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每碰到孩子自殺的新聞,只覺得他們自私——身體髮膚受之於父母,怎麼可以說輕生就輕生。最近,我又接連看到兩個孩子選擇結束生命,了解細節後,再也不敢這麼貿然下結論了。
11月7日,上海,高三女生欣欣熨好衣服,整理完房間,留下一封遺書,在朝霞躍升之前,跳進了冰冷的河裡。
自殺前,她更新了微博,還發了一條朋友圈。「我沒有早戀,有點不開心,就醬。」配圖是一個卡通人物坐在車上,圖片中也有一行文字,「我上路了,886」。
欣欣的遺書,字體清秀,寥寥數筆:
在理房間的時候有種久違的輕鬆感,又有點緊張。唯一有些遺憾的是,不能再見到熊熊了。另外請不要指責我。抱歉。再見啦,這個可愛的世界。我沒有早戀,也沒有作弊,請不要無端懷疑我了……
她心地純良,且充滿正義感,在微博裡多次為同學打抱不平。老師說一個有些胖的女生「缺乏高中生最基本的自制力」,她感到氣憤,想反駁老師「缺乏人類最根本的善良」,「好想抱抱她們啊」。
敏感和超強的同理心,讓她對別人的遭遇感同身受,同時又被巨大的無力感吞噬,覺得自己什麼都做不了,哪怕一個擁抱也只能在心底想想。
可她從老師那裡感受到的卻是滿滿的惡意,在和朋友的聊天記錄中,她幾次提到老師無端懷疑她「考好了是作弊,考不好是早戀」。這讓她覺得難過。
那些大人不辯是非的懷疑,在她心裡,就像一座座難以推翻的大山,壓得她活不下去。終究在一個深夜,沒能扛住,凌晨四點,縱身一躍,投進了漆黑冰冷的河水。
一個生命,在最美好的年華逝去。
她明明是個好孩子,可好孩子只會把刀捅向自己。他們善良,內心柔軟,不願狡辯,不推責任,萬事都覺得是自己不好,從不忍心傷害別人,卻不能被這世界溫柔以待。
同樣是在一個凌晨,大連理工大學一名研究生,在微博留下一封「遺書」後,自縊身亡。
字裡行間看出他是一個很乖的孩子,凡事都不喜歡苛責別人,只歸因於自己。
吃聖女果拉肚子,不好意思打斷老師講課,就一直忍著;
實驗室設備老出故障,耽誤了進度,也不抱怨,只想著寒假加班完成;
課題操作失誤被延遲畢業,他抱怨了兩句導師不作為,最後還是化成了自嘲:「好吧,是我不對。我太笨了,不懂得自己思考。」
他覺得對不起家裡人,對不起學校,臨死還想著做點對社會有益的事,希望捐獻身上能用的器官,骨灰埋進地裡貢獻養分。
事發後,同學、好友紛紛發文悼念,稱他是一個善良溫柔的男生,做事無比認真努力,關心朋友,珍重友誼……
可越是好孩子,越敏感細膩,卻也脆弱無力。他們擁有比大人更強的同情心和感受力,也更容易感受到委屈和痛苦。
大人們總是覺得:小孩子,能有多大點事兒?可事實上,孩子的壓力一點都不比大人差。他們課業繁重,背負全家人的厚望,不被允許犯一點錯誤。
今年9月,湖北武漢的14歲男孩因為在教室裡打牌,被老師請了家長。媽媽到學校後,不問清紅皂白,在樓道裡當眾扇了孩子幾個耳光。
媽媽離開之後,男孩默立了兩分鐘,轉身跳下了教學樓。
他在同齡人面前如此受辱,之後可能要承受長期非議,這無異於一場「社會性死亡」。而很多父母意識不到這一點:大人不願受此屈辱,孩子更不願意。
因為孩子遠比大人更需要尊重、理解、信任、鼓勵。而那些放棄生命的孩子,絕大多數,都是因為沒有得到這些,所以才會留下這樣的話:
「為什麼我做什麼都不行?」
「對不起,對不起,對不起……」
「別再指責我了。」
「從來沒有想過害人,可為什麼一直不快樂?」
在三觀尚未成熟的階段,一個孩子的信心多麼容易被摧毀。而一旦活下去的信心都沒了,悲劇還會遠嗎?
而我們大人,總是容易屈從於大人,卻不願給孩子多一些信任。跟老師、警察相比,孩子是最弱小的,委屈孩子總是最省事的。
我們希望孩子堅強、勇敢,但這一切的基石,就是他們得到過足夠的愛和信任。
國慶長假期間,一輛奧迪車被劃了,車主報警後看了視頻,發現一個10歲男孩的嫌疑最大。孩子爸爸被找來看了監控,發現他確實在場,卻說自己沒划過車。爸爸相信兒子沒有撒謊,但是無法證明,便當場賠了車主3500元,帶兒子回家。
回去以後,孩子心情很不好,說自己被冤枉了。爸爸沒有批評他,也沒有讓這件事就此打住,他費盡周折,尋找各種監控,把線索交給民警。
處理案件的民警,也不想冤枉一個孩子。他花三天時間,看了38個小時監控,逐一排查可疑情況。最後水落石出,證明車子不是孩子劃傷的。
車主歸還了3500元,並面對面地向被冤枉的孩子鄭重道歉。真相大白,被還清白的男孩,如釋重負。
民警特地強調:「我就是想還娃的清白,花再多時間也要去證明。如果你冤枉他的話,對他這輩子影響太大了。」
我們感動於這個父親和民警對孩子的信任與尊重,欣慰於孩子免受了一場冤枉,卻很難做到像這位父親一樣。那些飆升的腎上腺激素控制情緒時,我們哪有時間和心情問一問孩子為什麼?怎麼了?
為人父母,遇到事情,不管責任在不在孩子,都應該先替孩子扛下來。而不是以犧牲孩子為代價,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冤枉一個孩子是容易的,難的是,讓他信仰法律,更難的是讓他在走投無路、四顧無助時,還願意相信一絲人性的溫暖,不至於在黑暗中跌落到底。
我們不是因為看見了孩子的好,才相信;而是相信孩子是好的,才會看見。
一位網友留言,她的女兒是個乖乖女,讀高三時,有一天突然接到學校老師電話,說孩子上課時帶手機,請媽媽去學校配合處理。
掛了電話,她很著急,高三呀,用不了幾天該高考了,停課一周得落下多少功課?可她顧不上想這些,擔心更多的是女兒的心理狀態。在接女兒的路上,她一遍又一遍提醒自己,見到娃一定要忍住,不能罵不能打。
到了學校,媽媽坦然接受了學校的處罰意見:停課一周,一個月內不允許住宿舍,並替孩子向老師道歉。不讓上學,她就出高價請老師來家裡補課;不讓住宿舍,她就路上多花兩個小時,每天接送。從不跟孩子抱怨。
一次接孩子放學的路上,媽媽問孩子:「你是怎麼被老師發現帶手機的?」孩子撲哧一笑,把事情原原本本地都告訴了媽媽。其實,女兒早就知道錯了,更知道給媽媽添了不少麻煩,學習更用功了。
電影《放牛班的春天》中有句話很動人:每一顆心都需要愛,需要溫柔,需要寬容,需要理解。每一個孩子都是來自純淨無邪的地方,永遠都應該是人間萬分疼惜的珍寶。
柔軟的孩子,遇到粗糲的現實,常常無法承受。父母曾經也都是孩子,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試著追溯自己的童年,試著把自己看成一個孩子,以同樣的心去理解和感知自己的孩子。
只有體驗孩子的感受,理解孩子的情緒,接納孩子的行為,父母的話孩子才能聽得進去。
感受到包容和接納的孩子,是幸福的,更是幸運的,他們會從心底認識到:即便世界不完美,但我依然有依靠和退路。一個孩子,能無視困難,一往無前的源動力,就來自於這裡。