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勘察加大地震
時間:1952年11月4日
地區:俄羅斯勘察加半島
震級:裡氏9.0級大地震。
震中位置:52.750°N ,159.500°E
此次地震引的發海嘯波及夏威夷群島。勘察加半島是世界上人口分布最稀少的地區,每平方公裡不足一人,因此所幸地震未造成人員傷亡。地震原因是由太平洋板塊在千島海溝沉入鄂霍次克板塊引起,推估滑移長度600公裡以上,地震引發海嘯。勘察加除了此次9.0級地震以外,歷史上還發生過兩次大地震:
1737年10月16日9.0級地震,震中位於座標52.500°N ,159.500°E
1923年2月4日8.5級地震,震中位於座標54.000°N ,161.000°E
這三次地震的震中位置都相差不大。
二、安德烈亞諾夫群島大地震
時間:1957年3月9日14時22分
地區:美國阿拉斯加州安德烈亞諾夫群島
震級:裡氏9.1級大地震。
震中位置:51.500°N ,175.700°W
地震破壞島上的設施,16米高的海嘯趨向夏威夷,沉睡200年的維塞維朵夫火山爆發。由於阿拉斯加州位於環太平洋火山帶上(美洲板塊與太平洋板塊的交界處),因此阿拉斯加州是美國最容易發生地震的州。阿拉斯加州幾乎每年都有一次7級地震,每14年都有一次8級或以上級別的地震。
三、智利大地震
時間:1960年5月22日14:55
地區:南美洲智利的聖地牙哥
震級:9.4-9.6級
震中位置:位於聖地牙哥以南700公裡附近
此次地震影響最大的是智利的瓦爾迪維亞城市,所以又稱為瓦爾迪維亞大地震。地震引起的海嘯嚴重衝擊智利海岸,掀起高達25米的海浪。智利沿海建築物大部分被海浪捲走,破壞房屋16萬棟,死亡2000多人,3000多人受傷,預計200萬人無家可歸,智利沿海村莊如託爾坦因此消失。(大震之後,沿岸的海水迅速退幹,大約十五分鐘後25米高的海嘯驟然而至)不光是海嘯,這場地震亦引起十分罕見的地裂,有數個地方地表產生新斷層並錯位,有數量不明的罹難者被認為是在地裂發生時,墜入裂縫中失蹤。(猶如電影《2012》裡的景象一樣)
此後一個月內,智利狹長海的岸線上又接連發生地震數百次,其中超過8級的3次,超過7級的10次。期間6座死火山重新噴發,又出現三座新火山。火山噴發從當天下午開始,當地的人看到火山口噴出火焰和煙柱,聞到強烈的硫磺味。
海嘯以每小時600公裡 ~700公裡的速度掃過太平洋,到太平洋彼岸的日本列島,狂浪最高達到8.1米。數百日本人被突如其來的波濤捲入大海,幾千所住宅被衝走、衝毀,2萬多畝良田被淹沒,造成造成122人喪生,數15萬人無家可歸,港口、碼頭設施多數被毀壞。大海嘯還波及了太平洋沿岸的俄羅斯、以及菲律賓群島等地。主海嘯穿越太平洋時順帶摧毀了夏威夷島東北岸的希洛城市,距震中一萬千米的地方記錄到10.7米高的海浪。智利大地震是從觀測史上觀測到最大的地震,是影響世界範圍最大的。
四、威廉王子海峽大地震
時間:1964年3月28日03:36
地區:美國阿拉斯加阿拉斯加威廉王子海峽
震級:芮氏9.2級
震中位置:61.40°N,147.73°W
北京時間1964年3月28日,美國阿拉斯加南部的威廉王子海峽發生了一次巨大地震。死亡178人,經濟損失約5億美元,是北美洲,也是北半球有史以來震級最大的地震。因地震被毀的民房215幢,商用樓房157幢,有好幾幢大樓被夷為平地,高層或佔地較廣的建築物差不多均受破壞。此次地震破壞性雖然很大,但由於當地人口密度相對較小,遭受的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也比較輕。
安克拉治4號大街震後景象
因地處在美洲板塊與太平洋板塊的邊界上,阿留申海溝的板塊消減帶向東延伸就通過這裡,地震就是太平洋板塊沿阿留申海溝向阿拉斯加之下俯衝而形成的。地震發生後約15秒鐘,安科雷奇市市民就感到了強烈的地面震動,並持續半分鐘。震源深度在地下25~40公裡之間,破壞面積13萬平方公裡,出現地面變形的範圍超過26萬平方公裡。有感半徑達1500公裡,有感面積130萬平方公裡。阿拉斯加州大部分地區、加拿大育空地區及哥倫比亞省等地都有強烈震感。
安科雷奇市發生了4次大滑坡。滑波發生的原因是由於該市地下18米處有一薄沙層。最大的一個滑坡體長2400米,寬180360米,這個滑坡由20米高的懸崖上滑來,滑出約150米,滑坡的端部直抵海中,至少有70棟房屋毀於此滑坡。沒受滑坡災害的街道,也出現了與滑坡邊緣平行的地裂縫。
由於地震造成海岸線變動和大面積海底運動,這次地震還引發了大海嘯。大地震後20——30分鐘,美國阿拉斯加南部的瓦爾迪茲港灣發生大海嘯,海嘯每隔11.5小時襲擊一次海岸。最大海嘯產生在半夜,又正值當地海潮之時,在瓦爾迪茲的入海口處,海嘯波高達30多米。最高的有50多米。
大地震引發了至少十二次餘震以及冰崩、山崩、海嘯和泥噴,其中一次餘震的震級達到了7.3級。
五、印度洋大地震
時間:12月26日7:58分55秒
地區:印尼蘇門答臘島亞齊省西海岸
震級:芮氏9.1-9.3級
震中位置:3.317°N,95.85400°E
強烈地震引發了高度為15至30米的海嘯,第2波海嘯高度為51米,海嘯向外擴展,每小時大約700-800的速度擴展,傳播的速度非常之快。東南亞和南亞數個國家受波及,造成重大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12月30日,印度尼西印度洋海嘯的重災區、印尼亞齊省的罹難人數可能超過40萬人。震後印尼蘇門答臘島西海岸邊上的一些小島甚至被完全淹沒,已經消失了。這可能是世界近200年來死傷最慘重的海嘯災難。
遇難人數統計:
印尼,234271 斯裡蘭卡,30957
印度,10749 泰國,5393
馬爾地夫,82 馬來西亞,68
緬甸,61 法國,250
德國,60 瑞典,59
英國,51 美國,17
挪威,16 韓國,12
中國,15 總計,282061
六、日本大地震
時間:2011年3月11日14時46分
地區:日本東北部海域
震級:芮氏9.0級
震中位置:宮城縣以東130千米處的太平洋海域
此次地震引發的一系列災害及核洩漏事故,導致大規模的地方機能癱瘓和經濟活動停止,東北地方部分城市更遭受毀滅性破壞,也是日本史上最大的天然災難。
這次地震是由於在板塊在交界處發生聚合,產生出猛烈的衝擊力所造成。東京所在的關東地方於地震發生時的有感晃動時間長達6分鐘,這次地震使本州島向東移動3.6米,地球的地軸也因此發生偏移(地球自轉加快1.6微秒,地軸移動6微米)。致日本島約有443平方公裡的領土在地震和海嘯後沉入水中,沉沒部分面積相當大半個東京。
因地震所觸動的海嘯波源範圍,南北長約500千米,東西寬約200千米,創下日本海嘯波源區域最廣的紀錄。海嘯爬高度超過10米,最大爬高達40.1米。因海嘯死亡15900人以上,失蹤13691人以上,遭受破壞的房屋1,292,417棟,200多萬人無家可歸。
地震造成日本福島第一核電站1~4號機組發生核洩漏事故。宮城縣內由東北電力公司負責運營的女川核電站的發電機發生火情,該核電站是距離此次地震震中最近的一座核電站。經過緊急控制後,還是確認已有放射性物質洩漏。震後日本全國包括富士山在內至少有13座活火山周邊的地震活動開始活躍。
以上就是近百年六大9級地震,天災人禍,希望世界和平,請大自然善待人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