑為分界線。東周又分兩段,春秋和戰國,以「三家分晉」為分水嶺。
  • 此朝代歷經554年,後世卻無一朝照搬它的國號,歷代皇帝都不敢用
    歷史上「隨便」取國號的例子不多,非要列舉的話,應該數南朝陳國(公元557年至589年)。以「陳」為國號,是因為南陳的建立者叫做陳霸先,陳朝也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以皇帝姓氏作為國號的王朝。
  • 春秋戰國頻頻出現的周天子是誰,為何這個稱謂貫穿了周朝800年?
    文|飛魚說史中國歷史上的朝代,壽命最長的並不是漢朝,而是周朝。從武王伐紂建立西周,到呂不韋為秦相滅掉東周,中間近800年,而在我們印象中壽命最長的漢朝也僅僅只有400餘年的歷史。漢朝分為西漢和東漢,而周朝也分為西周和東周,至於東周和東漢為何還延續周和漢的國號,很簡單,這是因為這兩個王朝的開創者姓氏沒有改變,還是宗族王室的後代。
  • 周王朝是中國歷史上得國最正,享國最久的王朝
    其次,周王室看似窩囊,但是正是周王朝的分封制度把華夏文明從狹小的中原擴展到更大的區域,奠定了後世中華文明的基礎。周王室有瓦解之趨勢而無土崩之禍患,周王朝只是逐漸瓦解,但是它瓦解的過程不但沒有造成劇烈的社會動蕩和大批人口死亡,反而成了華夏文明擴張的過程,比後世王朝滅亡時造成的劇烈社會動蕩和大量人口死亡強得多了,可以說是功德無量。再者,西周滅亡後關中的地盤沒有了,但是還有洛邑啊,雖然實力嚴重受損但是還是王朝還是能夠繼續運行的,因為到處都是災備系統。
  • 為什麼周朝不能算是大一統的朝代?
    《呂氏春秋》記載「周之所封四百餘,服國八百餘。」 譯為秦朝之前的全天下大概有1200個諸侯國,四百個是周朝分封的,八百個商朝遺留下來,並且都向周朝稱臣。
  • 他被周武王當奸臣殺害,而他的後世子孫在800年後,滅掉了周朝
    雖然沒有做什麼大的惡事,但因為「事主不忠」,沒打一仗就投降了周朝。因此,姜子牙將這對父子殺死,並且將他們封神。其實,《封神演義》中的惡來,確有其人,這是基於史實上的。然而,惡來並不是什麼做事圓滑,事主不忠,貪生怕死之輩,也不是被姜子牙所殺,而是被周武王所殺的。在《史記秦本》中明確記載:蜚廉生惡來,惡來有力,蜚廉走父子俱以材力事殷紂,周武王之伐紂,並殺惡來。
  • 周朝君主世系:三十七位天子循周禮治國,造就華夏禮儀之邦
    周朝是我國歷史上延續時間最久的朝代,享國791年,傳37王。周朝實行宗法制、分封制、井田制鞏固權力,在西周時尚能夠控制地方,到了東周,天子只能成為名義上的共主,無實際權力。
  • 一個沒有被世界認可的中國王朝,比漢朝壽命長,國號為中國人代名詞
    文/鏡子 標題:一個不被世界認可的中國王朝,比漢朝壽命長,國號是中國人代名詞 中國雖然有上下五千年的歷史,但是在世界歷史上,中國真正意義上有人統治,國家有所制度,具備文字記載能力的歷史文明只有三千多年
  • 周朝國號探源
    中國一詞最早見於西周初年的青銅器「何尊」銘文中的「餘其宅茲中國,自之闢民」。 夏商周被稱為中國的上古三代,相比於年代久遠,面目模糊的夏朝和信奉鬼神神秘詭異的商朝,講究禮儀重視人文的周朝,得到了後世更多的稱道。周朝是中國歷史上壽命最長的王朝,一直以來是古代歷朝歷代所津津樂道的王朝。周朝(前1046年—前256年)是中國歷史上繼商朝之後的第三個王朝。
  • 夏五百年,商554年,周八百載,但為何後來王朝超不過三百年?
    商湯滅夏桀之前,商為夏諸侯國;武王伐紂建立周朝之前,周也是夏朝的諸侯國。但是在這三個時代主要的階級矛盾並不是諸侯王之間的矛盾而是奴隸主與奴隸之間的矛盾。奴隸與奴隸主之間的矛盾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之內,並不算尖銳。其主要原因就是當時生存空間的寬餘。
  • 公元前256年秦滅西周,公元前249年秦滅東周,為什麼有兩個周朝?
    公元前256年秦滅西周,公元前249年秦滅東周,為什麼有兩個周朝? 賈誼的《過秦論》中有一句話,「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周而亡諸侯」。當然,按照秦國的徵戰史推算,此二周並非指周武王開創的西周王朝與周平王東遷洛邑後開創的東周王朝,而是指東周朝時立國於今洛陽地區的兩個諸侯國——西周國和東周國。
  • 歷史上大一統王朝統一中國都用了多久?保持統一的局面有多少年?
    大一統王朝簡史一、秦朝西周孝王時期,贏氏祖先秦非子因養馬有功,得到了周天子的賞賜,封地於秦邑,這就是秦國的由來。到平王東遷的時候,秦襄公因護送有功,被封為諸侯,自此,秦朝正式成為周朝的諸侯國。至於秦國統一天下用了多久,西漢賈誼在《過秦論》中就已給出了答案。及至始皇,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周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執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 中國歷史上的周朝近800年,為何會稱為西周、東周還有春秋戰國
    周朝在中國歷史上持續時間最長,從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姬發率領盟軍在牧野打敗商紂王軍隊(歷史上著名的牧野之戰),商紂王在鹿臺自焚,商朝滅亡,周朝建立,公元前256年被秦國軍事欺壓,又在國內欠下巨債的周赧王姬延終於憂憤而亡,成為周王朝最後一位周天子,至此周王朝覆滅,公元前249年秦國的莊襄王滅掉最後的東周國
  • 戰國時除了周王朝還有東周國與西周國,兩位諸侯將周天子徹底架空
    在最近上映的電視劇《大秦賦》中,出現了一個西周國和一個東周國。我們知道,周朝分為西周和東周,那麼戰國末期時東周都快結束了,怎麼又冒出來個西周國呢?其實,此西周非彼西周,此東周也非彼東周。它們不是周天子的周王朝,而是諸侯建立的諸侯國。
  • 周朝被秦國滅亡後,周天子及其後人遭到怎樣的對待?
    ,指的是周朝前後歷時800年,這在中國歷史上算是存續年代最為久遠的王朝。 這就導致西周天子的勢力越來越弱,而所謂此長彼消,周天子的地位越來越弱,也意味著諸侯的實力相對越來越強,最終到了西周后期,西周被諸侯和犬戎互相勾結給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