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學習科學與技術研究,ID:xxkx-js】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
【發表說明】
本文是廣東佛山 徐益峰老師的《學習科學》課程作業,闡述了老師本對學生不抱期待,但通過讓學生「創作式輸出」的過程,重新認識到學生的學習潛力的心路歷程。
以下為全文轉發,文後有王珏老師的點評。
——————————————————
思維導圖這種「輸出式」表達方式是目前對於學生來說,是一種較好的對自己所學知識的一種思路呈現,相對於語言表達來說這一種形式是相對富有樂趣和創造力。
學生可以自己進行導圖的設計和形式呈現,有簡單的樹狀圖條理清晰,也有布滿色彩的自我繪畫,會根據整本書的內容來進行塗抹;顯得非常美觀。
在實施思維導圖教學過程中,老師也是要對文章或整本書的內容進行講解,讓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之上進行創作,會讓學生內心清楚自己的創作成果應該要呈現出一種怎樣的效果,在有條理的基礎上再進行創新。
【王珏老師點評】高效輸入,是高效輸出的前提。沒有高效輸入,就不可能有高效輸出。
另外,也儘量保證有效的輸入下進行輸出的引導。其實對於整本書閱讀尤其是名著閱讀教學來說,思維導圖是一種非常有利於幫助學生理清章節內容和歸納主題的方法。
本來這一屆學生本來不抱有太大期待,覺得他們能夠按照老師所展示的範圖一樣展示出每章節的內容就已經很好了,但是看到這幾位同學的作品之後發現其實還是要給學生一定的發揮空間,也不能夠給學生設局限,認為他們做不好,應該還是要大膽放手讓學生自我去摸索,去嘗試,也許會有不一樣的收穫。
——————————————————
【王珏老師點評】
很多老師都有「學生不愛學習」的印象。
其實,學生未必是不愛學習,
他們不喜歡的,
可能只是枯燥的、機械重複的、指令式的、僵化的學習方式!
換言之,
學習是需要強烈的動機的!
而動機的本質,是什麼呢?
——正如《學習科學》課程所說:
課程動機的本質,是情感!
讓學生開展創作,就能有效激發情感與動機!
——創作,能有效激發學習動機!
以讓學生創作思維圖表為例,
在學生開展這一創作式輸出的過程中,
不僅需要梳理知識之間的關係、深度內化知識,
並且由於創作一定是未知的、不確定的、形式自由的,
需要融入個人理解、甚至藝術性的,
因而,在創作過程中、以及創作完成後,
就會能給人帶來強烈的愉悅感、成就感!
愉悅感、成就感,本質是什麼?
腦科學告訴我們:
它就是大腦內部產生大量神經遞質(如血清素、內啡呔等),所產生的一種情感!
——在腦科學中,這一點被稱為:情感,是認知的獎賞!
一切有效的教學,
都必須要具備「情感」與「認知」兩大要素,
缺一不可!
比如,以輸出式學習為例,
創作式輸出,和做題,都是一種輸出方式,
但是,創作式輸出,從頭到尾都有著充足的」腦動力機制「的支撐
這是做題所完全不具備的!
從這一角度來說,人人都愛創作!
(當然,輸入是輸出的基礎,如果學生沒有獲得有效輸入,當然也不可能進行有效輸出)
如果您發現學生不愛學習的話,
不妨試試讓學生開展創作,
也許您會發現:
學生並非不愛學習,他只是不愛僵化的學習方式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