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記者 張敏彥
【學習進行時】春節,不僅是闔家團圓的日子,也承載著豐富的中華傳統文化內涵,積澱著中華民族內心深處的精神追求。「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文化根脈」, 習近平對守護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高度重視。新華社《學習進行時》原創品牌欄目「講習所」今天推出文章,為您解讀。
無論多遠,都要回家過年,是中國人的傳統。春節這個闔家團圓的節日,也承載著豐富的中華傳統文化內涵。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文化根脈」,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優秀傳統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傳承和發展的根本。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積澱著中華民族內心深處的精神追求。
守護中華文脈,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入挖掘。中華民族具有5000多年連綿不斷的文明歷史,創造了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要加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挖掘和闡發」「要認真汲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精華和道德精髓」,習近平對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高度重視。學習和掌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精華,對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很有益處。習近平曾說:「學史可以看成敗、鑑得失、知興替;學詩可以情飛揚、志高昂、人靈秀;學倫理可以知廉恥、懂榮辱、辨是非。」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誠哉斯言!時至今日,與人為善、天人合一等古樸的理念依然根植在我們內心,閃爍出新的時代光芒。透過中華文化的基因,可以預見生生不息的未來。
守護中華文脈,是對歷史瑰寶的回溯與追尋。回望過去,多少絕續興替,歲月深藏;多少烽火硝煙,時光掩埋。當一切歸於沉寂,靜默的文物偏居一隅,無聲訴說著歷史的滄桑。「文物承載燦爛文明,傳承歷史文化,維繫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是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深厚滋養。」文物,在習近平心中有著沉甸甸的分量。守護歷史文物,是一種保護的姿勢;而延續文化命脈,則是一種精神的傳承。要讓收藏在博物館裡的文物「活」起來,要讓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活」起來,要讓書寫在古籍裡的文字「活」起來……透過斑駁的流光,可以激揚內心、啟迪智慧。
守護中華文脈,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開拓創新。習近平訪問過世界上許多地方:中亞的古城撒馬爾罕、埃及的盧克索神廟、新加坡的聖淘沙、泰國的曼谷玉佛寺、希臘的雅典衛城……他說,「最吸引我的就是韻味不同的文明」。每一種文明都是美的結晶,交流互鑑、取長補短讓文明的百花園群芳競豔。「我們不僅要了解中國的歷史文化,還要睜眼看世界,了解世界上不同民族的歷史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華,從中獲得啟發,為我所用。」習近平對促進中華文化與時俱進、推陳出新非常關心。中華文化的發展與創新,既需要薪火相傳、代代守護,更需要與時俱進、推陳出新。而今,時代的車輪在飛速前進。「今日之中國,不僅是中國之中國,而且是亞洲之中國、世界之中國。」前瞻未來之中國,可以一窺中華文化兼收並蓄、與時俱進的永恆氣質。
從歷史中走向未來,在開拓中不斷向前。
站在960多萬平方公裡的廣袤土地上,吸吮著中華民族漫長奮鬥積累的優秀文化養分,14億中國人奮力拼搏、砥礪前行,匯聚起磅礴偉力,闊步邁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點擊查看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