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個願意說真話的人,在小說裡也可以說真話,而且從某種程度上說,更容易說真話。」
《南方》雜誌全媒體記者丨蔣玉 影子
荒原戈壁,大漠孤煙,黃沙滾滾,往往激發出人對自然和命運的思考和探索。《戈壁奇案》就是這樣一本能夠「嚼出戈壁味道」的小說。如果我們要回望40年前的歷史,不妨把《戈壁奇案》作為鏡照。
《戈壁奇案》講的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河西走廊發生的一樁案子:戈壁縣公社秘書王有德一家四口被毒害,他本人及兩個殘疾小兒身亡,母親裴姑搶救成功逃出生天。這樁案子不但一下成為公社的大新聞,還轟動了整個縣城及武威地區……兇手到底是誰?是王有德的妻子梅雪?還是梅雪的情人?或是梅雪的前男友?故事隨著探案的偵查而逐步展開。
《戈壁奇案》故事很奇。奇在一樁「醜八怪」娶了「白富美」的奇特婚姻;奇在案發後,輿論對「受害者」王有德本人,無一同情,卻極力維護「自首者」;奇在謎題揭曉後,意料之外的兇手身份。
作者胡國華早年系新華社高級記者,後曾任新華社廣東分社社長、廣東省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等職務,足跡曾遍及河西走廊,積累了大量一手素材。這正是文學創作最寶貴的養分,賦予整本小說一種戈壁灘獨特的「嚼勁兒」,成就了《戈壁奇案》的獨特價值和可讀性。
日前,《南方》雜誌記者專訪胡國華,聽他細述這一奇案背後的故事。
「我寫的是那個年代、那一批人」
《南方》雜誌:許多讀者在讀到這本小說的很多細節時會有很強烈的真實感,這個故事有您的真實經歷嗎?
胡國華:有。我大學畢業就分配到河西走廊最東邊的一個縣,叫古浪縣。古浪縣舊時稱為虎狼關,窮山惡水。當年的大學生全部下基層,甘肅一個省就分配8000名大學生,把這些大學生編成農宣隊,跟農民同吃同住同勞動。我到了古浪縣後,被分到了裴家營公社的隊部當秘書。那個時候,這批大學生每個月工資是56元,但規定了不準去鎮上吃飯,必須跟農民一起吃飯。這就出現了小說裡寫到的,到貧下中農家裡吃飯就吃得比較差,到地富家裡就被當作「落難公子」招待得好一點。這些細節和背景,都來源於當時的真實經歷。我寫的不是我們自己,我寫的是那個年代、那一批人。
《南方》雜誌:您在小說裡寫到沙雞、西瓜泡饃、葫蘆頭麥子等風物物產,很吸引人,也來源於當時的生活體驗吧?
胡國華:是的。說到雞,還有個故事。當時,我首先在隊部當秘書,平時不用在農民家吃飯,相對其他的大學生沒有那麼苦。到古浪的第一年過年,我就在隊部食堂,請大家吃了一頓飯,每個人一隻雞——那時候一隻雞是1元。這頓飯一吃,有人說我破壞「三同」。我後來就因此被「發配」到了一個叫一棵樹大隊的地方做了副領隊。那個地方歷史上有過一棵大樹,所以叫一棵樹大隊,有一二十個大學生在鍛鍊。至此我也開始體會到小說裡寫的「吃派飯」的艱辛。沙雞、西瓜泡饃、葫蘆頭麥子……我想通過這個小說,把上世紀70年代河西走廊獨特的時代背景、生活風貌展現出來,也把當時下放鍛鍊學生的真實際遇寫出來。
「這是美與醜的強烈反差,也是善與惡的反差」
《南方》雜誌:小說叫《戈壁奇案》,故事本身的設定就很「奇」,有著強烈戲劇性。為什麼選擇寫這樣一個故事?
胡國華:小說裡王有德是一個很邪惡的人。這個故事本身體現了美與醜、善與惡的強烈反差。這個故事裡的很多人物都是有原型的,就在當時的景泰縣,是我後來做宣傳幹事的時候下鄉聽到的。真實的王有德和梅雪的悲劇是存在的,只是王有德的原型沒有死,而現實中的梅雪後來堅決地跟他離婚了。小說對這個真實的故事進行了再加工。
《南方》雜誌:有人評價這本小說閃爍著法治的光輝。您怎麼看這一評價?
胡國華:我大學畢業是1970年,「文革」最狂熱的時代過去了。1971年以後,理性法治開始慢慢地回歸,這是整個故事的大背景。小說除了刻畫以王胡、黃枚為代表的村婦村夫,還對顧君、梅雪、王秦音等知識青年,伍用心、朱忠等基層幹部,還有詹宗等領導幹部作群體畫像,展現了不同階層人的精神心理面貌,反映了其所處的社會環境。王胡等人的形象,對應了一部分人的愚昧與落後,顧君則代表了知識青年的理想主義,從稚嫩邁向成熟,詹宗代表了那個年代雷厲風行、風清氣正的幹部面貌……這些人物體現了那個時代的複雜,在他們身上也都反映了歷史發展趨勢的一個個側面。
《南方》雜誌:輿論對這個故事的走向,其實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小說裡也很深刻地探討了輿論的作用機理,講到了「輿論沙塵暴」的觀點,讓人眼前一亮。
胡國華:這當然與我這麼多年主管宣傳工作的經歷分不開。輿論是複雜的,就像沙漠裡的龍捲風、沙塵暴,搖擺不定、忽東忽西;輿論又有邪惡的一面,它往往會放大個別的負面信息,造成社會的過度反應甚至恐慌,這一點在今年的疫情當中也有充分的體現。我從大學畢業,一直到今天沒有放下過筆和鍵盤,因為我想把我知道的道理,告訴大家。
在小說裡說真話
《南方》雜誌:您寫過很多的通訊、散文、報告文學,特別是至今被人稱道的《告別飢餓》,歷時數月採訪而成,原中國新聞學院教授楊克現評價它為農民講了真話,作題為《真話的歷程》的序。而這次《戈壁奇案》雖有人物原型,卻是虛構的故事。這種小說的寫作與您熟悉的全部依據事實的新聞寫作有什麼不一樣?
胡國華:二者當然是不同的。首先像你說的,小說要依靠虛構,新聞講求實事。其次,篇幅不同。通訊數千字、一萬字,而小說動輒幾十萬字。這麼長的篇幅,考驗作者駕馭文字、謀篇布局的能力,以及作者的學識和功力。這本小說的敘事結構並不是傳統的正敘、倒敘,而是有比較獨特的設計。其實,我參考了法國作家梅裡美的《嘉爾曼》。至於「真話」的問題,我是一個願意說真話的人,在小說裡也可以說真話,而且從某種程度上說,更容易說真話。
《南方》雜誌:您豐富的閱歷,實際上成為您這本小說的養料。
胡國華:真正的寫作是需要經歷的。做記者,你需要去記錄一個時代,今後人們將從記者的文字裡讀到歷史的本來面目。《戈壁奇案》只是換了一個更文學的形式去記錄歷史、記錄那個巨變的時代。所以我寫得很克制。有些人說你應該在小說裡寫點刺激的場面、情色的東西,吸引眼球,但是我沒有這樣做。我認為寫作應該是克製冷靜、獨立思考的。
《南方》雜誌:今後您還有其他的小說創作計劃嗎?
胡國華:有。目前我的另一本小說已經完成大半,篇幅比《戈壁奇案》更長。我在廣東工作生活那麼多年,我很願意寫一寫這片改革熱土上波瀾壯闊的故事。至於具體是什麼故事,先賣一賣關子。
連結
作者不是後浪,也不是前浪,他上世紀70年代從江南紮根到甘肅的「古浪」。他生在戈壁,長在戈壁,沒想到他祖籍浙江東陽,讀書到北京,畢業一個猛子扎到了甘肅武威古浪,在遠離沿海的省份,他寫下《在古絲綢路上旅行》《祁連山紀行》,更寫就河西走廊戈壁灘上的一段新聞人的傳奇,《告別飢餓》就寫在我曾無數次穿行的六盤山下,將真正的新聞寫入歷史,創造歷史。整整50年後,作者從寫就新聞傳奇,改變歷史走向,沒承想又一猛子扎進小說,寫下這一部《戈壁奇案》,讓塵封已久的古浪鮮活起來!
——凱雷(資深媒體人)
《戈壁奇案》文本簡潔、語言平實、線索順暢,推動故事節奏快速發展。創作主旨理性克制、小切口大背景,帶領讀者走近40多年前的河西走廊戈壁灘生活的現場,可算是一部城鄉敘事史。還通過對社群關係、氣候環境、風土人情等的講述,兼具人類學廣博視野,豐富了本書的層次感和細膩感。
——袁野三(廣州出版社編輯)
《戈壁奇案》所呈現的典型環境與典型人物的真實性,作者對細節絲絲入扣的推敲,把特殊年代裡西北農村的物質經濟、生活狀況、治理方式、組織結構,以及人們的言行舉止、思維活動、精神狀態淋漓盡致地反映了出來,給讀者活靈活現地展現了當時的社會世情。
——鄭園珺(資深媒體人)
《戈壁奇案》
作者:胡國華
出版社:廣州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0年03月
ISBN:9787546230733
定價:28.00元
內容簡介
故事發生在20世紀70年代。位於河西走廊戈壁縣五佛公社的公社秘書王有德一家三口在家離奇中毒死亡,眾人卻對遇難者無一同情。專案組深入摸查,案情在各種反轉下最終水落石出。《戈壁奇案》文字理性克制,人物形象鮮明,風土人情饒有趣味。作者胡國華早年系新華社高級記者,足跡遍及河西走廊,積累了大量第一手素材,也因此,《戈壁奇案》「能使人聞到1970年代戈壁灘的味兒」,它帶領讀者回看20世紀70年代初的歷史,那個理性力量正在復甦的年代,彼時正散發著回歸法治、尊崇法治的光芒。
作者簡介
胡國華,高級記者。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新聞系新聞學專業,曾任新華社廣東分社社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