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吳山弟
一
3月6日,一位87歲的患者躺在移動病床上,右手指向日落的遠方,陪伴他的是一位27歲、身穿防護服的醫生。老人說:「夕陽蠻好!」兩人都笑了,人間值得,在落日餘暉的沐浴裡。
很快,這張名為《落日餘暉》的照片被網友刷屏,感動了整個中國。
這位老人名叫王欣,小提琴手,因患新冠肺炎重症,在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東院就醫。這位年輕人名叫劉凱,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援鄂醫療隊醫生。
來自上觀新聞的最近消息說,在武漢的病房裡,王欣手捧曲譜,輕輕哼唱起小提琴曲《方舟之光》——上海音樂指揮家劉鍵因震撼於《落日餘暉》,經一周構思而創作的小提琴曲,特意獻給王欣和劉凱。劉鍵說:「這張照片照亮了人類的心。」
在《方舟之光》的後半部分,曲調由曲折徘徊倏忽一轉而氣象驟然一新,仿佛是王欣和劉凱同時看到的落日餘暉之光,又像電影《亂世佳人》裡的最後一句臺詞——明天又是新的一天。
二
是的,希望常在,明天又是新的一天。然而,因為新冠病魔的折磨,上海醫療隊剛到醫院時,王欣對所有人不理不睬,總是沉默地躺在病床上,有時鹽水吊完也不打鈴通知護士。放棄的念頭,曾佔據著他的腦海;但是,醫護們沒有放棄。
王欣想喝粥,護士就一口一口餵;想吃水果,醫務人員就把醫院發給醫生的桔子、蘋果帶進病房……
關於王欣的治療過程,有一個細節不能不提。有一次,中山醫院醫療隊隊長羅哲特意問道:「老先生,您原來在樂隊是不是指揮家?」老先生抬起頭,眼神亮起來。「不是,我不是指揮家,我演奏樂器。」羅哲看到老先生精神一振,繼續說,「等你身體再好一點,回去再演奏樂器。」簡簡單單一番對話,從此老先生漸漸打開了心扉。
「有時是治癒,常常是幫助,總是去安慰。」這句刻在特魯多醫生墓碑上的名言,是世界上無數醫生的座右銘。「治癒、幫助、安慰」六個字,傳遞著人性的溫暖和醫者仁心的大愛。簡簡單單一番對話,讓本欲放棄的老人「眼神一亮」,大概也是這個道理吧。
《落日餘暉》刷屏後,有網友驚嘆:「路上除了他倆沒有其他行人,畫面安詳靜謐,卻美得驚心動魄!」是的,這是絕美的瞬間——那裡有像親人般陪伴的長情告白,那裡有對理想醫患關係的細膩描述,那裡有對醫學人文精神的傾心抒寫……
三
是的,那絕美的瞬間,有對醫學人文精神的傾心抒寫。老年患者為自已生的希望而堅持,年輕醫生為患者生的希望而堅守,他們沐浴在落日餘暉裡,相視一笑。此時此刻,仿佛有默默的同頻心語:面對苦難,我們都沒有放棄,人間值得。
《落日餘暉》,好一幅醫患和諧圖!她訴說著醫者仁心的美好,詮釋著醫學人文的內涵。
醫學是一門以人為研究客體,又直接服務於人的科學。「醫生應當具有優秀哲學家的一切品質:利他主義,熱心、謙虛、冷靜的判斷……」西方醫學之父希波克拉底如是說。
讓人無比欣慰的是,在抗疫期間,多少白衣戰士逆行武漢前線,展現了「人的生命高於一切」的醫學人文精神,並且正在上海各大醫學院校接力傳遞。
3月11日,《落日餘暉》巨幅照片懸掛在上海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的兩個院區及門診大樓外牆上,營造了濃厚的校園醫學人文氛圍,在醫學生內心深處播下「醫學人文種子」。
而就在此前一天,一系列來自武漢抗疫一線的臨床實戰公開課,已在中山醫院啟動錄製,第一課內容便是醫學人文,課件圍繞《落日餘暉》展開,引導醫學生從現在起就認真做好治病救人的職業生涯準備。
在武漢抗疫一線的落日餘暉裡,醫患和諧的瞬間永遠定格;而在上海校園裡,《落日餘暉》像春雨般滋潤著醫學生的心田。
四
據說,待疫情過去,音樂指揮家劉鍵有意辦一場音樂會,並請王老先生親自演奏小提琴曲《方舟之光》。
祈願王老先生早日康復,期待他的小提琴演奏,藝術再現他和劉凱一起欣賞過落日餘暉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