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護中華文脈,習近平這樣說

2020-12-19 新華網客戶端

新華網記者 張敏彥

【學習進行時】春節,不僅是闔家團圓的日子,也承載著豐富的中華傳統文化內涵,積澱著中華民族內心深處的精神追求。「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文化根脈」, 習近平對守護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高度重視。新華社《學習進行時》原創品牌欄目「講習所」今天推出文章,為您解讀。

無論多遠,都要回家過年,是中國人的傳統。春節這個闔家團圓的節日,也承載著豐富的中華傳統文化內涵。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文化根脈」,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優秀傳統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傳承和發展的根本。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積澱著中華民族內心深處的精神追求。

守護中華文脈,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入挖掘。中華民族具有5000多年連綿不斷的文明歷史,創造了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要加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挖掘和闡發」「要認真汲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精華和道德精髓」,習近平對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高度重視。學習和掌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精華,對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很有益處。習近平曾說:「學史可以看成敗、鑑得失、知興替;學詩可以情飛揚、志高昂、人靈秀;學倫理可以知廉恥、懂榮辱、辨是非。」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誠哉斯言!時至今日,與人為善、天人合一等古樸的理念依然根植在我們內心,閃爍出新的時代光芒。透過中華文化的基因,可以預見生生不息的未來。

守護中華文脈,是對歷史瑰寶的回溯與追尋。回望過去,多少絕續興替,歲月深藏;多少烽火硝煙,時光掩埋。當一切歸於沉寂,靜默的文物偏居一隅,無聲訴說著歷史的滄桑。「文物承載燦爛文明,傳承歷史文化,維繫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是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深厚滋養。」文物,在習近平心中有著沉甸甸的分量。守護歷史文物,是一種保護的姿勢;而延續文化命脈,則是一種精神的傳承。要讓收藏在博物館裡的文物「活」起來,要讓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活」起來,要讓書寫在古籍裡的文字「活」起來……透過斑駁的流光,可以激揚內心、啟迪智慧。

守護中華文脈,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開拓創新。習近平訪問過世界上許多地方:中亞的古城撒馬爾罕、埃及的盧克索神廟、新加坡的聖淘沙、泰國的曼谷玉佛寺、希臘的雅典衛城……他說,「最吸引我的就是韻味不同的文明」。每一種文明都是美的結晶,交流互鑑、取長補短讓文明的百花園群芳競豔。「我們不僅要了解中國的歷史文化,還要睜眼看世界,了解世界上不同民族的歷史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華,從中獲得啟發,為我所用。」習近平對促進中華文化與時俱進、推陳出新非常關心。中華文化的發展與創新,既需要薪火相傳、代代守護,更需要與時俱進、推陳出新。而今,時代的車輪在飛速前進。「今日之中國,不僅是中國之中國,而且是亞洲之中國、世界之中國。」前瞻未來之中國,可以一窺中華文化兼收並蓄、與時俱進的永恆氣質。

從歷史中走向未來,在開拓中不斷向前。

站在960多萬平方公裡的廣袤土地上,吸吮著中華民族漫長奮鬥積累的優秀文化養分,14億中國人奮力拼搏、砥礪前行,匯聚起磅礴偉力,闊步邁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點擊查看專題

相關焦點

  • 傳承城市文脈 守護城市記憶
    要提高政治站位,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來陝考察重要講話精神、關於文物工作重要論述和指示批示精神,本著對歷史、對人民負責的精神,高點定位、科學規劃,不斷賦予歷史文化新的生命力;要堅持保內涵保精髓,發揮政協文史工作存史、資政、團結、育人的獨特功能,深入調查研究,廣泛聽取意見,傳承歷史文脈、守護城市記憶,彰顯渭南獨特魅力和深厚底蘊,提升百姓的自豪感和精氣神;要更好發揮政協專門協商機構作用,積極主動同黨委政府及部門多溝通多交流
  • 文脈頌中華·書院@家國_新華網
    文脈頌中華·書院@家國_新華網 「文脈頌中華•書院@家國」網絡傳播活動在嶽麓書院啟動問津書院:儒家思想載體為當代精神家園建設「指點迷津」 問津書院作為中國古代的一座著名書院,自有其獨特的文化內涵和價值體系
  • 走訪六大書院 感受書院裡的中華文脈 (5/6)
    走訪六大書院 感受書院裡的中華文脈 (5/6) "← →"翻頁
  • 光明日報: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重要論述...
    本報曲阜11月26日電(記者趙秋麗、李志臣、馮帆)11月26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重要論述暨「儒家思想與文化強國建設」座談會在山東省曲阜市舉行,座談會由光明日報社、中共山東省委宣傳部、尼山世界儒學中心、中共濟寧市委聯合主辦。
  • 賞石與傳統文脈
    鑑於此,社會學者餘秋雨先生站在時代高度,歷經數十年考察梳理,出版了驚世鴻篇《中國文脈》。      然而,作為觀賞石文化愛好者,我們感到遺憾的是,餘秋雨先生僅從中國文學史的發展視野理清了中國文脈,而忽略了作為中華傳統文化中重要組成部分的中國賞石文化與傳統文脈的關係。這或許算是美中不足吧!故此,本文對賞石文化與傳統文脈的聯繫試作探析。
  • 以忠誠和擔當守護好三江源 讓清澈的三江水永遠滋潤中華大地
    本報訊 (記者 宋明慧) 5月13日,副省長劉濤赴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調研,強調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引,牢記初心使命,嚴守生態底線,以忠誠和擔當守護好三江源,讓清澈的三江水永遠滋潤中華大地。 劉濤指出,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是我省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重大實踐、重要抓手、戰略布局,國家重視、全省關心、社會關注。
  • 文脈頌中華丨女性之間的福爾摩斯密碼——江永女書
    由中央網信辦網絡新聞信息傳播局、國家文化和旅遊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教育部體育衛生與藝術教育司主辦,湖南省委網信辦、湖南省文化和旅遊廳、湖南紅網新媒體集團承辦的「文脈頌中華」湖南非遺新媒體傳播主題活動,將以圖文、短視頻、創意海報等形式,全面展示非遺的傳承與創新之美,以及非遺傳承人的新風尚。
  • 汪禮賢丨文化自信一一中華文明文脈血脈國脈三脈傳承體系
    中華寫龍第一人|新時代中華文化理論創新系列文章作者: 汪禮賢 (原創)中華文明說中華之文明,上下五千年。中華之生命,已活一萬歲。三、文脈、血脈、國脈一一三脈一體化傳承體系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四大文明古國唯一剩下中華文明古國。世界上的文明從原古至今一萬年來一直沒有斷層的只有中華文明! 為什麼會這樣呢?
  • 文脈頌中華丨非遺海報:我剪的紙真的繞長沙城一周
    由中央網信辦網絡新聞信息傳播局、國家文化和旅遊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教育部體育衛生與藝術教育司主辦,湖南省委網信辦、湖南省文化和旅遊廳、湖南紅網新媒體集團承辦的「文脈頌中華」湖南非遺新媒體傳播主題活動,將以圖文、短視頻、創意海報等形式,全面展示非遺的傳承與創新之美,以及非遺傳承人的新風尚。
  • 如何統籌發展和安全,習近平這樣說
    黨建網微平臺整理了習近平總書記關於這一方面的部分重要論述,一起學習。   加強國家安全體系和能力建設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保證人民安居樂業,國家安全是頭等大事。  ——2019年1月21日,習近平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堅持底線思維著力防範化解重大風險專題研討班開班式上發表重要講話強調   對我們這樣一個有著14億人口的大國來說,農業基礎地位任何時候都不能忽視和削弱,手中有糧、心中不慌在任何時候都是真理。
  • 珍愛地球,習近平要求這樣保護「山水林田湖草」
    4月20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陝西考察調研,第一站就深入秦嶺,考察生態保護狀況。他強調,秦嶺違建是一個大教訓。從今往後,在陝西當幹部,首先要了解這個教訓,切勿重蹈覆轍,切實做守護秦嶺生態的衛士。關於自然生態保護,習近平總書記念茲在茲。習近平對秦嶺生態環境的考察,再次宣示生態文明建設是關係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
  • 天天學習丨一座有故事的院落 習近平曾這樣保護
    1990年4月,習近平離開閩東山區,主政福州。張傳興即刻寫信給剛到任不久的市委書記習近平,並撰文《林覺民、謝冰心故居不容再拆》。習近平看到來信後,立即讓市文管會核實,同時要求有關部門暫緩拆遷。1991年3月10日下午,林覺民故居二進大廳廊前,習近平與時任福州市文管會常務副主任、福州市博物館館長黃啟權有過一段這樣的對話:「老黃,這裡是不是林覺民故居?」「對,我們站的地方就是林覺民故居的大廳。」
  • 以史為鑑、守護和平、開創未來
    億萬的中華兒女在此緬懷慘遭日本侵略者殺害的30萬同胞以及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獻出生命的革命先烈與民族英雄。銘記歷史,緬懷先烈。「落後就會挨打」,「一個沒有危機感的民族是無望和無救的。」6年前的12月1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公祭儀式上話語深沉地講到:「牢記歷史、不忘過去,珍愛和平、開創未來。」歷史可以被原諒,但是中華民族的磨難、慘遭殺害的殤胞、獻出生命的先烈和英雄不可以被忘卻!
  • 中華聖山 祖脈秦嶺
    從而也向世界表明,中華文明就是「一山兩河」文明。這「一山」,即是秦嶺。秦嶺是中國芯,也是一幅幅套裝的錦繡山水,這裡有山曰「華」,即華夏之「華」,中華之「華」,這裡有水曰「漢」,即漢人之「漢」,漢字之「漢」。單說一個「秦」字,本身就暗合「春」「秋」二字,而「嶺」即「嶺」,暗合「山脈領導者」之意。英文china,本義即是chin,就是「秦」之古音。在魏氏拼音中,秦嶺即譯作chin ling。
  • 首個「杭州良渚日」 杭州開啟良渚文化周活動|周江勇:全力守護中華...
    周江勇在「杭州良渚日」暨杭州良渚文化周啟動儀式上強調全力守護中華文明聖地不斷擦亮世界級文化金名片省委常委、市委書記周江勇強調,要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傳承和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指示精神,以設立「杭州良渚日」為契機,堅持世界眼光、民族特性、科學精神、文化自信,高水平推進遺址保護、研究、傳承、利用工作,不斷擦亮世界級文化金名片,努力成為展示真實立體全面的古代中國、現代中國和未來中國的「重要窗口」,使中華文明聖地閃耀出更加璀璨的盛世光芒。
  • 散文|張天一:文脈傳承的青春之歌
    它雖坍塌於夜晚,卻伴隨著雷電風雨,向蒼天發出怒吼與責問:幾千年中華文脈就這樣斷了?是的,市場經濟不僅刮來了讓國人富裕的春風,也帶來了足以摧毀千年傳統的暴雨。對於一個歷史悠久和文脈厚重的家族而言,這是莫大的恥辱;對於一個日漸崛起、走向復興的民族和國家來說,這是厲聲的警鐘。知恥而後勇,遇警而愈張。
  • 習近平在G20領導人利雅得峰會「守護地球」主題邊會上的致辭(全文)
    新華社北京11月22日電在二十國集團領導人利雅得峰會「守護地球」主題邊會上的致辭(2020年11月22日,北京)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習近平各位同事,朋友們:地球是我們的共同家園。
  • 一河貫南北 文脈流古今
    肇始於春秋時期,貫通於隋代,繁榮於唐宋,發展於元代,鞏固於明清,大運河貫通五大水系,串聯七大古都,成為世界上開鑿時間最早、流經距離最長、規模最大的古代運河,被稱為中華文明的又一條「母親河」。  千百年來,大運河奔流不息,恰如中華文化生生不息、奔湧向前。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傅崢嶸致力於大運河研究、保護多年,曾參與大運河浙江段申遺工作。
  • 郭光明原創丨東鵝文脈
    因了太多的曾經,我追根溯源,尋訪章丘的文脈。鄒衍,章丘文脈的始祖,戰國末期的哲學家。著書言治,著書言天,創立的「陰陽五行學」「五德終始說」「大九州說」,還有10餘萬字的《鄒子》《鄒子始終》,都如過眼雲煙,風來雨散,破碎於宇宙空間。房玄齡,善詩能文,博覽經史,堪稱章丘文脈遠祖,卻沒有走出古代文人的宿命。文人一旦文官,便峨冠博帶,在官不在文。
  • 文脈頌中華丨非遺海報:唯有爐火純青才能修得「真功夫」我為泥人劉...
    由中央網信辦網絡新聞信息傳播局、國家文化和旅遊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教育部體育衛生與藝術教育司主辦,湖南省委網信辦、湖南省文化和旅遊廳、湖南紅網新媒體集團承辦的「文脈頌中華」湖南非遺新媒體傳播主題活動,將以圖文、短視頻、創意海報等形式,全面展示非遺的傳承與創新之美,以及非遺傳承人的新風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